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聶榮臻的初心使命

於瀟

2020年06月02日08:0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起就確立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初心就是情懷,使命就是擔當。在老一輩革命家聶榮臻心中,其初心使命表述為“我輩要以報國為根本,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業”和“四萬萬同胞之均能享安樂也”。他從青年時期就開始確立了報國救國的初心,並將救國強國作為奮斗終生的使命。從最初萌生實業救國的想法到信仰馬克思主義投身革命、戎馬半生,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致力於中國的科技事業,作為一名優秀共產黨人,聶榮臻的初心和使命與黨的初心和使命是高度一致的。聶榮臻始終牢記初心與使命,並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共產主義事業。

初心漸生,樹立起“實業救國”的理想信念

1899年12月29日,聶榮臻出生於重慶市江津縣吳灘場附近的石院子,7歲進入外公家辦的私塾接受啟蒙。自讀書時起,聶榮臻就非常勤奮好學。1917年夏天,他憑借優異的成績考入江津縣立中學。在江津中學,聶榮臻一邊讀書,不斷汲取科學文化知識,一邊開始探索自己的人生之路。其間,聶榮臻有機會接觸到《新青年》等進步刊物,這些刊物上所宣傳的新思想激發了他的救國熱情,令他發出了“我輩要以報國為根本,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業”的誓言。另一方面,由於江津中學是新式中學,其教育不同於舊式私塾。在江津中學學習期間,聶榮臻認識到了科學的重要性。例如,在一堂實驗課上,老師做了一個令聶榮臻震驚而又著迷的實驗:將水電解之后實現氫氧分離從而能夠燃燒起來。俗話說“水火不相容”,而通過科學,卻能讓火在水中燃燒起來,簡直不可思議。聯想到西方國家通過工業革命而變得強大,而中國還處於落后階段,人民還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聶榮臻開始思考中國的出路何在,自己又能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做些什麼。從此,“實業救國”的思想開始在他心中萌生並且最終確立。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聶榮臻決心去法國勤工儉學,促使他赴法勤工儉學有兩大原因:一方面,袁世凱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后,日本商品開始大批量涌入中國,江津縣城所有的百貨商店裡都擺滿了日貨,這一現象引起了聶榮臻和同學們的強烈反感。當巴黎和會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的消息傳來時,他們更是氣憤不已,發起了抵制日貨的活動。聶榮臻和同學們一起游行集會、撒傳單、貼標語、進行演說,甚至焚燒日貨,這引起商人的仇恨,准備勾結反動軍警謀害學生們。在此威脅下,作為學生代表的聶榮臻已無法在江津中學繼續學習。另一方面,軍閥混戰所造成的哀鴻遍地、民不聊生的局面,更加堅定了聶榮臻“實業救國”的決心,這也是他赴法勤工儉學最重要的原因。五四運動前后,國內外發生了許多大事,國內連年軍閥混戰把中國搞得四分五裂和破敗不堪。雖然通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中國人民依然脫離災難深重的處境。五四運動后,聶榮臻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挽救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此時的他比對著歐美國家與日本的發展,認為發展實業方能使國家富強,改變中國落后的面貌。因此,他決心出國學習本領,以實業救國。就這樣,1919年冬天,懷著“實業救國”的理想信念,聶榮臻踏上了赴法勤工儉學的旅程。

深入學習,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在法國求學期間,聶榮臻除學習和做工之外,依然在不斷思索著中國的出路。在探索的過程中,他的思想也開始發生轉變,漸漸地從擁護“實業救國”開始轉為信仰馬克思主義。

20世紀初,俄國十月革命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許多國家開始出現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熱潮,法國也不例外。馬克思主義在法國的傳播引發了各種社會思潮,對留法學生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些社會思潮之間的爭論,對聶榮臻有一定程度上的觸動,但還沒有改變其“實業救國”這一最初想法。1921年,他參與了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發起的三次大規模的群眾斗爭:“二八運動”“拒款運動”和進佔裡昂中法大學的斗爭。在這三次斗爭中,聶榮臻對“實業救國”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認為“實業救國”並不能挽救還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於是,他開始探尋救國的新方法。通過閱讀《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國家與革命》《共產主義ABC》等著作,聶榮臻進一步了解了馬克思主義,其思想也開始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之后,通過《向導》等刊物,聶榮臻又了解到可以運用馬列主義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自此,他的世界觀開始發生變化,他發現自己一開始的“實業救國”理想是不切實際的,認識到“要想拯救國家和民族的危亡,使四萬萬同胞都能有衣有食,隻有建立勞工專政,實行社會主義。”就這樣,聶榮臻從一名“實業救國論”者轉變成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革命論者,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

1922年6月,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在巴黎成立。同年8月,在劉伯堅和熊味耕的介紹下,聶榮臻成為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中的一員,這也標志著他開始走上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道路。1923年2月,“旅歐少共”舉行臨時代表大會,將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更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后又改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由於團內工作繁忙,聶榮臻無法同時兼顧學習與革命工作,考慮到所學專業與自己的工作沒有關聯,於是他放棄了自己在沙洛瓦勞動大學的學業,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這意味著,此時的聶榮臻成為一名真正的無產階級職業革命者。1923年初,經趙世炎和劉伯堅介紹,聶榮臻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加入中國共產黨后的聶榮臻,忠於黨的領導,服從黨的指揮。在法國,他與李富春、鄧小平等人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同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展開斗爭,同時還在勤工儉學生和華工群體中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以爭取更多的同盟者,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1925年,由於國內五卅運動的爆發以及加強黃埔軍校的需要,聶榮臻與其他留法的中國同學們聽從共產國際的指示,陸續回國投入國內革命工作中。5年的實踐與思考,使聶榮臻從一個懷揣著“實業救國”理想,隻為尋求富國強兵之路的留法學生,轉變成了一名馬克思主義的信奉者、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在這5年的時間裡,聶榮臻變的是思想觀念,不變的是挽救中華民族、挽救中國人民的初心與使命。

戎馬生涯,為新中國的建立不懈奮斗

回國后,聶榮臻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戎馬生涯,從北伐戰爭到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可以說,自1925年回到祖國的懷抱,聶榮臻就勇於擔當起振興中華的使命,並且為建立新中國而不懈奮斗著。

他先是在黃埔軍校任職。中山艦事件后,離開黃埔軍校,來到廣東區委軍委,擔任軍委特派員,負責北伐戰爭中各部隊的聯絡工作。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聶榮臻被派往上海處理工人糾察隊方面的善后問題。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蔣介石對共產黨的血腥鎮壓,使得聶榮臻認識到隻有堅持走武裝斗爭的道路,中國革命才能走向勝利,中國人民才能擺脫苦難。因此,在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后,聶榮臻就以滿腔熱血投入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中,並且在這兩場起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聶榮臻主動請纓,誓將侵略者趕出中國。1937年,時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副師長的聶榮臻與師長林彪共同指揮了威震中外的平型關戰斗。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抗戰以來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同時也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氣焰,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太原淪陷后,聶榮臻奉八路軍總部之令,開始著手建立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困難重重,但聶榮臻以“為保衛祖國而奮斗到底,誓與華北人民共存亡”的決心,戰勝各種困難,將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創建成為抗日模范根據地,受到了毛澤東的高度贊揚。1939年10月,在偵知日軍的“掃蕩”計劃后,聶榮臻周密部署,採取靈活的戰術,指揮八路軍在雁宿崖同日軍激戰並取得了勝利。隨后又抓住敵人的弱點,重新部署,在黃土嶺戰斗中指揮楊成武部將日本“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擊斃。這是八路軍在戰場上擊斃的日軍最高級指揮官,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軍民的抗戰熱情。

解放戰爭時期,聶榮臻指揮的正太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3.5萬余人,解放了正太鐵路沿線的7座城鎮,使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按照預定的目標連成一片。1947年10月,聶榮臻指揮軍隊奪得了清風店戰役的勝利,扭轉了華北戰場的局勢。隨后,聶榮臻又組織發起了石家庄戰役,乘勝攻取了石家庄,開創了解放戰爭中攻克堅固設防大城市的范例。在三大戰役中,聶榮臻從大局出發,甘當配角。遼沈戰役中,擔任華北軍區司令員的他積極配合東北軍區的作戰行動,促成了遼沈戰役的勝利。平津戰役中,聶榮臻又與林彪等一起同傅作義進行和平談判並取得成功,使北平得以和平解放。三大戰役結束之后,整個解放戰爭進入最后的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勝利,聶榮臻又為開國大典、為新中國的成立開始了繁忙的籌備工作。

不忘初心,把后半生獻給科技事業

新中國成立后,聶榮臻任代理總參謀長一職,其主要任務有三個:解放戰爭的后期作戰,軍隊的正規化建設和1950年以后的抗美援朝戰爭。幾十年的戎馬生涯損害了他的身體健康,但是他仍然為國為民不懈奮斗著,當身體狀況有些好轉時,他就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把自己的后半生貢獻給中國的科技事業。

新中國成立初期,聶榮臻一直主管軍隊的工作。1956年中共八大后,中央開始重新研究領導人的分工問題。10月,鄧小平來到聶榮臻的家中,就分工問題詢問其意見。面對鄧小平給出的三個選擇,聶榮臻毅然選擇了接管科技工作。他選擇接管科技工作有兩大原因:一是出於國家層面的考慮。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一直處於落后狀態,這是近代以來中國一直被壓迫、受奴役的重要原因。而新中國的成立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中國要想變得強大,要想提高國際地位,發展科學技術刻不容緩。二是出於個人層面的考慮,聶榮臻熱愛科學技術,其青年時期的心願就是利用科學技術來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但因受當時社會條件的限制,這一理想難以實現。現在新中國的成立使他有機會來實現這一夙願了。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在科學研究事業方面的家底十分薄弱,在涉及國防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領域的研究工作可以說是一片空白。當時不僅軍工廠的機器設備普遍陳舊落后,而且也沒有專業從事軍工研究設計的機構。這樣的窘境非但沒有使聶榮臻放棄,反而激發了他的斗志,他說:“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中國人經過幾十年奮斗,打出了一個新中國。再經過幾十年的建設,一定能夠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強國。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我深信,隻要我們緊緊依靠黨的領導,依靠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艱苦奮斗,一定能夠克服困難,達到預定的目標。”懷著這樣的雄心壯志,聶榮臻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將黨中央研制“兩彈”(即原子彈、導彈)的重要決策變為了現實,在新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將導彈和原子彈研制出來,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實力,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聶榮臻以他的一生詮釋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深刻含義。晚年時期,聶榮臻又開始呼吁廣大黨員同志“革命傳統不能丟”,並且開始撰寫回憶錄,講述中國共產黨的光榮革命史,希望以自己的綿薄之力為年輕一輩學習黨史軍史留下一點資料。作為一名無產階級革命家,聶榮臻對中國共產黨的忠誠始終如一,不論處於順境還是逆境,他都牢牢記住自己的初心與使命,並且用自己的一生去踐行著,為中國人民的幸福,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不懈奮斗,在歷史長河中寫下了華麗篇章。

原載:《黨史縱覽》2020年第一期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