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娜
2020年08月15日09:27 來源:解放軍報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8月6日,江蘇省鹽城軍分區官兵來到新四軍紀念館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雄壯的《新四軍軍歌》將人們的思緒拉回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
1937年10月,按照國共兩黨談判達成的協議,江西等8省境內14塊游擊區(廣東省瓊崖地區除外)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整編后,新四軍立即向華中敵后挺進。
華中地區,北枕隴海鐵路,南跨長江三角洲,西起漢水,東瀕黃海、東海,是當時中國最富庶的地區。對日軍來說,華中地區是實施其“以華制華”“以戰養戰”方針的重要區域,是實施南進計劃的后方基地之一。
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關於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的指示,新四軍各支隊迅速向敵后挺進。“這是世界戰爭史上的神奇現象,侵略者的后方變成了另一個前線。”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中國革命戰爭史研究室副主任潘澤慶說,“新四軍開展的抗日游擊戰爭迫使日偽軍困守華中佔領區不得脫身,成為插向華中日軍的一把尖刀,在華中敵后的抗戰中逐漸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節節勝利的形勢下,1944年春,新四軍對日偽軍發動攻勢作戰,車橋戰役揭開了華中敵后抗戰戰略反攻的序幕。“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創建、發展和鞏固,使日軍如芒在背。”潘澤慶說。
8年時間,新四軍在華中地區建立了8塊抗日根據地,進行了2.46萬余次戰斗,斃傷日軍117605人,俘獲日軍2022人,解放人口3400余萬,毛澤東同志稱之為“華中人民的長城”。
戰斗歲月,新四軍肩扛落后武器,卻懷抱一個信念:離開人民,軍隊便是無根之木﹔一切為了人民,才能成為扎根在人民中的參天大樹。在根據地,新四軍模范遵守紀律,保護群眾利益,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如此描述:“一個動員了的鄉村,究竟有什麼價值呢?這表現在軍隊作戰時,民眾跟著作戰。這表現在獲得勝利時,全體都很快樂,因為大家幫著得到這次勝利。這表現在一個士兵出發作戰時,他知道自己要是受傷,決不會被丟棄在戰場上,將有人民志願隊來抬救他們。”
鹽城市中心有一座雕塑:年輕英勇的新四軍戰士身背大刀、手握缰繩,騎在高揚前蹄的戰馬上昂首東望。“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用鮮血鑄就‘鐵軍精神’,‘劉老庄連’82烈士就是‘鐵軍精神’的集中體現。”鹽城新四軍紀念館副館長鐵春燕說。1943年3月,82名戰士為掩護淮海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和群眾安全轉移,連續打退敵人5次進攻,直至全部犧牲。戰后,當地老百姓為烈士舉行了公祭,並選送82名優秀子弟補入該連。至今,英雄的“劉老庄連”仍在我軍序列,連隊幾乎每年都有來自劉老庄鎮的兵。
鹽城軍分區政治工作處主任郭忠俊告訴記者,鹽城境內有37家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縣報紙、廣播電台、電視台全部開設了軍事主題和國防教育專欄,市民能隨時接受國防教育。
一場場生死硬仗,一次次鐵血榮光。8年間,新四軍將士縱橫馳騁江淮河漢,為后世留下寶貴的“鐵軍精神”。如今,“鐵軍精神”代代傳,鼓舞著后來人秉承初心、不忘來路,創造新的輝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