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30日10:13 來源:海南日報
“東北向,南渡水流長……潭口御東洋。”這首題為《南渡江》的抗日詩詞,寫的正是瓊崖抗日獨立隊打響抗日第一槍的故事。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位於海口市瓊山區雲龍鎮玉仙村的潭口渡口,回溯那一場影響深遠、青史留名的戰斗。
81年前,剛剛成立兩個月的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簡稱“瓊崖抗日獨立隊”)正是在這裡與日軍鏖戰,並利用地形優勢,有效阻擊了氣焰囂張的日軍。
1939年2月10日凌晨,日軍在海口天尾港一帶登陸,很快便佔領了海口、府城,隨后向東推進。彼時,潭口渡口是海口至文昌、嘉積公路的唯一渡口,是日軍東進的必經之地。
當時,瓊崖抗日獨立隊就駐扎在渡口附近。盡管我軍在人數和裝備上均處於劣勢,但為了打擊日軍一路長驅直入的囂張氣焰,第一中隊80多人奉隊長馮白駒的命令,緊急趕赴渡口阻擊日軍。
我軍觀察發現,岸上與江面的地勢差恰好形成了易守難攻的天然優勢。於是,第一中隊迅速佔據了岸上的土坡,開挖了臨時工事。隊員們埋伏在叢林裡,把槍架在土坡上,槍口正對江面。
見此情形,日軍改用飛機對土坡進行轟炸。當敵機俯沖時,第一中隊便集中火力,輪番掃射敵機﹔等敵機轟炸時,便立即向身后的叢林轉移。
在這場戰斗中,雙方“咬”得極緊。面對日軍的狂轟濫炸,第一中隊寸步不讓。直到傍晚時分,第一中隊接到馮白駒“為保存革命實力,撤退轉移”的收兵命令,方才撤離渡口。
在瓊崖抗日獨立隊的震懾下,日軍被迫放慢了東進的進度。
海口市委黨史研究室征研科主任科員周琪雄評價,雖然這一戰規模不大,但卻極大地鼓舞了瓊崖人民群眾的抗日熱情,堅定了人民群眾抗日救國、保衛瓊崖的信心,激發了全瓊各界人士愛國愛家鄉、共同支援抗日的熱情。同時也提高了獨立隊的威信,擴大了瓊崖特委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在全瓊的政治影響。
潭口渡口阻擊戰后,廣大有志青年紛紛要求加入瓊崖抗日獨立隊,瓊山地區因此一度流行一首民謠:“送哥自願去前線,哥在胸前紅花挂,望哥機智與勇敢,保國保家流血汗,消滅日寇才回家,歡慶勝利儂心寬。”
歲月流逝,盡管在渡口原址已難覓這一戰的蹤跡,但作為這場戰斗唯一的紀念性建筑物、於2004年2月竣工落成的潭口渡口阻擊戰紀念亭,仍始終注視著這一片紅色的土地,日復一日地向后人們講述著這一段英雄的歷史。(本報記者 習霽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