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陳雲是怎麼談自己的

劉啟芳

2020年06月09日08:2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習近平在陳雲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上這樣評價陳雲: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黨和國家久經考驗的卓越領導人,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他的一生,是偉大、光榮的一生。那麼,陳雲是如何談論自己的呢?

“要老老實實做小學生”

陳雲孤寒的出身和家世使他自幼飽嘗生活艱苦。在這種境況下求學也就成為一件奢侈的事情。陳雲曾意味深長地說:“像我們這樣沒有什麼底子,各種知識都很缺乏的人,要老老實實做小學生。”他經常以“小學生”來自嘲和自勉,把“老老實實做小學生”的學習精神和勁頭堅持了一生。

青少年時期在商務印書館勤奮學習。商務印書館是當時中國最早的、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的重要文化教育出版單位,在這裡當學徒、店員既給陳雲帶來了壓力和動力,也給他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和機會。因此,陳雲這段時間的發奮學習成效非常顯著。一是使他成為業務能手。凡是文具櫃裡的粗細事務,如接待顧客、整理貨物等他都能擔當,而且都很熟練,珠算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二是使他累積了文化基礎。在認真工作之余,陳雲通讀了商務印書館內的全部“童話”“舊小說”“少年叢書”,有時也翻翻雜志。同時還堅持練字、上夜校(商務辦的)、讀英文,從而成為年輕同事中學識最淵博的一個。三是使他有能力傳播自己的思想。商務印書館發行所職工會的刊物《職工》月刊從1925年11月20日創刊后的一年內,刊登了陳雲撰寫的6篇文章,其中創刊號和罷工專號都是一期登載兩篇。可以說,陳雲以一個高小畢業生的文化程度,后來成為知識廣博、眼界開闊、有遠大理想的共產黨領導人,這幾年的勤奮讀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中年時期在莫斯科、延安帶著問題集中學習。1935年秋,陳雲離開長征隊伍轉赴莫斯科后,在參加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工作的同時,進入莫斯科列寧學校學習。這是他參加革命以來第一次進校學習。在為期一年的學習生活中,他如飢似渴地讀書,內容主要是列寧主義問題、政治經濟學、社會發展史和中國革命問題等。在學習的過程中,結合中國革命發展的歷程,陳雲提出了“如何少犯或者不犯大錯誤”的問題。對這些問題,他看得很重,但一直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1937年底,陳雲回到延安並擔任組織部長,他又多次就這些問題向毛澤東請教。毛澤東對他說,犯錯誤的重要原因是“思想方法不對頭”,並建議他讀點哲學著作,學點唯物辯証法。陳雲回憶:“在延安,我當中央組織部長的時候,毛主席先后三次當面同我談過,要學哲學。”他利用在延安相對安靜的環境,珍惜分秒時間,工作之余,不打扑克,也不跳舞,全力地讀書學習,“有時甚至到了拼命的地步”。這一段系統的馬列著作和毛澤東著作學習令陳雲受益匪淺。“從思想理論上把王明的一套‘打倒’了”,“講話寫文章就不一樣了,就有辯証法了。”

晚年時期堅持反復學習。在江西的兩年零七個月裡,除下廠“蹲點”外,陳雲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資本論》《列寧選集》《斯大林文集》《毛澤東選集》通讀了一遍,還精讀了《列寧全集》中1917年二月革命后的各卷。1973年,陳雲由江西回到北京后,由於工作不是太忙,他決定再拿出兩年時間,有計劃地精讀一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選集》、斯大林和毛主席的若干著作。1975年3月,陳雲開始從《列寧全集》第23卷《遠方來信》一文起,直至1976年10月25日,讀完第33卷最后一篇文章為止。反復通讀了這些著作后,反思了自己的工作實踐,陳雲充滿信心。他說:“過去我只是有實踐經驗,現在我又有了理論。又有理論,又有經驗,將來無論再遇到什麼事,我都不怕了。”

陳雲曾說:“我是在章練塘的高等小學畢業”,“后來有人給我填大學,說我在莫斯科學習過。我說不對,我是高小畢業。”他說簡歷中要填寫的是指接受正規教育的情況,不是指實際水平,不要改。他用實際行動切切實實地踐行了“老老實實做小學生”的諾言。

“我就做不留名的”

陳雲對女兒、對身邊工作人員多次說,對自己就是不能宣傳。他說不能所有的人都在歷史上留名,“我就做不留名的”。

他堅持功勞屬於黨和人民。他說一個人的功績是有限的。如果客觀情況可以做到十分,你也做到十分,這種情形很少。一般情況下,因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隻做到八分或六分、五分的情形是很多的。一旦稍有不慎,就會因為自己的錯誤,隻有二分、一分的成績,錯誤有八分、九分。因此,個人任何時候都不能也不應該居功自傲。當然了,如果做出一點成績,首先是黨的領導,黨的方針正確,是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其次是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努力。所以,陳雲始終把自己擺在一個恰當的位置上,一生處事小心謹慎。陳雲給自己定位不是功臣更不是“大官”,經常教導子女和革命后代守規矩、在思想上保持警惕。1949年6月19日,陳雲在寫給陸銓生之子陸愷悌的回信中特別提到:“我與你父親既不是功臣,你們更不是功臣子弟。要記得真正革命功臣是全國老百姓。”

他從來不突出自己的成績,反對宣傳個人。陳雲時時處處注意擺正自己與人民和黨的關系,也十分注意擺正自己和其他領導同志的關系。新中國成立初期,陳雲已經是黨中央的五大書記之一,但他始終要求有關部門在待遇上、宣傳上降低一個規格。早期的宣傳文字、影視作品都被他強行壓下。因此,他留下的影視鏡頭更是少得很,他說今后死了,有一張照片就行了。不僅如此,陳雲歷來不贊成搞紀念地。以前有人提出要把他老家的房子搞成紀念室,他就沒有同意,並說以后也不能搞。遵義會議紀念館來信,請他回憶一下是否住過遵義會議的那棟樓,還說打算把他當年擔任政委的遵義衛戍司令部舊址辟為紀念地。他回信指出:不要恢復遵義衛戍司令部的舊址,隻要在會址說明詞中寫上他參加過會議、當時住在哪裡就行了。

陳雲曾經說:“我自己實際上是個工人出身的人,共產黨的干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陳雲所以淡泊名利,是因為他始終牢記著自己的初心使命。

“我要有自知之明”

1979年3月,陳雲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講話中談到:要我當國務院財經委員會主任是有問題的,“我要有自知之明”,“不要把我說得這麼好,也有很多反面教訓。”陳雲總是這樣經常反省自己,通過深刻的自我批評進行自勉自律。

“作為共產黨員是合格的。”陳雲選定共產主義作為奮斗目標以后,在革命生涯中就經常反思自己的經歷,審核自己是否達到了共產黨員的標准。1949年4月,在中共中央東北局高干會議上,陳雲直截了當、光明磊落地說:“關於遼東爭論問題,開個會討論一下很有必要。我要走了,堅定一下也好。”陳雲對自己在南滿這段工作的估價是“有不少幫助”。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夠格不夠格”?陳雲的回答是“夠格”。也正是由於時刻把共產黨員的標准牢記心間,在乎人民群眾對共產黨員的評價,陳雲時時處處注意言行舉止,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從來沒有絲毫鬆懈。在“文化大革命”中,尤其是“揪叛徒”和“清理階級隊伍”的時候,經常有人來信,向陳雲調查一些領導干部的歷史情況。陳雲都認真對待,親自回信,有的甚至答復好幾次。他“認為作為一個共產黨員,如果我知道的事而硬不給他証明,或不知道的事情或記不起的事情隨意加以不合事實的証明,這是不符合我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的,我決不會這樣做的。”

“是好人,結果做錯了事情。”陳雲一直強調,做事情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但關鍵是要認識到錯誤並勇於改正,坦誠布公地與群眾商量,他們會理解並支持的。因此,陳雲經常不顧情面地剖析自我,比如在中共七大上,他說:“我當中央委員,已經十多年了。在這十多年中我做錯了一些什麼事情,需要而且有責任在這個大會上講一講”,“我有過中央根據地失敗的經驗”等等。1961年7月26日,陳雲同江蘇省委負責人談農村問題時說:“人有三種,一種好人,一種不好不壞的人,一種壞人。他們說我是好人,我說是好人偏中一點。我們是好人,結果做錯了事情。”針對“大躍進”期間造成的農業發展困難、群眾餓肚子的局面,陳雲感到非常難過和不安,真誠地向參加座談會的干部群眾道歉:“現在老百姓的肚子還吃不飽,生活還那麼困難,說明我們的工作還沒有做好,還存在不少問題。應該說主要責任在中央,是我們中央的幾個同志工作沒有做好,我就是其中之一。”

“在經濟方面,幾十年積累下來一點經驗。”對於經濟工作,陳雲曾說:“我從來沒有想過當共產黨還要做生意,只是想將來到上海或許可以再搞這一行。沒有想到,1944年3月6號中央給我的中心任務是做生意,在陝北恢復了這一行。這也不要緊,不會做,我們可以學會。”所以,陳雲始終沒有停止過總結經驗,留下了豐富的經驗教訓。但是,陳雲卻時刻保持清醒,總是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覺得經驗不夠。1956年7月2日,他對國務院相關人員座談時說:“從1944年起做財經工作,時間不比你們長,缺點不比你們少。”1979年他兩次談到自己經驗有限。一是3月,他說:“經驗還很有限。解放初期的經濟規模比現在小多了。現在這麼大的規模,這麼復雜的情況,應付不了。”二是10月,他在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上講話也指出:“我搞過一段財經委員會工作,感覺到自己在財經工作中間的經驗還是很少的,特別在工業方面。現在很復雜的問題是在工業方面。”而且,對於新出來的借外債問題,他坦誠:“沒有經驗,應該逐項研究。”

“我是唯物主義者”

陳雲認為,唯物辯証法和歷史唯物論是最正確最科學的世界觀和思想方法。一個人,無論從事什麼工作,有還是沒有這個世界觀和思想方法,工作起來都會大不一樣。陳雲說:“我是唯物主義者。”堅持唯物主義就要追求真理、堅持真理,不講面子。為此,陳雲做到了如下幾點。

堅決不說四種話。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陳雲始終謹言慎行。他絕不說過頭話。陳雲曾在一篇文章中,尖銳地批評了那種“高傲自滿,黨氣凌人,滿口原則,不近人情”的黨員,要提倡堅持原則,提倡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精神,既要堅持與人為善、以理服人,又要杜絕放棄原則地當“和事佬”。他絕不說不經過調查研究、沒有充分事實根據的話。緊緊抓住把實際看完全、把情況弄清楚的目的,對事物的歷史與現狀進行真切地了解,對事物性質和發展進行比較正確地把握。他絕不講應景式的套話和空話。在重大轉折時期,大家希望陳雲出來講話,因為他講話一貫就是是非分明、旗幟鮮明,從不說那些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話﹔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時刻,大家盼望陳雲站出來講話,因為他講話能切中時弊、解決問題,從來不說那些貌似全面、但聽了后仍不明白該怎麼干的話。他絕不說違心的話。從1956年起,他在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若干重要文件和重大決策中多次表示了非常正確的意見,甘冒“檢討”、受批判的風險,堅守“實事求是”的底線。正是由於如此,陳雲體現出了一種“一方面小心謹慎,一方面又很硬”的精神,敢於堅持原則、敢於碰硬,絕不和稀泥,並得到毛澤東的稱贊:“不妄言、不虛夸,實事求是,人才難得。”

堅持調查研究。唯物主義主張一切工作不能靠裝腔作勢、不能閉目塞聽,而必須從實際出發,首先從了解情況著手。陳雲明確提出,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要用90%以上的時間搞調查研究,再用不到10%的時間做決策。陳雲一生重視調查研究,善於調查研究,積累了豐富而實用的調研經驗。總體來說,陳雲的調查研究具有鮮明的特點。一是調查深入細致。他實地蹲點、現場勘查,掌握第一手資料,《滬中巡視記》《青浦農村調查》就是生動案例。二是調查方式靈活多樣。聽匯報、召開座談會、個別訪談、民間來信等等都是陳雲經常採取的調查方法。三是調查時反復比較。比如,有關水稻的耕作制度問題,陳雲以青浦小蒸為基准,找了與青浦情況相仿的區域、也找了和青浦小蒸條件不同的多個區域進行反復對比。四是調研要有明確解決對策。陳雲認為,找人談話、開會、了解情況只是在實踐中加深對事物的認識,還來不及對重大問題做全面、系統的分析,接下來要花力氣、下功夫、全神貫注地在重大問題上集中精力對調查所得(包括集體研究的成果)作全面、系統的思考,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

始終笑談生死。陳雲曾比喻自己是走走、停停的“木炭車”,還說自己是長期病號,能活到50歲就夠本了。但是,陳雲卻擁有90歲高齡,不得不說與陳雲的“唯物主義”論有著密切關系。陳雲注重鍛煉,從1953年開始每天擦冷水澡,堅持到1979年開刀時停止。80歲以后堅持散步,每天3次,具體散步時間根據體力而定。在日常生活方面,他講究“綜合平衡”,做到了飲食按時定量,葷素搭配。他心態平和,寵辱不驚,自得其樂,從不為“一點小事情煩惱”。但是,更重要的是他面對疾病樂觀開朗,看淡身后事。他總是說:“死怕什麼,人總有一死嘛!”1987年、1988年兩次離開杭州之前,他每次都笑著大聲說:“隻要不死,明年還來!”1956年4月27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期間,毛澤東、朱德等151人在《實行火葬倡議書》上相繼簽名。陳雲未出席會議,也就未能簽名。1959年2月10日,陳雲為此專門致信楊尚昆:“我是贊成火葬的”,“我還贊成尸體解剖的,因為這無損於死者而有益於醫學。”“如果我死后醫生覺得哪些器官需要解剖來証實一下當時診斷醫療是否正確,請讓醫生解剖。”1995年陳雲逝世后,遺體按他遺願捐獻給了醫學事業。

如今,陳雲已經離開我們25年了。但是,他和其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形象、品格思想卻日益顯得高大、親切,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堅守初心,牢記使命的所思所想所為,更是與他們客觀真實、無私坦蕩、淡泊致遠的自我認識和評價密切相關。 

原載:《世紀風採》2020年第6期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陳雲紀念館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