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鳳榮
2020年08月17日07:52 來源:學習時報
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是在歐洲、亞洲和北非戰場進行的,中國戰場是亞洲的主戰場,相對於西面的歐洲戰場也可以說是東方的主戰場。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的大危機,在克服這場大危機中,反動的法西斯政權在德國、日本和意大利這3個封建傳統比較深厚的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勝利,這些國家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中國是受法西斯之害最早和最大的國家,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率先開始了反法西斯戰爭。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了全面抗戰階段。
中國進行的抗日戰爭是很艱苦的。從國際上來看,當時的大國領袖們缺少戰略眼光,沒有認識到法西斯是國際公害,1936年德日意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以反共為名聯合起來,而受到其威脅的國家仍然矛盾重重,都在謀求自保。歐洲彌漫的是綏靖主義氣氛,美國則沉浸在孤立主義和和平主義之中,它們還沒有完全從大危機中走出來,國際社會對中國制止侵略的呼吁置若罔聞。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旨在維護和平的國際聯盟並沒有發揮制止日本侵略或制裁侵略者的作用。日本侵華,在大國中英國的利益受損最大,但英國也力避與日本發生沖突,處處妥協退讓。從中國國內看,當時中國並沒有完成工業近代化的任務,仍是一個農業國,中國與工業強國作戰,困難可想而知,甚至醫用紗布還得用日本生產的。1939年9月歐戰爆發,英美奉行先歐后亞的戰略,中國隻能“苦撐待變”。這一時期中國獨自抗擊日本的瘋狂侵略,中國戰場當然是東方的主戰場。
在歐戰爆發后,亞洲戰場與歐洲戰場也是兩個獨立的戰場,抗擊的敵人是不一樣的。盡管1940年9月,德意日結成三國軍事同盟,但這只是名義上的,日本與德意仍然是各自為戰,並無聯合軍事行動。中國還與德國保持著外交關系,直到1941年7月,德意為了換取日本承認歐洲“新秩序”,承認汪偽政權,中國才從德意召回大使,與之斷交。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蘇聯成為反擊德國法西斯的主力,但絲毫不影響中國仍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力,蘇聯因為要全力對付德國法西斯而斷絕了對中國的援助,德國也沒有進攻中國的計劃。當時蘇聯與日本之間有1941年4月13日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規定蘇日互相友好、互不侵犯和戰時中立。也就是說,日本軍國主義當時是中國的主要敵人,而蘇聯與日本是友好國家,中國的抗日戰線是獨立對敵,並不從屬於蘇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戰線,有一種觀點,把中國說成是蘇聯的“第二戰線”,並不符合事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卷入戰爭。中國號召建立反法西斯軍事同盟,要求美英重視中國戰場,擴大對華援助,但美軍主要是在太平洋和東南亞與日軍作戰。1942年美國向中國提供了5億美元貸款和8.457億美元租借物資,美國援華空軍第14航空隊直接參加了中國的抗日戰爭,美國還幫助中國訓練陸軍和空軍人員,中國為美國空軍轟炸日本提供機場。如果亞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被看成是兩個戰線的話,那也是美國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線是中國抗日戰爭的第二戰線。
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是四大國中力量最弱的國家,不僅抗擊著日本法西斯的主力,阻止日軍北進,拖延日軍南進,並2次入緬作戰直接幫助盟軍。中國沒有做過任何損害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其他國家利益之事,但是,英美蘇卻做了一些有損中國利益之事。如:1940年7月英國在日本的壓力下關閉滇緬公路3個月,切斷了中國與外界的聯系﹔蘇聯與日本簽訂中立條約,蘇聯保証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與不可侵犯,日本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與不可侵犯,有損中國主權﹔1945年2月在雅爾塔會議上,英美蘇簽署秘密協議,以出賣中國利益為代價換取蘇聯出兵中國東北。
習近平主席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在那場戰爭中,中國人民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也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支持,中國人民將永遠銘記各國人民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的貢獻!”從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中國始終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力,絕大部分日軍被拖在中國戰場。雖然日本人投降有美國和蘇聯參戰的因素,但他們只是促進日本投降的因素。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本對華侵略是法西斯在世界侵略擴張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30年代中期,德意日3個法西斯國家結成同盟,對外侵略擴張,威脅著整個世界的和平與正義。日本法西斯既是中國人民的敵人,也是世界人民的敵人。中國人民肩負起挽救國家危亡、爭取民族解放的歷史使命,同時也是承擔了保衛世界和平的責任。“在那場慘烈的戰爭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中國人民經過14年的斗爭才贏得了勝利。
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前,中國的抗日戰場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抗日戰爭直接或間接支持了英國、美國和蘇聯抗擊法西斯的戰爭。法西斯統治下的日本是一個野心大於能力的國家,企圖與德意共同瓜分世界。日本長期存在北進戰略,欲佔領資源豐富的蘇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蘇聯也把日本作為重要威脅,在遠東駐重兵防范。日本軍國主義者曾狂妄地認為3個月就能滅亡中國,然后北進蘇聯,沒想到中國軍民在上海就堅持抗戰3個月,粉碎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日本主力陷入中國戰場的泥沼不能自拔,使日本無法實現北進計劃。蘇聯衛國戰爭開始后,斯大林得到佐爾格關於日軍無力北進的情報后,把數十萬准備用來對付日本的軍隊從東線調往西線。這些軍人在參加完11月7日紅場閱兵后便直接開赴前線,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中國的抗日戰爭在關鍵時刻對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正式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交戰國。1942年元旦,美、英、蘇、中等26國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共同宣言》,中國成為世界“四強之一”,並與美國正式結為同盟。此時形成的局面是,中美英是反對德意日的同盟國,而蘇聯仍然遵守《蘇日中立條約》,並未參與反日同盟。1月3日,反法西斯同盟國宣布,盟軍建立中國戰區,史迪威被美國總統羅斯福派到中國戰區任總參謀長。中國戰區不僅包括中國,還包括東南亞的北部地區。1942年3月8日,日軍攻佔緬甸仰光,切斷滇緬路,印度的安全也受到威脅,英國同意中國軍隊入緬作戰。1942年3月12日,中國組建遠征軍,由羅卓英、杜聿明指揮,在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史迪威的領導下,入緬作戰。中國派出了3個軍9個師近10萬人的遠征軍,由於英軍戰斗力弱,配合不佳,作戰失利,但中國軍隊救出了7000多名英軍,阻擋了日軍向印度的進攻,自己付出了巨大犧牲。1944年,中國軍隊再次入緬作戰,修筑了“史迪威公路”,打通了盟軍由印度向東進軍的通道。中國2次入緬作戰投入兵力30余萬,殲滅日軍6萬余人,成功地粉碎了德意日法西斯將歐亞戰場連成一片的企圖。
在歐洲戰事結束后,反法西斯同盟才轉而全力對付日本法西斯。在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美國對日本本土扔下2顆原子彈后,日本法西斯不得不投降。至戰爭結束時,日本在中國戰區投降的軍隊達128萬,佔投降日軍總人數一半以上,中國戰區一共俘、斃、傷日軍150余萬,中國軍民總傷亡則高達3500余萬。中國遭受的直接財產損失達1000億美元,間接損失達5000億美元。中國的傷亡和損失超過任何一個參戰國家,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全國各族人民經過極其艱苦的斗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取得的。在八年全國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對敵作戰12.5萬余次,鉗制和殲滅日軍大量兵力,殲滅大部分偽軍,敵后戰場逐漸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主戰場。抗日戰爭的實踐表明,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正是在抗日戰爭中,越來越廣泛的人民群眾了解和認識了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的勝利確立了中國的大國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改變了20世紀世界歷史的進程,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這一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這一偉大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這一偉大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1943年11月簽署的《開羅宣言》,宣布中美英三國進行戰爭之目的,在於制止日本之侵略﹔中美英三國的宗旨在於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歸還中國﹔在相當時期內,使朝鮮自由獨立。這一宣言的簽署也表明,中國不僅在為自己而戰,也在為其他被壓迫國家與民族而戰。
中國參加了1944年第二階段的敦巴頓橡樹園會議。與美、蘇、英三國共同發起了1945年春的舊金山會議。6月25日會議通過《聯合國憲章》,次日簽字,中國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聯合國的創建過程中,中國作出了獨特的貢獻。這主要表現在中國作為東方國家的代表,努力為弱小國家伸張正義,強調國家平等、種族平等,中國代表團在這一方面所提的許多重要建議被聯合國組織所採納。
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成就與貢獻,奠定了中國的大國地位。中國的大國地位不是哪個國家恩賜的,是中國人民用巨大的民族犧牲換來的,是國際社會對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貢獻的承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