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毛澤東詩詞中的帝王將相

汪建新

2020年07月10日08:08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帝王將相

  毛澤東一生嗜書不倦,尤其愛讀歷史書籍,具有深沉的歷史情懷。毛澤東讀史書,總是以歷史人物的傳記為中心,對歷史進行見解獨到的品評。他評價歷史人物,不因襲舊說,而是獨具慧眼,抓住歷史人物最本質、最突出的特征,發人之所未發,言人之所未言。毛澤東詩詞思接千載,視通萬裡,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多年,從三皇五帝到歷代將相,毛澤東每有所感,就有評說。這些評點,雖隻區區三言兩語,卻折射了他的歷史觀,反映了他的是非觀,也表現出“掌上千秋史”的豪情壯志。
  五帝三皇騙過客
  魯迅在小說《狂人日記》中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吃人”二字表現了魯迅對中國歷史的深刻批判。毛澤東曾說:“我的心和魯迅是相通的。”在歷史觀上,毛澤東也有兩個字:“騙人”。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記載了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內容。這部卷帙浩繁的中國史籍,從1952年至1976年,毛澤東整整讀了24年。他曾對北京大學中文系講師蘆荻說:“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謂實錄之類也大半都是假的。……正確的態度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被顛倒的歷史顛倒過來。”
  《賀新郎·讀史》是毛澤東終生讀史心得的縮影,是用詩詞寫成的史學專論。“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一句最具有顛覆性,是“《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判斷的詩意表達。傳說中國上古有三皇五帝,具體說法不一。三皇有伏羲、神農、黃帝,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歷代統治者,史書把他們說得神乎其神,讀史者不知是詐,結果是“騙了無涯過客”。
  毛澤東並非全盤否定“五帝三皇”的功績。1937年清明節,毛澤東寫的四言詩《祭黃陵文》,對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給予高度評價:“赫赫始祖,吾華肇造,冑衍祀綿,岳峨河浩。聰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之所以說“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因為史書基本上都是由封建新王朝臣子奉命修撰,“為尊者諱”,一味美化本朝統治者,同時符瑞、迷信文字又充斥其中。特別是史書多寫帝王將相,而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隻字不提或一筆帶過,甚至將農民反壓迫斗爭誣蔑為“匪”“賊”“逆”。這就不難理解《賀新郎·讀史》要濃墨重彩寫上“盜跖庄蹻流譽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盜跖、庄蹻、陳勝、吳廣這些起義英雄才是歷史真正的推動者。這一歷史觀最終演進成“六億神州盡舜堯”的人民至上史觀。
  秦皇漢武遜風騷
  《沁園春·雪》是毛澤東詩詞的巔峰之作。“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筆,對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統治者的代表人物進行評說。1958年底,他在《毛主席詩詞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文採、風騷、大雕,隻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啊!難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們嗎?別的解釋是錯的。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
  就個體而言,毛澤東對他們褒獎有加。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歷史功績:“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人超過他的”。他甚至說過:“解決中國的問題,須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中寫道:“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毛澤東評價漢武帝劉徹:“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毛澤東對唐太宗的戰爭指揮藝術非常推崇:“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東征西討,毛澤東稱其是“一代天驕”。
  而在審視整個中國歷史時,毛澤東認為他們雖有武功,但文治明顯存在欠缺。毛澤東的“批判”,既洋溢詩情,也充滿理性。這是對封建統治者代表人物的評判,不是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全盤否定。而批判也只是著重一個側面,況且“略輸文採”“稍遜風騷”和“隻識彎弓射大雕”處在不同階段,分寸掌握也有所區別,並未一概否定其歷史作用。這些功業顯赫的封建帝王尚且如此,其他人物也就更不足挂齒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末三句恰如泉流歸海,意味無窮,啟人深思,催人奮進。
  不可沽名學霸王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毛澤東最得心應手的是指揮戰爭,而他的軍旅詩詞是紀實戰爭風雲的精美華章,反映了他對革命戰爭規律的深刻把握和靈活駕馭。毛澤東的軍旅詩詞提到了兩位歷史人物,分別是漢代名將李廣和西楚霸王項羽,一個是間接稱贊,一個是直接批評,一褒一貶,用意迥然不同。
  《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飛將軍自重霄入”中的“飛將軍”,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匈奴把英勇善戰的漢代名將李廣稱為“飛將軍”,喻其矯健勇猛,行動神速。唐代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毛澤東用“飛將軍”來稱贊屢建奇功的黃公略,這是對《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偏師借重黃公略”的生動詮釋,也表明他對古代名將李廣的高度認可。
  而在“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中,項羽則起警示作用。項羽是一位少年即學兵法而又不肯竟學、初始威震天下而最終兵敗自刎的悲劇人物。毛澤東對他有過首肯,1938年4月8日,他在“抗大”演講中說:“項羽是有名的英雄,他在沒有辦法的時候自殺,也比汪精衛、張國燾好得多。”但就總體而言,毛澤東對項羽持否定態度。讀《史記·高祖本紀》時,毛澤東的批注一針見血:“項王非政治家。”1949年,在國共和談破裂之際,毛澤東摒棄古代兵法“窮寇勿追”之說,力戒項羽沽名釣譽之誤,斷然否定“劃江而治”主張,毅然決定發動渡江戰役,誓將革命進行到底。
  東臨碣石有遺篇
  “推翻歷史三千載,自鑄雄奇瑰麗詞。”這是柳亞子對毛澤東的由衷贊嘆。毛澤東不僅徹底顛覆了以帝王將相為核心的錯誤史觀,對一些具體人物,哪怕有千年定論,他也要還歷史本來面目,極力為其“翻案”,曹操即是一例。
  曹操是歷史上罕見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建安十三年,官拜丞相﹔十八年封魏公﹔二十一年,晉封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魏武帝。曹操是歷代頗具爭議的人物,漢末名士許劭評價他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三國演義》稱其為“漢賊”,戲劇舞台上對曹操造型的奸相臉譜化。“挾天子以令諸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曠世奸雄”似乎是鐵定的既成事實。但毛澤東對曹操從不人雲亦雲,堅決反對歪曲曹操形象,“說曹操是白臉奸臣,那是封建正統觀念制造的冤案,這個案要翻”。
  在毛澤東看來,和“略輸文採”的秦皇漢武、“稍遜風騷”的唐宗宋祖相比,曹操不僅有“統一北方,創立魏國,抑制豪強”的“武功”韜略,而且有開創風骨雄健的“建安文學”的卓越“文治”。在建安文學的詩作中,毛澤東尤其喜歡曹操的詩,圈點甚多。他多次說:“曹操的文章、詩,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脫,應當學習”“我還是喜歡曹操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1954年,毛澤東在北戴河沙灘漫步時,深情吟誦曹操的《觀滄海》。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觸景生情,緬懷千古,不僅直接點明“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而且在情調與詩格上極具《觀滄海》的神韻,“蕭瑟秋風今又是”就是由《觀滄海》“秋風蕭瑟”點化而成。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汪建新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