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華
2020年07月20日07:53 來源:學習時報
91年前,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等老一輩革命家率領紅七軍發動了威震南疆的百色起義,點燃了少數民族地區革命事業的宏偉火炬,開啟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的革命征程。紅七軍從星星之火到發展壯大,這支衣衫襤褸的部隊始終發揚百折不撓、實事求是、依靠群眾、團結奮斗的百色起義精神,前仆后繼、披肝瀝膽,為黨和人民的解放事業譜寫了壯麗的忠誠篇章。
百折不撓鍛造忠誠之要
翻開歷史長卷,回顧紅七軍革命歷程,就會發現有這麼一群一旦相信了就始終跟著走、一旦認定了就堅持不放棄的革命者。與毛澤東、彭湃並稱為中國革命三大農民領袖的韋拔群,至今他的英雄故事依然還在廣為流傳。他生前沒留下一張照片,頭像是根據旁人回憶繪制的。家人幾乎為中國革命全部犧牲,他被叛徒殺害,頭顱被輾轉挂在多個城頭示眾。他給自己的孩子取名韋革命、韋堅持、韋到底,他們都慘死於敵人的刺刀之下。出生富裕之家的韋拔群,前程大好,多次可以出人頭地加官晉爵。26歲時,廣西省長請他當縣長,他嚴詞拒絕,毅然投身革命。毛澤東稱贊他是廣州農講所最好的學生,讀了半本馬列,紅了半個中國。鄧小平為他題詞,說他不愧是模范的共產黨員,始終英勇頑強、百折不撓。韋拔群從小立志為勞苦大眾翻身謀解放,參加過北伐,見過孫中山,一次又一次探尋真理,一次又一次淬火信念,在31歲那年如願以償參加了黨在廣州創辦的農講所,找到了信念之火、信仰之光。回到廣西,他創辦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傳播革命火種,播撒真理種子。紅七軍主力北上后,他堅守右江根據地,睡山林、住岩洞、吃野菜、啃樹皮,敵人沒有打倒他們,困苦沒有壓垮他們,革命火種不但沒有熄滅,反而更加照亮了右江大地。
共產黨人就是以這種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意志信念引領紅軍將士一路披荊斬棘、浴血奮戰。紅七軍l930年離開百色北上遠征,轉戰5省,歷時10個月,行程7000多裡,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沖破多次圍追堵截,大小戰斗百余次,犧牲5000多人。1931年7月到達中央蘇區,毛澤東親切地稱為“千裡來龍”。雖然損失慘重,但這次偉大、光榮的遠征無疑是百折不撓精神的生動體現。
實事求是淬煉忠誠之魂
在漫長的革命斗爭實踐中,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七軍領導人們始終如一地保持了實事求是這一思想特色和政治品格,在幾次重要關頭,挽救了革命事業,壯大了革命的碩果。《七軍工作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表述,“過去七軍的中心錯誤是處處以軍事為中心來決定一切問題,不是以群眾為中心來決定一切問題的錯誤路線,結果常常處於被動地位。”鄧小平深刻反思了百色起義期間的十一條工作錯誤,這是共產黨人最早的政治覺醒和個人品格。眾所周知,百色起義是1929年12月11日爆發的,但遠在上海的黨中央的要求是鄧小平和張雲逸務必於11月初宣布起義。當時整個中國革命進入低谷,起義各項條件都不成熟、不充分,面臨兩難抉擇的鄧小平火速召開了前委會,決定再用40天時間加緊准備。事實証明,正是由於這一結合實際情況作出的精准判斷,確保了起義的成功。
起義成功后,准備開展土地革命的鄧小平深切體悟到,少數民族地區不能照搬其他蘇區的經驗,更不能生搬硬套條條框框。他帶頭走進壯鄉瑤寨,根據實際分析估量,頒布了《土地暫行條例》《共耕條例》等系列政策。讓少數民族同胞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土地,讓黨在壯鄉一呼百應。右江革命根據地得到了空前的鞏固和發展,可以說壯鄉的土地革命本質上就是實事求是的土地革命。
依靠群眾筑牢忠誠之基
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百色起義的成功發動離不開廣泛的群眾基礎。百色起義紀念館裡陳列著一根馬鞭,乍一看,平淡無奇,但這根毫不起眼的馬鞭,卻是鎮館之寶,蘊藏著一段珍貴的革命往事。百色起義后,鄧小平忙於走村串戶,訪貧問苦。1930年的一天,鄧小平在村裡開完會后,遺忘了隨身攜帶的馬鞭,而馬鞭恰好被林鳳區蘇維埃政府炊事員黎愛廷撿到,他打算再次見到鄧小平時親手交給他。誰知,不久鄧小平就率部離開了。敵人反攻根據地時,為了不暴露鄧小平行蹤,黎愛廷把馬鞭藏在自家牆縫中。敵人為了逼供,燒毀了他的房屋,他始終沒有吐露半個字,馬鞭幸運地保存了下來。黎愛廷去世后,他的外甥將這根馬鞭捐給了紀念館。馬鞭雖小,卻體現了壯鄉人民對紅軍的擁護愛戴和深情厚誼。
紀念館中,有一台原始的印刷機與馬鞭遙相呼應,格外引人注目。它印刷過紅七軍創辦的第一張鉛印報紙《右江日報》,直到1999年,才作為文物收藏於紀念館。《右江日報》至今還在出刊,旗幟鮮明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始終把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贏得了廣泛的擁戴與支持,見証了紅七軍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教育群眾、凝聚群眾的那段崢嶸歲月。
團結奮斗澆鑄忠誠之本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百色田東有一個村庄,它是百色起義的紅軍村,在這裡打響了百色起義的第一槍,史稱“恩隆暴動”。革命時期,百谷村86戶人家,有85戶131人參加革命,這些蒙化未開的壯族同胞,換身衣服,拿起槍支,就成為了不怕犧牲的紅軍戰士。中國共產黨人就是以這種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改造了一切可以改造的人,塑造了一切可以塑造的人。百谷村的革命群眾,在最窮困潦倒、最沒有人格尊嚴、最不名一文的時候,內心有一個堅定的願景,那就是,跟著共產黨,一定有好日子過!
1932年,紅七軍獨立營300余人在巴暮被5000多敵人圍困,營長為了掩護主力,帶領80人把敵人吸引到三面險坡。在敵人的重炮轟擊下,這80人團結一心,浴血奮戰三天三夜,最后隻剩下16人。在敵人的威逼利誘下,16名勇士沒有一個屈服,他們表現出了空前的團結和大無畏精神,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緊抱匪兵毅然決然跳下萬丈懸崖……這些人在廣西最黑暗的時候,用信仰表現出了舍生忘死、改天換地的偉大力量。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