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鴻亮
2020年06月11日08:07 來源:人民政協報
1941年底,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期。由於西南國際交通大動脈被日軍截斷,沿海港口被日海軍封鎖,作為戰時陪都和抗戰大后方的重慶,戰略物資、特別是汽油十分緊缺。
當時,甘肅玉門油礦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石油生產基地。但怎樣安全地把煉好的石油從玉門運到重慶,卻是個十分棘手的問題。甘肅油礦局總經理孫越琦,是我國現代能源工業創辦人和奠基人之一。一天,他經過蘭州,看到黃河中的皮筏子時眼前一亮,認為用羊皮筏子運輸汽油,既能避免復雜地形,又能縮短運輸距離,還能大量節省汽油降低運輸成本——從時間上來講,筏子順水而下,速度比較快,從廣元到重慶運輸隻花14天時間,這只是汽車運輸的一半時間﹔從費用上來講,羊皮筏子滿載貨物順水而行,返回時,隻要將羊胎的氣放空,三四個巨大的筏子和筏工一輛卡車就可裝載,比汽車運輸節省八成多運費﹔另外,羊皮筏子吃水極淺,比輪船、木船更容易避開敵機轟炸,而嘉陵江冬天不結冰,長年能航運。而蘭州筏客,此前已有過運送軍用物資的經歷。1940年,甘肅省政府成立了驛運管理處,將蘭州所有皮筏編為“水上運輸隊”,將把槍彈、汽油等物資運送到前方。鑒於此,孫越琦立即找到蘭州市政府的筏運業務負責人王信臣,聘請他主持皮筏運油事宜。
王信臣和孫越琦交談后,提出先到嘉陵江試航一次,摸清航路再正式航運,孫越崎表示贊同。於是王信臣在孫越崎的安排下,幾經踏勘對比,最后起點選擇設在四川廣元。王信臣又挑選了兩名精干筏工,用孫越崎提供的400個皮胎扎成了一個皮筏,裝載1000多公升汽油,啟程試航。皮筏沿嘉陵江順流而下,成功地抵達目的地重慶。
1942年夏,王信臣挑選了20多名筏工,組成皮筏航運隊,赴廣元執行運送軍用物資的任務。航運隊用油礦局從蘭州購買的2000多個羊皮胎,扎制了5隻巨型皮筏,滿載300噸汽油,在嘉陵江上經過15天的艱難航行,輾轉逾1000千米,安全抵達重慶。
皮筏在嘉陵江上航運成功轟動了山城。為此,玉門油礦局舉行了盛大的“歡迎皮筏航運隊大會”,並攝制電影紀錄片作為紀念。為了滿足群眾的好奇心,重慶當局決定將皮筏在化龍橋碼頭停放一段時間,供市民參觀。
不久,油礦局的工人賀維智仔細觀察皮筏運輸,建議在皮胎中灌入汽油,這樣就達到了一舉兩得的目的。經過試驗后,這個辦法可行,使羊皮筏子的運油量增加了兩三倍。從此,嘉陵江波濤之上,滿載汽油桶的皮筏順流疾行,輕捷靈便,魚貫而下,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也成就了一段“羊皮筏子賽軍艦”的不朽傳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