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我們黨如何在復雜環境中一步步闖出一條符合客觀實際的新路來——

“星火燎原”的歷史啟示

金沖及

2020年07月06日07:58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星火燎原”的歷史啟示

  《星火的啟示:革命根據地創建與發展》,金沖及著,系“金沖及文叢”之一種,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是毛澤東1930年率領紅四軍轉戰贛南閩西時說的一句話。這句話可以使人感受到一股宏偉的氣魄:盡管革命最初只是很小的力量,有人甚至提出“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他卻從中預感到:今天的“星星之火”,完全能夠燃燒起席卷大地的燎原烈火,奪取最后的勝利。

  他充滿自信又十分謹慎,不僅具體地指出這種判斷的根據所在,而且說的是“可以燎原”,而不是“必將燎原”。“可以”是指可能。要把可能轉化為現實,需要一定的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主觀指導必須符合客觀實際。這實在不容易,通常都要在實踐中不停息地探索,用心地比較怎樣做才能夠成功,怎樣做就會失敗或遭受挫折,從中悟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從理論上做出新的概括,用以指導下一步的行動,有時還要反復多次才能把事情認識清楚,一步一步地闖出一條符合客觀實際的新路子來,使成功的可能轉化為現實。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這本書收入五篇黨史論文,一篇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歷史地位》,一篇是《對創建贛南閩西蘇區的思考》,一篇是《以全局視角看黃麻起義》,一篇是《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獨特歷程》,還有一篇是《游擊戰為主向運動戰為主的轉變——從上黨戰役到平漢戰役》。

  這五篇論文的內容看起來似乎沒有直接關聯:有土地革命時期的,有抗日戰爭時期的,有解放戰爭時期的﹔有的是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還不成熟時期的狀況,有的是它在政治上基本成熟或已經成熟時期的事情。為什麼把它們放在一本書內呢?

  其實,這幾篇論文探討的問題是相通的,都是在敵強我弱,甚至雙方力量懸殊的危急關頭,面對的一系列以往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新問題。論文的內容分別涉及前后相續的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個時期,既有不同的歷史特點,又有內在的一貫性,比較一下,就能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歷史地位》一文論述了中國共產黨很早在建立中央革命根據地時,就鮮明地基本確定新中國的國體、政體、社會經濟構成、社會改革主張等,這是革命根據地與其他軍事割據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幾篇論文考察了在不同環境下的革命力量,特別是重要的革命根據地怎樣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或得到鞏固。在這個過程中,都涉及如何准確估量周圍環境和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實際情況,如何正確處理軍事工作和民眾運動的相互關系、如何機動靈活地應對以往沒有遇到過的新問題、如何確保黨的一元化的集中領導。這些問題都是在實踐的探索中逐步明確起來並得到解決的。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中國民主革命的正確道路,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時期做出的最重要的理論創新。這種理論創新,不是關起門來獨自苦思冥想所能產生的,而是完全來自實踐中對周圍客觀實際情況所做的周密調查和正確分析,而且是經過若干曲折,包括對原已做出的部署做出必要的調整,實行新的嘗試,從中得出的結論。正如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所說:“一切結論產生於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隻有蠢人,才是他一個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調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辦法’,‘打主意’。須知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麼好辦法,打出什麼好主意的。”這個批評十分辛辣,又極為中肯。客觀事物是復雜而多變的,而人的認識能力常常有一定局限。因此,正確的認識和判斷很難在很短時間內一次完成,甚至會因判斷失誤而遭到暫時或局部的挫折,隻有投身到實踐中去,經過反復的比較和盤算,同時多研究前人在實踐中取得的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教訓,才能使自己的認識逐步做到比較符合客觀實際,而且有著普遍意義,才會形成真正可靠的理論創新,取得成功。

  習近平總書記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就是前人實踐的記錄。看看先輩們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經過反復的摸索一步步形成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取得前人從未達到的創造性成果,無疑對我們在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從事富有創新性的工作,也有所啟示和助益。

  (作者為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本文根據《星火的啟示》“前言”編輯,標題為編者所加)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