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常碧羅
2020年08月13日08: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圖為參觀者在紅岩革命紀念館數字體驗廳體驗VR項目。 |
核心閱讀
走進博物館,除了看實物、聽講解,還可以觀看3D影片、VR影像,從中感受歷史記憶。近年來,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探索運用數字技術提升參觀體驗,使革命文物展示更加鮮活生動,紅色文化傳承更加深入人心。
石階上的青苔不曾改變,蟬聲連連的小院更顯靜謐,桂花樹的葉子不知落了幾茬……幾十年前,山城重慶發生過怎樣英勇悲壯的故事?
透過屏幕,你能知道答案。“很直觀,在這就能看渣滓洞的建筑外貌,點擊建筑入口,還可以看到內部實景。”重慶市民石青一大早就趕到了紅岩革命紀念館。在數字體驗廳,他指尖輕觸,屏幕上呈現出建筑的立體效果。
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下轄紅岩革命紀念館、重慶歌樂山革命紀念館,主要景區包括渣滓洞監獄舊址、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白公館監獄舊址、桂園等。近年來,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探索運用三維數字影片、全息投影、AR、VR等科技手段展示紅色文化,吸引參觀者久久駐足。
手機一掃,看見山城記憶
夏日重慶,綠意盎然,紅色文化景點散落其間,它們串起山城的過往。
走進紅岩革命紀念館,在景點前打開微信,一掃二維碼,就出現一條“穿越時空的隧道”——歷史躍然眼前,山城記憶重現。
能“掃”的,不僅有碼,還有其他物件。來到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看似平常的陳列其實大有講究。打開一款APP,掃一掃辦公桌,“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手機屏幕上,出現了由特型演員扮演的毛主席書寫並吟誦《沁園春·雪》的場景。這裡用的是增強現實技術。
“參觀者如果能親眼看到,並身臨其境感受那段革命歲月,印象就能更深、更久。”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朱軍說。
去年,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一年接待參觀者達1000多萬人次,來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每年假期更是青少年參觀的高峰期。“有意思,還能學到東西。”來自遵義的一名小參觀者興奮地說。
身臨其境,感悟革命精神
如果說掃二維碼等方式是等待參觀者主動發現,那麼3D影像和VR技術,則讓參觀者恍若置身於歷史場景之中。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技術設備部依托海量館藏資料,用三維技術還原了“重慶大轟炸”期間渝中半島的場景,制作了一部3D短片。
“賣報賣報!”一葉小舟劃過,水面濺起層層漣漪。忽然,幾聲轟響,街上的人們四處躲避,民房須臾之間變成廢墟……這是1938年的重慶。
紅岩革命紀念館的數字體驗廳裡,95后參觀者馮露眉頭緊蹙,8分鐘短片結束,展館內燈光亮起,馮露才回過神來。“身臨其境,發現重慶這個城市的歷史比我想象的更厚重。”馮露感慨。
在紅岩革命紀念館的紅色故事展廳,一面巨幅數字屏引人注目,這是依托油畫《周恩來和他的朋友們》制作的數字展示交互系統。62歲的參觀者杜正定點擊屏幕上的人物,照片、簡介便出現在旁邊,畫面上的人物立刻鮮活起來。
“運用全息投影、3D建模、增強現實等技術,參觀者可以‘參與’到歷史中,更深刻地感悟革命先輩的精神。”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周孫煊介紹。
創意背后,是技術團隊的精心打磨。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技術設備部裡有不少重慶人。創作3D短片時,為了盡量真實還原歷史,團隊參考了大量重慶抗戰時期老照片,跑遍了檔案館,拜訪多位歷史研究學者,防空警報、朝天門碼頭、日機轟炸等鏡頭元素都有老照片作為依據。一點點磨、一版版改,就為讓觀眾更清晰地看到那段歷史。
紅色文創,走進生活場景
“隻有老百姓喜歡,才能更好傳播。”朱軍說,技術團隊一直在思考和摸索,大眾喜歡什麼形式、如何讓紅色文化走進生活場景。
平面掃描、3D建模、720度全景拍攝……文物數字化是博物館的日常工作。電腦裡的模型數據,為設計開發紅色文創提供了基礎:一張印著周公館的明信片,手機一掃,就出現3D模型,可以360度翻轉、查看﹔一件白色文創T恤,手機一照,就顯示出一段歷史故事。
技術團隊還運用數字手段增加實景演出的體驗感。團隊制作了渣滓洞樓體投影短片,播放時“火苗”附著在梁柱、屋檐上,隨著火苗燃燒,大火蔓延、監獄坍塌……
“觀眾的感受更加強烈,也就更能產生感動和共鳴。”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張麗說。
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馬奇柯說,保護紅岩文物、研究紅岩精神、傳播紅岩文化,是紅岩人應有的擔當和使命。現在,紅色文物數字保護不斷深入。位於白公館的“數字紅岩”正在籌建,桂園的虛擬實景參觀也在不斷完善,紀錄片《西遷》也即將和市民見面。
記者手記
沉浸其中感悟歷史
“還想再來”“看不夠”……記者在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採訪時,常常聽到參觀者這樣說。
無論是“掃一掃”觀看多媒體講解,還是沉浸式體驗穿越時空對話,3D影片、VR、AR等技術手段都讓參觀者的體驗變得更加豐富。匆匆一瞥,無法汲取足夠的養分,而“掃”出來的講解、視頻、小游戲,“看”到的歷史故事、街景畫面,則吸引參觀者沉浸其中,感受厚重的歷史記憶。
借助數字化展示手段,革命歷史從課本裡的故事、檔案館裡的數據、博物館裡的老照片“走”出來,變得更加立體。
當人們走進這些展覽,會更深刻地體會到,歷史中的動人故事從未遠去,革命精神的印記就在身邊。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3日 1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