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細品毛澤東詩詞中的“霜”與“雪”

梁賢之

2020年07月30日08: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紅岩春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中國是詩詞的國度,無數杰出的詩人和詞客寫出了千古名篇。在他們筆下,少不了對“霜”和“雪”的描寫,如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滿地”﹔又如李白的“欲度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劉長卿的“柴門聞犬呔,風雪夜歸人”,韓愈的“雪擁藍關馬不前”等,被后人吟誦千載。

毛澤東是作詩填詞的高手,在他的詩詞中,有不少關於氣象的句子,風、雨、雪、霜、霧、紅霞、彩虹、夕煙等,信手拈來,但寫得最多的還是“霜”與“雪”,可謂情有獨鐘。與歷代文人墨客不同,毛澤東的“霜”“雪”以獨特的藝術視覺和意境,提升了詩詞的境界,豐富了詩詞的內容,增添了詩詞的磅礡之氣,給讀者以寬闊的想象空間。尤其是《沁園春·雪》,絕美至極,當年更引起國共兩黨一場詩詞大戰。

“今朝霜重東門路”:於淒清中壯別

古城長沙,是毛澤東投身革命的光輝起點,也是他親手建立的第一個革命大本營,新民學會、湖南自修大學、文化書社、中共湘區委等一批革命團體和黨的機關在此誕生。

1923年初冬,毛澤東在中共三大上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受黨委派,離長沙赴滬轉穗,去參加國民黨一大。此時,夫人楊開慧正在長沙“坐月子”,毛澤東隻身離家,滿懷別離的淒清,寫下了《賀新郎·別友》。這裡的“友”,指夫人兼戰友楊開慧。

“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淒清如許。”當時,毛澤東夫婦寓居在清水塘22號,即長沙市老市區的東門小吳門。“霜重”指厚厚的白霜,天氣十分寒冷。天剛亮,寒霜遍地,殘月斜照,毛澤東心情惆悵地離別了生產不久的妻子。前不久兩人發生過小小的誤會,沒有解釋清楚,如今不能在家關心她、幫助她,毛澤東的心情怎能不感到淒清?

無情未必真豪杰。毛澤東運籌帷幄,文韜武略,但一代偉人也是常人,也有喜怒哀樂。不過,他畢竟是一個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者,隻有舍小家為大家。“霜重”以景寓情,毛澤東僅用一個“重”字,便形象地襯托出他當時的心境,使人不由得聯想起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早行圖”。

這首詞婉約悱惻,淒清的氣氛中包含著壯別。“揮手從茲去”“從此天涯孤旅”,這不正是毛澤東決心終生投身革命的宣言嗎?

“寥廓江天萬裡霜”:堅定的革命信念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裡霜。”這是毛澤東於1929年重陽節所作的《採桑子·重陽》。

這年秋天,紅四軍在汀江一帶殲滅了土著軍閥,攻克了上杭,戰斗勝利鼓舞了紅四軍廣大指戰員,也使毛澤東感到興奮,更加堅定了革命必勝的信心。在戰地度過重陽節,毛澤東不免觸景生情,深感歲月易逝。這首詞的思想深度,與古人寫重陽傷春怨秋、嗟貧嘆老形成鮮明的對照。

同樣在深秋,毛澤東1925年重游長沙桔子洲,撫今追昔,感慨萬千,寫下了《沁園春·長沙》。“桔子洲頭,看萬山紅遍。”此時的毛澤東對中華民族將走向何方有著深刻的思考,心中孕育著對革命勝利的信心。如果說桔子洲頭“萬山紅遍”,到了1929年,革命形勢迅猛發展,革命根據地不斷拓展,在毛澤東眼中,已是“寥廓江天萬裡霜”。

深秋,蕭殺冷清,在古代詩人的筆下大多令人傷感。詩聖杜甫的“天宇清霜淨,公堂宿霧披”,雖然淡化了悲秋情緒,但使他聯想到“公堂”。同是秋霜,毛澤東以獨特的審美觀,由衷地贊美秋風的勁厲,贊美秋色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裡霜”成為上杭革命根據地的真實寫照。革命者戰斗的性格,決定了他更喜歡勁厲,所以才有了“秋風勁”“萬裡霜”。二者預示了革命的光明前途,抒發了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必然勝利的信心和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這首詞對“秋風”“霜”的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寫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其妙處是“味在咸酸之外”,是詩意與哲理的統一,給人以鼓舞和啟發。

“萬木霜天紅爛漫”:反“圍剿”勝利的號角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這是《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中首句。其創作時間,發生在紅軍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后,第二次反“圍剿”戰斗之前。

1930年10月,蔣介石在結束中原大戰后,立即掉轉槍口,前后共糾集20萬兵力,由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魯滌平兼任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即“圍剿”軍總司令,採取“並進長追”和“分進擊合”的戰略,向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毛澤東審時度勢,制定出“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得到朱德、彭德懷等人的積極支持。正如詞中所寫:“萬木霜天紅爛漫。”不僅是指交戰的時令,也借指革命根據地的大好形勢。

紅軍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在該年12月30日對進入龍岡包圍圈內的敵軍主力張輝瓚第18師發起總攻。激戰至晚,全殲敵軍,俘獲張輝瓚以下官兵9000余人。接著,乘勝追擊逃至東韶的敵軍另一主力譚道源第50師,殲其一半。兩仗共殲敵15000余人,繳獲步槍一萬余支,第一次反“圍剿”勝利結束。

龍岡大捷是毛澤東自1927年10月上井岡山以來的三年多時間裡,在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的近百次交戰中,打得最理想、最完美、政治軍事影響最大的一次戰斗,毛澤東的興奮之情躍然紙上。

“長空雁叫霜晨月”:艱難險阻的真實寫照

長征途中,毛澤東在馬背上一共創作了七首詩詞,《憶秦娥·婁山關》便是其中一首。婁山關雄踞大婁山脈的最高峰,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遵義會議后,紅軍在婁山關經過半天激戰,打敗了扼守婁山關的強敵,乘勝重佔遵義。

詞的開頭“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襯托了紅軍波瀾壯闊的長征和偉大的長征精神。風勁、雁叫、寒霜、冷月,亦為后面的句子營造了一種沉郁、淒愴、艱險的氣氛,反映了他當時的心情。由於博古推行王明的“左”傾錯誤路線,紅軍在湘江戰役中損失慘重,減員甚多。之后,紅軍頭上有敵機轟炸,途中有敵兵前堵后追,處境極其艱險。遵義會議糾正了錯誤軍事路線,毛澤東重新執掌兵權,但是以前留在紅軍指戰員心裡的陰影依然存在,革命需要執行一條正確的路線,需要重新跨越,任重而道遠。

毛澤東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當一個人處於極度考驗,身心交瘁之時,當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的時候,居然還有詩興來表達這樣嚴峻的現實,恐怕誰也無法解釋這種現象……當時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我倒寫了幾首歪詩,盡管寫得不好,卻是一片真誠的……”

“歪詩”是毛澤東的自謙,雖然“九死一生如昨”,他卻能寫出描繪紅軍長征戰斗經歷的壯麗詩篇,這源於他的性格和特定的時間、地點,是古今中外詩人都無法比擬的。

“更喜岷山千裡雪”:不可代替的長征符號

在古代文人筆下,賞雪、贊雪、詠雪的詩詞不計其數,如南宋詩人陸游的“山前千頃誰種玉,座上六時天散花”,便是流傳不衰的詠雪佳句。前人寫雪大抵是閑適、閑愁之作,也有少數反映從軍將士的邊塞生活,如盧綸的“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毛澤東一生愛雪,在他的詩詞中屢屢見之、詠之。但有別於古人,他所詠之雪具有崇高的意境和革命情感。《長征》中的“更喜岷山千裡雪”,就是毛澤東率領紅軍指戰員翻越夾金山的真實感受。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贛南、閩西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11個省,歷經艱難險阻,擊潰了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於1935年10月到達陝西北部革命根據地。這首詩和《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大盤山》都是在長征取得勝利時所作。

長征艱險至極,死裡逃生,終於勝利在望。“更喜岷山千裡雪”中一個“喜”字,一個“雪”字,形象又凝練地表達了長征精神,形成不可替代的長征符號﹔同時體現了毛澤東大無畏的豪邁氣概,堅定不移的必勝決心,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千裡冰封,萬裡雪飄”:詩壇上一座豐碑

雪,無論老少,誰都喜歡,民間有“瑞雪兆豐年”的美譽,南方人甚至有“無雪不成冬”的遺憾。毛澤東是南方人,隻見過下小雪,1936年初到達陝北,見到一個冰雪的世界,頓時心曠神怡,詩情奔涌,一首《沁園春·雪》應運而生。

詞的開頭“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一幅壯麗闊大的冰雪圖橫空出世。接著,“長城”“大河”“銀蛇”“蠟象”“紅汝”“素裹”把冰雪寫得多彩多姿,形象生動,同時以“雪”引出對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的客觀評價和對當代無產階級革命者的盛贊之情。毛澤東對雪反復吟詠,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雪是純潔的象征,這是他一生為之追求的襟懷。

《沁園春·雪》氣魄之大,人間少有。1945年10月,柳亞子在重慶向毛澤東索句時,見到這首詞,相見恨晚,傾心佩服。此作在《新民晚報》發表后,很快引發國共兩黨一場詩詞大戰。

蔣介石少時讀過“四書”“五經”,也進過新式學堂,他曾在送給表兄單維綱的照片上題寫一首詩:“騰騰殺氣滿全球,力不如人萬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志豈在封侯。”相比詩詞大家毛澤東,蔣介石之作明顯遜色。當《沁園春·雪》的發表轟動山城,為“圍剿”毛詞,蔣介石糾集國民黨一幫御用文人,如張宿恢、易君左等,以“和詞”為名寫了30多首《沁園春》,在國民黨控制的報刊上發表,甚至以相罵攻擊,歪曲毛詞詞意。

他們的用心全是徒勞。“和詞”比毛詞相差甚遠,蔣介石甚至不屑道:“你們的詞,帶有一股從棺材裡發出來的腐臭味,怎麼能和毛澤東相比!”

如今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已是中國詞壇上一座豐碑,影響之大,傳之久遠。

“飛雪迎春到”:風骨猶似雪中梅

在氣象之中,毛澤東對雪最具情結﹔在百花之中,毛澤東對梅情有獨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花被看作剛直高潔、不從流俗、沖寒斗雪的傲岸品格的象征,也代表著堅毅、執著和不畏艱險的可貴形象。毛澤東一生戀梅、惜梅、品梅、詠梅,他視梅花為知己,也喜愛用梅花來比擬自己。

1961年,國際形勢十分險惡:歐美封鎖,蘇聯翻臉﹔面臨的國內環境是:經濟困難,災害重重。在困難和壓力面前,毛澤東為了表明中國共產黨人的態度和斗志,便醞釀寫一首詞。他讀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感到文辭雖好,但意志消沉,隻可借其形,不可用其義,所以他要再續與陸游風格不同的詠梅詞。同年12月,毛澤東在廣州籌劃即將召開的中共中央擴大會議,利用閑暇完成了《卜算子·詠梅》。

這首詞婉約、輕靈,托物言意。詞的開頭“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毛澤東滿懷激情、希望和信心,指出:雖然拂打的風雨將明媚的春天送走了,但是嚴冬飛舞的雪花又會把美好的春天迎來。此詞結構精致和諧,在塑造梅花形象時,設計了兩個特定環境,上片“飛雪”“百丈冰”,以“雪”“冰”背景反襯對象,使梅花具有錚錚鐵骨和挑戰精神﹔下片“山花爛漫”,濃墨重彩寫對象,突出梅花甘願隱於百花之中的高潔和至剛無欲的品格。毛澤東在塑造梅花風骨的同時,意在表現共產黨人在險惡環境中不懼不餒,在勝利的喜悅中不驕不躁的可貴品質。

毛澤東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無論在炮火連天的戰爭年代,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西方施壓的險惡環境中,始終頑強地同國內外一切反動派作斗爭,他的革命風骨不正是雪中梅嗎?

原載:《紅岩春秋》2020年第7期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