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孫繼先:從大渡河勇士到導彈司令

李海龍

2020年08月03日08:05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孫繼先:從大渡河勇士到導彈司令

  孫繼先出生於山東曹縣,自幼習武,是開國將帥中少見的武功高手,曾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1955年孫繼先被授予中將軍銜,1959年2月擔任第二十訓練基地司令員,歷經艱辛,圓滿完成了籌建新中國第一個導彈試驗靶場的任務,為中國導彈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孫繼先一身武功出神入化,在硬仗中常打頭陣。1935年5月,長征中的中央紅軍決定強渡大渡河。大渡河水面遼闊,地勢險峻,猛浪滔天,水流湍急。而蔣介石為“剿滅”紅軍,提出了“大渡河會殲戰”計劃,協調多支軍隊企圖實現聚殲“今日之石達開”的美夢。這是一場生死之戰,紅軍要打開防線缺口,必須組織突擊隊。
  上級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時任紅一軍團第一師一團一營營長的孫繼先。接到任務后,孫繼先立即選出17名勇士,每人配一柄大刀、一挺沖鋒槍、一支短槍、五六枚手榴彈。第一船由連長熊尚林帶隊,第二船由孫繼先親自帶隊。第一批勇士渡河后,孫繼先登上小船,迎著密集的彈雨,穿過咆哮的河水,與戰友們奮身躍上灘頭,殺退敵人后成功地控制了對岸的渡口,這就是長征路上著名的強渡大渡河之戰。
  紅一軍團的《戰士報》報道了這一光輝事跡,但文中刊登的卻是十七勇士,孫繼先並未列入其中,后期宣傳也是如此。原來這篇通訊的作者就是孫繼先,他不居功、不計名利,隱去自己名字而把榮譽讓給英勇的戰士們。面對外界爭論和孩子們的不解,孫繼先動情地說:“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先烈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有些同志犧牲后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我們這些幸存者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如果再去爭什麼‘勇士’,就太沒意思了,我感到很羞恥!”
  奉調回國,成為“雜牌司令”。1957年10月下旬,剛到朝鮮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兵團副司令員的孫繼先,突然接到軍委讓他回國的通知。時任總政治部副主任的蕭華開門見山地說:“是毛主席親自下的調令,調你回來是讓你負責籌建一個導彈試驗靶場”。
  孫繼先沉吟片刻后表示:“對搞這麼尖端的科技、這麼重要的工作,我是一竅不通,確實是一點思想准備也沒有。”蕭華安慰他說:“軍委覺得你能勝任,才叫你從朝鮮回來。”聶榮臻語重心長地說:“這可不是當年的二萬五千裡長征,不是強渡大渡河!這是尖端科學,是關系軍隊和國家未來發展前途的大事……我相信你一定能夠完成好這個任務。”
  就這樣,在沒有任何思想准備的情況下,孫繼先來到這個叫“靶場籌備處”、別名又稱“炮兵營房工程建筑部”的地方,承擔起籌建第一個導彈試驗基地的任務。眼見陸軍、海軍、空軍、炮兵、工程兵、衛生兵、文藝兵等著裝五花八門的人進進出出,周圍老百姓對此充滿疑惑。有一天孫繼先來到這裡,恰巧碰上有老百姓在問一個戰士“你們到底是什麼部隊?”戰士沒好氣地回答:“我們是雜牌軍!”孫繼先接著自嘲道:“我從正經的兵團司令成了雜牌司令了!”
  要人要錢要物,自封“光杆司令”。1958年1月18日,孫繼先隨炮兵司令員陳錫聯以及蘇聯專家組成的導彈試驗靶場勘察隊,開始選址工作。最終中央軍委拍板,選定距離酒泉市200公裡左右的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
  這裡幾乎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一天,在額濟納旗政府所在地青山頭,孫繼先指著一片綠蔭問:“這裡為什麼是綠的?”同行的人告訴他,祁連山融化的雪水讓這座孤零零的小山頭披上了綠裝。他沉思良久后說:“這叫我想起在南京軍事學院時,院長劉伯承元帥提出的口號‘干在石頭城,埋在紫金山’。我今天也提一個口號:干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
  1958年,第二十兵團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訓練基地,1959年2月18日,孫繼先被任命為基地司令員。基地建設過程充滿艱辛,孫繼先曾回憶道:“我那時是一個光杆司令,既沒有政委,又沒有副司令員,那叫‘伸手派’,要人、要錢、要設備。”
  “強拉硬拽”要人。原空三軍政委栗在山被孫繼先要來了,任命為基地第一任政委。廣州軍區參謀處處長李富澤,也被他拉來當了副司令。跟北京、上海等地要光學人才,跟高校要大學生,等等。
  “頂住壓力”要錢。孫繼先也知道當時我國經濟狀況緊張,但也隻好硬著頭皮先后向萬毅、羅瑞卿伸手要錢,最后一起找到周恩來。周恩來對發展我國的導彈事業非常重視,一下子特批了5個億,主要用於基建。當時周恩來、羅瑞卿用了很大精力親自抓基地建設,國家有再大的困難,也要保証基地的建設。特別是周恩來頻繁會見孫繼先,詢問基地建設的進度。
  “厚著臉皮”要物。有一次,孫繼先聽說北京建人民大會堂剩下一些下腳料,就向周恩來請示,能否拉走?周恩來點頭后,孫繼先馬上找人拉到基地。他還專門開了個會強調:“我向總理要來了建人民大會堂的材料,我們在基地建一個禮堂,要一流的設計,一流的施工質量。”很快,一座大氣的禮堂拔地而起。
  各種人員逐漸到位,一場建設導彈、核武器試驗基地的大會戰,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1960年底,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並交付使用。至此,中國第一個導彈綜合試驗靶場建成。
  鑄劍戈壁,為導彈事業嘔心瀝血。1959年初夏的一個晚上,毛澤東把孫繼先請到自己在中南海豐澤園的住地,和顏悅色地說:“孫繼先同志,我們見過面。當年的大渡河的勇士,如今的導彈司令,好啊!”毛澤東一再鼓勵孫繼先:“盡量多學一點兒本事,把我們自己的導彈發射出去!中國的導彈技術,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他抓住蘇聯專家現場指導的有利條件,組織部隊反復演練,為獨立發射P-2導彈練好基本功。
  1960年5月26日,蘇方顧問突然宣布開始撤離部分專家。此舉使我們的導彈試驗部隊面臨最艱難、最嚴峻的考驗!其間,孫繼先沉著應對,立即調動所有相關中國技術人員以拍照的方式,記錄好蘇聯友人的筆記。
  8月中旬后,基地的蘇聯專家逐漸撤離完畢。雖然第二十訓練基地的創業者們盡了最大努力,但現實很殘酷,剛剛建起來的火箭發射場,有許多儀器和設備被擱置在沙海之中﹔不少設施建了半截,被迫停了下來……他們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導彈發射試驗任務,孫繼先告訴指戰員:“在我們的身后,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支持……不管出現什麼情況,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不要怕,就是天塌下來,我們也能頂得住!”
  經過一系列充分准備,1960年9月10日,第二十訓練基地用國產液氧成功地發射了中國第一枚地對地導彈。11月5日,我國自主生產的“東風1號”導彈發射成功。聶榮臻緊緊地握住孫繼先的手,激動地說:“我們成功了,謝謝你,感謝二十基地……這是我軍軍事裝備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此以后有了自己的導彈!”
  孫繼先為我國導彈事業嘔心瀝血,奮斗不止,書寫了他人生輝煌的篇章。1990年4月13日,孫繼先因病逝世,享年79歲。家人遵照其遺囑,將他的骨灰埋在青山頭的烈士陵園,實現了他“埋在青山頭”的諾言。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