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紅色三岩

徐楊 高陽

2020年06月19日07:53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紅色三岩

  紅岩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被稱為“紅色三岩”的紅岩、曾家岩、虎頭岩,更是充滿了紅色記憶。它們背后分別有哪些故事?

  紅岩本是一處地名,位於距重慶市區十余裡的西北郊嘉陵江邊。這裡的地質結構主要由侏羅紀紅色頁岩組成,地形酷似伸向嘉陵江邊的山嘴,因此又叫紅岩嘴。20世紀30年代初,一位叫饒國模的知識婦女買下這裡開墾花果農場,滿山遍野種上桃樹、梨樹、蘋果樹、海棠和月季等。至抗戰前夕,紅岩嘴山谷已是花果綠樹滿山。因饒國模的丈夫姓劉,外間亦稱“劉家花園”。

  1939年初,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在重慶成立,周恩來任書記。因國民黨不允許中共黨組織公開活動,所以南方局最初秘密設在機房街70號公開機關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內。由於城區住房不敷使用,加上日機轟炸很不安全,周恩來到重慶后馬上指示在城區近郊另覓新址,在地下黨的幫助下,選中了饒國模的花果農場。

  當中國共產黨提出擬在農場建立機關時,饒國模“欣然延納”,當即劃出地皮並積極幫助籌建工作。1939年5月,機房街70號被日機炸毀,董必武等率領南方局和辦事處大部分同志遷往紅岩村,散住在農場工人宿舍和堆放柴草雜物的幾處茅草房裡。是年秋天,由辦事處同志自己設計、修建的辦公住宿大樓竣工,南方局、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全部遷此辦公。重慶地方當局將這裡的門牌號編為紅岩嘴13號(1945年改為紅岩村13號)。從此,紅岩村這片土地就被賦予新的歷史內涵。

  曾家岩又稱“周公館”,是抗戰時期周恩來在重慶的居所。1939年初,中共中央南方局考慮到辦事處住房甚是緊張,而曾家岩地處市區,靠近國民政府,會客訪友和與各界人士接觸都很方便,十分有利於開展工作,遂以周恩來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公開名義,租用了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曾家岩50號主樓和三樓的全部以及二樓東邊的三間房屋,並對外稱作“周公館”。但實際上這裡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機構所在地,南方局軍事組、文化組、婦女組、外事組和黨派組均秘密設在這裡。

  當時,柳亞子、張瀾、黃炎培、沈鈞儒等各界知名人士都是周公館裡的常客。周公館條件艱苦,開飯時,桌凳、碗筷都不夠,然而所到的客人都不以為意,反而談笑風生,相聚甚歡。

  在周公館外,距大門右邊百米之遙的是國民黨軍統局局長戴笠的公館,左邊毗鄰國民黨警察局派出所。為了監視曾家岩,軍統特務在路口開了一個小茶館和修鞋鋪,從早到晚輪流坐在這兩間房屋中,目光牢牢鎖定在周公館的大門上。在內外環境都非常險惡的情況下,革命先輩們依然風雨兼程,為國奔忙。

  虎頭岩被人熟知則是因為《新華日報》。《新華日報》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公開發行的唯一機關報,該報社還編印發行了《群眾》周刊,它們是中國共產黨首次在全國公開發行的黨報黨刊。

  《新華日報》於1937年在南京籌辦,1938年1月11日在武漢正式創刊。1939年,因遇日機轟炸損毀嚴重,《新華日報》自是年5月4日停刊,報館遷往與紅岩毗鄰的虎頭岩下的化龍橋新村165號(現位於重慶市渝中區虎頭岩村)。同年8月13日,《新華日報》在這裡復刊,一直戰斗到1947年2月被國民黨無理查封為止。就是在這低矮潮濕的報館裡,《新華日報》在周恩來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直接領導下堅持近三千個日日夜夜,報道真實情況,傳播革命真理,向全國人民宣傳中國共產黨團結抗戰的主張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意義,介紹八路軍、新四軍的戰績,同時揭露國民黨的黑暗和謬誤,揭露社會上一切不合理的現象,成為國統區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

  《新華日報》和《群眾》周刊在重慶的堅持出版,贏得廣大群眾和進步人士的擁護,是國民黨頑固派摧不垮的堅強“堡壘”。(徐楊 高陽)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