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我黨在白山地區早期革命活動回顧

記者 畢瑋琳 王春寶 洪銘潞 通訊員 薛曉冬

2020年06月15日09:00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臨江人民拒日設領勝利紀念碑

臨江拒日設領標語 歌曲

1927至1928年大刀會在白山地區剿匪安民

1927至1928年大刀會在白山地區剿匪安民

白山,同許多地方一樣,擁有著大量的紅色足跡。

中國共產黨在白山的早期革命活動、東北抗聯壯士在這裡的身影、解放戰爭中“四保臨江”的一幅幅壯麗畫卷,都留下了一座座寶貴的精神豐碑。5月30日,省地方志學會副會長、白山市地方志編委會辦公室主任董新春向記者講述了我黨早期在這裡的崢嶸歲月。

臨江第一個黨支部

1927年,日本在臨江強行設立領事館,企圖把臨江作為侵略據點,建立佔領中國東北的橋頭堡。在中共鞍山台安特支、柳河縣地下黨組織的支持和聲援下,臨江拒日設領斗爭喚醒了東北民眾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忱,是東北人民反日運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在臨江縣城官民發起“拒日設領”愛國運動的同時,在臨江縣的紅土崖、板石溝還爆發了大刀會除暴安良、反抗官府起義斗爭,成為中國共產黨在白山地區早期活動的開始。

1927年11月,中共滿洲臨時省委(簡稱省臨委)組織部長吳麗石赴中共柳河縣支部巡視和指導工作時,得知了以臨江縣紅土崖為中心的東邊道大刀會起義情況,便向省(臨)委作了匯報。省(臨)委軍委派出從事軍運和農運工作的兩名干部參加了大刀會,以便適時給予指導。中共中央在1928年1月制定的《關於中國政治現狀與最近各省工作方針決議案》中曾這樣的評價:“這次大刀會暴動之發展具有根本動搖奉系軍閥在東三省的統治的危險,因此吳俊升親率1500名精兵,前往扑滅。這証明北方的農民與一般貧民反抗軍閥統治,反對苛捐雜稅的自發斗爭,已經非常普遍,而且普遍地認識,隻有共產黨是領導他們力爭解放的組織。”1928年8月,中共滿洲省委改稱滿洲總行動委員會(簡稱滿洲總行委),9月中共南滿特委、東滿特委成立,從此白山地區的臨江、濛江(今靖宇,下同)在中共南滿特委的領導下,撫鬆、長白在中共東委滿特委的領導下開始了黨組織的籌建工作。

在南滿特委成立之前,滿洲總行委軍委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已經在南滿各地開展了軍運工作。在臨江縣的駐軍裡,時常有聯絡員在士兵中以拜把子、交朋友的方式秘密工作,准備參與奉軍十五旅暴動。這是在白山地區最早開展的黨的活動。不久,在駐軍一連建立了黨支部。這是白山地區最早建立的黨支部。

同年10月8日,南滿特委軍委成立后,加強了對通化、臨江地區軍運工作的指導。到1931年7月,臨江縣這個士兵連黨支部仍然發揮作用。在此期間,南滿地區團組織也在開展工作。1931年春,在臨江縣建立了團的特別支部,隸屬中共海龍縣委,這是在白山地區建立最早的團組織。

1932年2月,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和影響下,臨江紅土崖原東北軍退役軍官王鳳閣等紛紛聯絡白山各地“大刀會”“紅槍會”舉旗抗日,后被編為遼寧民眾(抗日)自衛軍。

1934年1月,楊靖宇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指揮部設在板石溝。4月,獨立師開始在臨江與輯安(今集安)交界老嶺、臨江與通化交界的河裡地區建立密營。1934年10月,中共海(龍)柳(河)中心縣委建立中共板石溝區委。1935年6月,中共南滿特委決定建立中共金(川)臨(江)縣委及中共八道江街城市支部。板石溝區委劃歸中共金(川)臨(江)縣委領導。同年7月,中共黨員張佐漢受楊靖宇將軍的委派,以大同報社記者的身份為掩護,在臨江縣城為抗日武裝搜集情報。1936年,中共黨員王國華受抗聯黨組織的委派,在八道江街進行宣傳、組織抗日工作。

1934年11月5日至10日,中共南滿地區第一次代表會議在臨江縣四道二岔(今江源區城牆街道轄區)召開,出席會議代表32人。會議提出了南滿地區黨的工作任務﹔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南滿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決議》﹔成立了中共南滿特委(臨時),李東光任代理書記兼宣傳部長、紀儒林任組織部長、楊靖宇為常委。由楊靖宇、李東光、宋鐵岩等人組成特委機關。特委機關暫設於濛江縣大四方頂子。特委下設磐石、通化兩個中心縣委,西安、江南、清原3個特支,特委機關出版《東邊道反日報》。根據楊靖宇的提議,11月7日,在臨江縣板石溝以原獨立師為基礎,成立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簡稱第一軍),楊靖宇任軍長兼政治委員、朴翰宗任參謀長、宋鐵岩任政治部主任。軍下設兩個師四個團,一個游擊大隊、兩個教導連。第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李紅光,第二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曹國安,南滿第一游擊大隊大隊長蘇劍飛。全軍兵力800余人,地方武裝東邊道游擊隊900余人。

南滿特委撫鬆縣委正式成立

1934年4月,經上級黨組織批准成立撫鬆特別支部。1936年7月,中共南滿省委批准建立中共南滿特委撫鬆縣委。中共南滿特委撫鬆縣委在宣傳抗日,發展黨員團員,動員群眾為抗日武裝部隊提供軍需和情報,以及動員青年參加抗日聯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36年8月17日。抗聯二軍派六師主力與抗日義勇軍聯合攻打撫鬆縣城時,中共南滿特委撫鬆縣委主動配合戰斗,派人將食品和水直接送到陣地上。1936年10月1日,中共南滿特委撫鬆縣委發表了《就反討伐的意義告各界民眾書》。1937年3月7日,尹宇振、尹風山和團員許景烈在安圖縣兩江口被偽兩江口特別工作隊逮捕,供出本人身份和黨的組織,中共南滿特委撫鬆縣委遭到破壞。

1940年7月,被俘釋放的原第一路軍后勤部警衛連指導員、中共黨員李奉益(又名李風益、李光山,朝鮮族)在撫鬆縣城東山韭菜溝見到了中共南滿省委聯絡員、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第二方面軍七團連長琴學貴,要求重返部隊。琴學貴建議:“先從事地下工作,建立黨組織。”8月中旬,李奉益在當地找到原第七游擊支隊(救國軍李洪斌部隊)的中共黨員王鳳山(曾任通化縣干溝子反日會副會長、中共黨員),原一路軍一方面軍副官、中共黨員金光洙(朝鮮族),3人經過商議后,於8月中旬在撫鬆縣城南開會,決定成立中共撫鬆支部,李奉益任書記、王鳳山任組織委員、金光洙任宣傳委員。

撫鬆支部成立后,一方面想方設法與上級黨組織取得聯系﹔一方面積極工作,發展壯大黨組織力量,活動於撫鬆、濛江、輝南、安圖等地。支部成員分頭深入偽協和青年會、警備狩獵隊、夜校、採伐隊以及廣大城鄉人民群眾中,進行抗日宣傳,並進行組織發展工作。到10月末,撫鬆支部在這些組織中發展了46名黨員,其中朝鮮族農民30名、木排工人6名、偽狩獵隊人員10名。在此基礎上,還建立了三省會、農民會、青年救國會和中朝人民聯合會等群眾抗日團體,擁有會員100余人,創辦了《農民自嘆報》。與此同時,李奉益打入偽警狩獵隊,利用其合法身份,領導隊中黨員開展活動,使偽狩獵隊成為撫鬆支部的武裝力量。在爭取狩獵隊隊員准備發動武裝暴動的同時,他們還經常利用上山狩獵的機會,收容、安置抗聯失散人員和傷病員。正當撫鬆支部准備武裝暴動的時候,1941年12月30日,金光洙被叛徒告密,在輝南被捕。日本憲兵隊在金光洙身上搜出撫鬆縣“農民聯合會”名單和《農民自嘆報》《朝鮮獨立運動概況》等宣傳材料。據此名單,日偽警察、憲兵、特務開始了大搜捕。

到1942年5月31日,中共撫鬆支部及其所屬群眾抗日團體共有61人被捕,李奉益、王鳳山、金光洙、李承金、金永洙、池銀岩、韓東華等22人被押解到偽奉天監獄。同年6月27日,奉天高等檢察廳分別判處李奉益、王鳳山、金光洙等14人死刑。至此,中共撫鬆支部慘遭破壞。

那爾轟抗日根據地的黨組織

1931年末,中共磐石中心縣委開始往濛江縣那爾轟地區派遣工作人員,建立地下通訊站,印發抗日傳單,開展宣傳活動。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濛江縣最早的組織活動。

1933年9月18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在磐石正式改編成立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楊靖宇任師長兼政委。10月27日,楊靖宇率獨立師司令部、第三團、政治保安連等部從黑石鎮渡過輝發江,開辟濛江那爾轟根據地。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受到那爾轟人民的熱烈歡迎。1934年初,孫紹坤、孫偵、韓成一等人入黨,這是濛江縣第一批中共黨員,同時成立中共濛江支部。當年,又發展徐長春、孟傳成、王鳳橋等人為中共黨員。1934年末,中共江南特別支部委員會成立,下轄3個黨支部,有共產黨員35人,其機關駐地在現今西南岔鎮崇理村。成立初期,由中共磐石中心縣委領導,后歸為中共南滿特別(臨時)委員會領導。中共江南特支同東北人民革命軍緊密合作,把那爾轟建設成為了白山地區第一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

1935年8月,在中共江南特別支部委員會的組織下,在那爾轟村建立同心鄉人民革命政府。1935年10月,日軍進攻根據地,血洗那爾轟,中共江南特支及同心鄉革命政府被迫撤銷,中共江南特支轉入地下斗爭。

官道巨裡屯的長白縣工委

1936年7月4日至7日,中共南滿省委第二次代表大會和第一二軍干部會議在原臨江縣與金川交界的河裡召開,會議決定將南滿特委改組為南滿省委,魏拯民擔任中共南滿省委書記﹔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楊靖宇任軍長兼政治委員。8月,抗日聯軍第一軍和第二軍合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下轄6個師。楊靖宇任總司令兼政治委員。

中共南滿第二次代表大會決定,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的一軍二師和二軍四、六師進軍長白,建立以長白山為中心的抗日游擊區。早在5月份,六師派出政治部宣傳科科長權永壁等30余名政工人員來到長白,發動群眾,創建長白抗日根據地,他們在官道巨裡屯(今十七道溝)、半截溝、桃泉裡、新興村(二十道溝附近)等地建立群眾反日組織,主要的有在滿韓人祖國光復會(簡稱祖國光復會),在漢族中稱“反日會”等,把其中的優秀分子發展為中共黨員。1936年10月,在六師黨委直接領導下,組建了長白縣第一個黨的基層組織——新興村特別區委,李悌淳擔任書記。1937年1月,於官道巨裡屯組建了東滿特委長白縣工作委員會(即黨的縣委),隸屬於南滿省委。權永壁任書記,李悌淳任副書記,徐應鎮、宋長浩、宋應建為委員,下設3個特支、1個支部、10個黨小組。同年秋,由於被捕的祖國光復會個別會員叛變,供出了祖國光復會領導人名單(縣委領導都兼任祖國光復會領導職務,李悌淳任會長),日偽軍警分3批對祖國光復會會員進行大逮捕,權永壁、李悌淳、徐應鎮等縣委領導於10月份在第二批中被逮捕,三批被逮捕的人員中有黨員33人,他們有的被押於奉天監獄,有的被押於朝鮮惠山監獄,以后都相繼轉押於朝鮮的咸興、漢城監獄。1945年3月10日,權永壁、李悌淳被敵人在漢城殺害。從1937年10月敵人大逮捕后,長白黨組織完全被破壞,停止了活動。

黨領導的石人煤礦地下斗爭

1940年初,在東北抗聯第一路軍余部退入蘇聯境內后,白山地區的抗日斗爭轉入最艱苦、最困難階段。隱蔽在各地的中共黨員積極尋找上級黨組織,取得聯系后,紛紛建立地下黨組織,不失時機地在當地領導民眾進行公開的或秘密的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爭。

1940年初,抗聯二軍某連指導員玄國珍(1936年曾任臨撫縣委委員),在同敵人作戰中與部隊失散,他在石人林子頭街以開修表店作掩護,開始從事秘密抗日活動。在此期間,抗聯二軍女戰士金正一與部隊失散后流落在深山,在病情十分嚴重、生命垂危之時,得到山中老兩口救治。金正一病愈后又去尋找部隊,巧遇玄國珍,二人在患難中結為夫妻,共同在林子頭開展黨的地下工作。玄國珍和金正一都是朝鮮族,他們的任務是,聯絡失散原抗聯戰士,並介紹其到石人、八寶、七道溝等礦山謀生,在礦區組織成立“反滿抗日救國先鋒隊”。

1941年12月,偽華北新民會奉日偽當局指令從山西太原押解被俘的國共抗日戰士300多人到白山礦區充當“勞工”,其中100多人去了鐵廠子採炭所,200多人到石人採炭所並被編成輔導大隊”,統稱“特殊工人”。1942年2月石人採炭所“特殊工人”中的袁世萍(化名劉嘉,被俘前是八路軍129師教導隊副指導員兼黨支部書記)經過秘密串聯,把“特殊工人”中的共產黨員組織起來,成立了中共石人採炭所地下黨小組,袁世萍為組長。

有一天,袁世萍代為工友去鐘表店修表,結識了鐘表店的修表匠玄國珍。時間長了,知道玄國珍是抗聯二軍潛伏在石人的地下共產黨員。玄國珍要求袁世萍在礦工中發展同盟者。此后,袁世萍就在石人採炭所組織了以黨員為骨干,以礦工為主力的“反滿抗日救國先鋒隊”,開展襲擊日偽據點、制造生產事故、破壞礦山設備、懲治漢奸把頭、罷工怠工逃跑等形式的抗日斗爭。

臨江縣石人鎮“天祥利”雜貨店經理肖桂茂經常到奉天進貨,因和山東膠東區黨委派往東北的中共南滿支部書記李健生是老鄉而被發展為抗盟會員。由於玄國珍的牽線,劉嘉很快通過肖桂茂與李健生接上了關系。

1944年5月李健生到石人傳達山東膠東區黨委“哈工委”的決定:承認中共石人採炭所黨小組,並批准黨小組改為黨支部,袁世萍任支部書記。

在膠東區黨委派出李健生赴東北工作期間,1944年8月,又派出姚黎明、羅衡、李劍雲、劉仁宏到通化地區工作。9月初,他們在通化七道溝鐵礦成立了“遼東各界抗日同盟總會”,向臨江縣的石人煤礦、砟子煤礦、大栗子鐵礦等礦工聚集地區發展。1945年2月,中共遼東支部通化分支部成立,羅衡任支部書記。5月,通化分支部在八寶煤礦發展抗日同盟會員100余名。石人煤礦黨支部也幾次派人到八寶煤礦、七道街鐵礦與羅衡等地下黨員秘密接觸,互通情報,協同斗爭。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石人炭礦黨支部書記袁世萍帶領400余名工人奔赴沈陽,參加了東北人民自治軍。袁世萍走后,玄國珍負責石人炭礦黨支部工作,帶領石人、砟子煤礦的抗日同盟隊伍,與羅衡領導的七道溝鐵礦抗日同盟隊伍總計700余人,成立遼東抗日縱隊第八支隊。他們於1945年8月23日進駐通化接管彈藥庫、汽油庫、必需品株式會社等,相繼在七道溝、鐵廠子等地建立工人自衛團,同年10月第八支隊改為冀熱遼軍區58團,羅衡任團政委,后任臨江縣第一任民主政府縣長,玄國珍、金正一先后在冀熱遼軍區58團和通化朝鮮義勇軍負責擴軍和宣傳工作。

1945年11月,這支礦工隊伍編入遼東人民自衛軍通化支隊,在守護礦山、清算把頭、剿匪土改、除奸反霸、保衛通化、解放白山的戰斗以及在“四保臨江”戰役和東北解放戰爭中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勛。1946年2月19日,這支抗日英雄部隊被改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楊靖宇支隊”和“李紅光支隊”。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參考資料:《農民自嘆報》等

專家簡介:董新春,男,1962年出生,曾任臨江市委秘書長、市委辦主任,長白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等。2009年7月,任吉林省白山市地方志編委會辦公室主任、《白山年鑒》主編、《白山市志》總撰稿人。2016年2月,擔任吉林省地方志學會副會長,成為吉林省地方志專家團成員。

(責編:常雪梅、呂騰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