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延安中央黨校的平劇演出

謝煜桐

2020年07月17日08:49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延安中央黨校的平劇演出

延安時期的中央黨校,學習和工作之余的文藝活動也十分活躍。此時的文藝活動不僅僅停留在校園文化生活層面,也不僅僅是教學的輔助角色,在更深層意義上,屬於貫徹毛澤東關於整風講話以及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精神的切實行動和實際成效的范疇,也正是出於這一原因,毛澤東對此時中央黨校的文藝活動十分關注、大力支持、親自指導並給予高度評價。

延安時期中央黨校的平劇演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平劇即京劇。延安時期,中央黨校一直有業余平劇演出活動,1943年以前,這些演出大都是傳統劇目,主要屬於校園文化生活與娛樂性質。在整風運動開始及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后,1943年秋天,教務處楊紹萱將《水滸傳》中林沖的故事,改編成平劇《逼上梁山》。楊紹萱本著歷史唯物主義精神,著重寫了群眾的革命斗爭。教務處領導劉芝明看了,覺得很不錯,就請在三部學習的懂平劇的齊燕銘看,齊燕銘看后贊同排演,在彭真支持下,齊燕銘被從三部調出來,與楊紹萱等人組成一個編導小組,由劉芝明負責,開始排練此劇。經過兩三個月的緊張排練,《逼上梁山》於1944年元旦正式公演。演出之后,立即引起轟動。艾思奇在《解放日報》上著文稱贊該劇是“平劇改革中的一大成績”,稱其在舊故事的基礎上增添了新的觀點、新的內容,以及對平劇的形式做了改革,認為這些都有重大意義。1月9日晚,毛澤東看過此劇后,當夜即給楊紹萱、齊燕銘寫信表示感謝並提出殷切希望。

作為一黨之領袖,又在抗日戰爭的緊張環境中,工作之繁忙可想而知,但是毛澤東卻在觀劇當晚給劇作者去信,可見此劇對他的觸動之大。

早在1942年5月2日至23日,毛澤東親自主持召開延安文藝座談會並發表講話,指出無產階級革命文藝歸根結底是為人民群眾的這一根本立場,以及如何才能做到為人民群眾的方法問題。他呼吁用無產階級文藝觀在延安文藝界開展一次整風。作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不可能隻進行政治的革命,而不進行與之相應的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革命,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講,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倡導的既是文藝領域裡的整風,也是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場革命性變革。這也許才是毛澤東在親自觀看了平劇《逼上梁山》后,感到高度認同、無比欣慰的深層次原因之所在。

平劇《逼上梁山》中,把店小二鼻子上的那塊白去掉,將小花臉改成眉目清秀的英俊后生﹔劇中還增加群眾場面,把統治者改為丑角,凡此種種,這些藝術形式的革新,絕不是可有可無的,也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它反映出的是一種歷史觀的顛覆式變革,劇中開始以唯物主義歷史觀代替了一直以來的唯心主義歷史觀,由此開啟了戲劇的從內到外的革命。正如毛澤東在信中所指出的:“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舊戲舞台上(在一切離開人民的舊文學舊藝術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治著舞台。”毛澤東進一步指出:“這種歷史的顛倒,現在由你們再顛倒過來,恢復了歷史的面目,從此舊劇開了新生面。”“你們這個開端將是舊劇革命的劃時代的開端,我想到這一點就十分高興,希望你們多編多演,蔚成風氣,推向全國去!”這封信,滿紙都是肯定,洋溢著喜悅,毛澤東在信中也把喜悅的深層政治原因,闡釋得明明白白。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