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探尋人類解放的現實道路

—重讀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李志勇

2020年08月12日08:03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探尋人類解放的現實道路

140年前,為了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武裝新成立的法國工人黨,恩格斯發表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這部著作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代表作,曾被譯成1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傳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馬克思稱贊這本書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列寧說它是“每個覺悟工人必讀的書籍”。這部著作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思想魅力在於,它深刻回答了資本主義時代人類解放的重大課題,用通俗的語言指明了通向未來的現實之路。

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來源

社會主義是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物、繼承物而存在的。社會主義要回答的核心問題是,面對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人類何去何從?

早在14—15世紀的歐洲地中海沿岸,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萌芽。有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有了資產者和無產者的對立。無產階級從一產生就深受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的剝削壓迫,“羊吃人”的圈地運動就是無產者悲慘處境的真實寫照。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在每一個大的資產階級運動中,都爆發過作為現代無產階級的發展程度不同的先驅者的那個階級的獨立運動”。無產者要進行革命運動,就需要相應的思想指導,這就是空想社會主義。

恩格斯把空想社會主義300年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6—17世紀對理想社會制度的文學描寫。1516年托馬斯·莫爾發表的《烏托邦》,描繪了一個財產共有、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標志著社會主義思想的誕生。這本書和意大利托馬斯·康帕內拉的《太陽城》、德國安德裡亞的《基督城》在西方被稱為“烏托邦三部曲”。第二階段是18世紀“直接共產主義理論”,代表人物為法國的摩萊裡、馬布利等。他們屬於啟蒙運動中的左翼,主張消滅私有制,直接實行財產公有、按需分配,並作出了理論論証。第三階段是19世紀上半葉的空想主義者,代表人物為法國的聖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他們系統論証了社會主義學說,使空想社會主義的發展達到最高水平。

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對資本主義進行了猛烈抨擊,對未來社會的圖景進行了勾畫。他們的思想是資本主義時代的反映,也有一定的科學因素﹔他們所表達的社會理想體現了人民群眾的願望,也是值得追求的。因此,“他們終究是屬於一切時代最偉大的智士之列的,他們天才地預示了我們現在已經科學地証明了其正確性的無數真理”。他們的思想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來源。

同時,恩格斯又指出,“這三個人的學說含有十分虛幻和空想的性質”。他們把握不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拒絕一切政治行動特別是革命行動,相信偶然的天才人物的作用。他們的思想脫離了社會現實,也就無法找到實現理想的正確道路和社會力量。

怎樣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恩格斯一語道破了關鍵:“必須首先把它置於現實的基礎之上。”

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把社會主義置於現實基礎之上,關鍵在於要有科學的思想方法。19世紀上半葉,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頻繁發生,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斗爭也日趨激烈,資本主義的矛盾和弊端充分暴露,但空想社會主義者依然不能揭示資本主義的本質,因而也找不出通往未來社會的現實道路。為什麼?是因為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18世紀,他們的認識工具是陳舊的。他們的社會歷史觀,要麼是唯心主義的,把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因歸結為英雄、神靈、理性等精神力量,找不到推動社會發展的物質動因﹔要麼是形而上學的、非歷史性的,雖然看到了環境對人的作用,卻看不到人民群眾改造世界的能動作用。因此,他們無法對歷史事實作出科學解釋。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首先是從哲學革命開始的。他們站在時代思想的最高峰,批判吸取了黑格爾哲學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哲學的“基本內核”,構建了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世界觀,實現了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形而上學到辯証法的革命。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改變了世界,創造了社會歷史。把實踐引入哲學,既批判了當時流行的思辨哲學之弊端,又回答了自康德以來德國古典哲學的認識論難題。

實踐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活動。人在實踐中,面對的是一個客觀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外部世界。人們要生活下去,首先要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宗教、精神活動,因而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第一個實踐活動,是全部歷史的基礎。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變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社會形態的更替。因此,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現代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同時,生產關系在階級社會表現為階級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直接表現為階級斗爭,社會主義就“不再被看做某個天才頭腦的偶然發現,而被看做兩個歷史地產生的階級即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斗爭的必然產物”。

而無產階級之所以要革命斗爭,根源在於其背后的經濟動因。馬克思發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用自己出賣的勞動力創造出來的價值量,要比工人以工資形式從資本家那裡得到的價值量大得多,這個大出來的部分就是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剩余價值。工人創造的這種剩余價值歸根到底構成了資本家利潤和財產的來源。死勞動剝削活勞動,這就揭示了資產階級剝削工人的秘密。而資產階級無償佔有工人的部分勞動,必然會生成無法解決的矛盾和對抗,無產階級通過革命斗爭奪回勞動成果,就具有正義性、合理性和必然性。

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剩余價值學說則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規律。由於“這兩個偉大的發現”,社會主義才建立在現實基礎之上,從空想變成科學。

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

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結論。“兩個必然”,原因在於生產力的發展,在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這個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表現為“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自身無法解決的矛盾,“已經包含著現代的一切沖突的萌芽”。恩格斯認為,這個基本矛盾有兩種表現:在社會領域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在經濟領域表現為“個別工廠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中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

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必然是兩極分化和經濟危機。市場競爭導致資本家不斷改進機器,從而造成了勞動力過剩。結果是財富在一端積累,貧困在另一端積累,導致兩極分化。同時,生產無限擴大和勞動群眾購買力相對縮小的矛盾,造成了生產的相對過剩和經常的比例失調,經濟危機不可避免。兩極分化和經濟危機相互作用,使資本主義“毫無出路地”處於“惡性循環”中。 一切矛盾源於生產力的資本屬性,源於少數人佔有生產資料。資產階級為了維持自身的統治,不得不採取股份公司、“托拉斯”、國有化等形式,由國家來調節這個矛盾。恩格斯認為,這些措施挽救不了資本主義,但包含著解決沖突的形式上的手段和線索。這就是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生產資料的社會佔有。

走出資本主義,人類何去何從?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大致輪廓做了一個粗線條的勾畫:“一旦社會佔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個體生存斗爭停止了。於是,人在一定意義上才最終地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人們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因為他們已經成為自身的社會結合的主人了。”

資本主義最終消亡、社會主義最終勝利,必然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170多年來,首先是馬克思主義論証了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繼而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成功探索了這種必然性的實現途徑,再到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回答在與資本主義長期共存的條件下社會主義如何發展完善。科學社會主義指引中國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康庄大道。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奉者、堅定實踐者,正在為實現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人類解放的光明前景而不懈努力!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