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紅船精神”發端溯源

尹建軍

2020年07月24日07:43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紅船精神”發端溯源

  2005年6月21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一文中,首次把“紅船精神”概括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這一精神在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居於原初位置,而它自身也有著脈絡清晰的思想源頭。
  馬克思主義是“紅船精神”的理論之基
  一種影響深遠的精神,必定有其賴以支撐的牢固理論基石。“紅船精神”的思想源頭,首要的就是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真理與行動指南。馬克思主義為當時的中國撥開了一片遼闊的思想天空,幼年時期的中國共產黨通過它找到了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美好明天的正確道路與最佳方式,因而得以成為那個風雨如磐的特殊時代的思想急先鋒、民族鐵脊梁。
  這個思想源頭表現為馬克思主義原理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給中國共產黨人提供的思想力量。作為科學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將辯証法和唯物論高度統一起來,把唯物辯証的自然觀和歷史觀高度統一起來,用唯物辯証法和唯物史觀的深刻思想邏輯、嚴謹思維體系、科學思維方法全面系統深刻闡釋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開辟出人類認識的新紀元,它因為佔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而具有非凡的“科學思想的偉力”。這種思想力量是實實在在能夠解決中國問題的精神力量。
  這種思想源頭表現為通過汲取馬克思主義理論精華而獲得的人文關懷和價值追求。人文關懷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維度之一。《德法年鑒》對貧困農民的同情和關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資本主義社會非人化的“勞動異化”問題的憤怒聲討,《共產黨宣言》把人的全面發展看成是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與對“自由人聯合體”這一人類理想社會狀態的吁求,《資本論》關於人的價值、幸福與自由時間、發展空間等話題的探討,都體現出豐富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關心人的生存境況,探討人類的出路,要求使人真正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為“紅船精神”中“立黨為公、忠誠為民”價值追求的形成提供了理論母乳。
  這種思想源頭體現在馬克思主義改造舊世界、謀求人類幸福這一偉大事業所彰顯的偉大氣概上。馬克思主義是一門為絕大多數人謀幸福的真理追求與科學方法。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和“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斗爭精神,以“革命理想高於天”和“時不我待”的奮斗精神、以“投身革命即為家”和“志士頭顱為黨落,好漢身軀為群裂”的無私奉獻精神,為革命事業不計生死,凜然前行。“紅船精神”中的奮斗精神與奉獻精神,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出的精神之花。
  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是“紅船精神”的文化之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這樣偉大的人民,有這樣偉大的民族,有這樣的偉大民族精神,……是我們風雨無阻、高歌行進的根本力量!”這個論斷表明,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精神不僅是我們的精神家園,還是延續我們國家和民族永續發展的精神血脈和思想母體。回顧歷史不難發現,“紅船精神”的形成與成長一刻也沒有離開中華文明的發展大道及其昭示的美好願景。可以說,“紅船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融合共生、交相輝映、啟示光明、孕育未來的一次文化淬煉與升華。
  中華民族獨有的特質、稟賦不僅鑄就了綿延幾千年發展至今的中華文明,而且深刻影響著近代乃至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深刻影響著近代乃至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反復叩問救亡圖存方案、不斷上下求索民族復興之路的艱難抉擇中,中國共產黨在為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與未來而進行的浴血奮斗中,使得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在血與火、愛與恨、聚與散、生與死的磨難中不斷淬煉與升華,從而形成了磅礡震撼而又氣貫長虹的偉大“紅船精神”。正是“紅船精神”的科學領航才使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偉大實踐得以蓬勃發展,而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卓絕的道路探索與革命斗爭也在不斷繼承、弘揚、創新著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也正是在堅定理想、百折不撓奮斗精神的傳承與弘揚中,作為“紅船精神”的思想源頭與精神母乳,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在20世紀初又一次實現了鳳凰涅槃與創造性再生。
  真正的群眾運動是“紅船精神”的破繭之力
  真正的革命總是群眾的運動,也總是富有首創精神。在國外,以庶民為主體的俄國十月革命締造了地球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把世界歷史推進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與社會主義運動的嶄新時代。在國內,由工人階級、學生和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共同參加的真正的群眾運動——五四運動的爆發,讓人們看到了無產階級的力量,中國革命由此進入劃時代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正是在這種群眾首創精神的指引與鼓舞下而成立起來的,也正是在這種首創精神的指引與激勵下,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地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這就是“紅船精神”的力量。如果說,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傳播主要是在理論孕育上為當時的馬克思主義者提供了批判現實與打碎舊世界的啟迪和指引,還沒有突破因未及實踐而存在的理論之“繭”,那麼,十月革命則是為當時的馬克思主義者提供了改變現實與建設一個新世界的奮斗目標,以可感的願景方式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升華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五四運動則讓當時的馬克思主義者找到了實現理想的堅強力量,鞏固了自己的堅強意志,並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改變中國近代命運的物質力量與社會運動。由此,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從對主義與道路的認知、選擇,轉向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實際行動。從此,理論破繭,紅船啟航,風起雲涌的革命運動開始了。
  在十月革命的炮聲傳入中國之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已有20年左右,其間主要是引起思想開明的部分知識分子的關注、思考、爭論,但還沒有形成太大的社會影響力。然而,十月革命后,這種面貌為之一變,特別是李大釗先后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和演說之后,中國社會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雖然是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但其潛在的萌生力量卻在於各界群眾通過十月革命看到了自身的力量和使命,勇敢行動起來。和辛亥革命主要依靠會黨、新軍不同,五四運動是一場真正的群眾性的革命運動,運動中展示的群眾特別是無產階級的磅礡力量,極大地振奮了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陳獨秀疾呼“我等學生商人勞工軍人等,惟有直接行動以圖根本之改造”。至此,創建馬克思主義政黨、制定革命綱領便開始提上日程了。回顧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其中無與倫比的革命奮斗精神直接哺育了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也正是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五四運動的威力,讓不少中國共產黨人對革命勝利后的中國充滿了美好憧憬與堅定信念,“紅船精神”開始在救亡圖存與民族復興的奮斗征程中牢固樹立並開花結果。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后勤學院〕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