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隆
2020年08月24日08:03 來源:湖南日報
8月19日,紅一方面軍成立舊址——永和鎮李家大屋。屋前為毛澤東、朱德、彭德懷、滕代遠雕像。通訊員 攝
8月19日,紀念紅一方面軍成立90周年暨第六屆湘鄂贛蘇區歷史研討會舉行。湖南日報記者 范遠志 攝
8月19日,出席研討會的代表在李家大屋參觀紅一方面軍成立陳列展。通訊員 攝
瀏陽市永和鎮。 通訊員 攝
站在瀏陽市永和鎮李家大屋的地坪裡,仰視毛澤東、朱德、彭德懷、滕代遠的群雕,老一輩革命家朱德之孫、空軍指揮學院原副院長朱和平思緒萬千。
8月19日,朱和平應邀出席瀏陽紀念紅一方面軍成立90周年暨第六屆湘鄂贛蘇區歷史研討會。當天下午,他和其他與會者齊赴位於永和鎮紅一方面軍成立舊址及相關紀念地大圍山鎮參觀。
連日來,湖南日報記者也循著紅一方面軍的歷史軌跡,穿行美麗瀏陽,追尋紅色密碼,探求紅色傳承。
水到渠成,勝利會師
“紅軍到達永和時天還沒有亮,神不知鬼不覺。第二天凌晨有人早起,門一打開,屋檐下黑壓壓睡著一大片人。”關於紅軍大部隊的到來,永和鎮老輩人告訴記者,當地流傳這個說法。
那天是1930年8月23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一軍團與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的紅三軍團,近4萬人在瀏陽市永和鎮勝利會師。
家住李家大屋一側,當時隻有13歲的黃金吾老人親眼見証那一幕:“許多人拿著大刀、背著長槍、穿著軍裝,整齊地站在李家大屋前。毛主席腳穿草鞋,頭戴斗笠,站在大屋前的一塊石頭上,給大家作報告,蠻高大,很威武。許多村民也慢慢地從各處聚攏過來。”
當天晚上,毛澤東在永和鎮李家大屋主持召開兩軍團首長和湘東地區負責人聯席會議,傳達中央軍委的指示,作出兩軍團合編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的決定。
新領導班子中,毛澤東任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總前敵委員會書記和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主席,朱德、彭德懷、滕代遠分別擔任紅一方面軍總司令、副總司令、副總政治委員。
“紅一方面軍的成立,是眾望所歸、水到渠成。”朱和平在研討會上說。
1930年夏,國內外形勢出現了有利於中國革命的局面。10多個省的許多分散的革命根據地逐步發展為連片的蘇區,全國紅軍主力部隊發展到10多個軍。隨著紅軍力量日益壯大,革命戰爭形勢要求從分散的游擊戰向大兵團運動戰轉變。
“這一轉變的實現,首要條件是建立正規兵團。1930年4月,中央軍委及時提出建立正規兵團,集中部隊力量統一指揮。”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院長胡振榮說。
1930年6月,紅三軍團、紅一軍團相繼在湖北大冶和福建長汀組建。
“文家市大捷為紅一、三軍團會合並組建紅一方面軍創造了條件。可以說,沒有文家市大捷,就沒有紅一方面軍在永和鎮的組建。”瀏陽市政協文史調研員余振魁認為。
1930年7月27日,紅三軍團攻佔長沙后,國民黨反動派何鍵調集部隊從南北兩路夾擊長沙,紅三軍團鑒於形勢嚴重,於8月5日主動撤離長沙,向平江、瀏陽方向轉移。何鍵立即布置重兵追擊紅軍。毛澤東、朱德率紅一軍團從贛南趕往湖南支援紅三軍團,在瀏陽文家市與敵軍交戰,全殲駐守在文家市的敵軍戴斗垣旅,獲得文家市大捷。
8月22日,毛澤東、朱德率紅一軍團從文家市到達永和鎮。23日,駐守平瀏邊境的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三軍團聞訊趕來,兩軍團勝利會師,合編成立紅一方面軍。
從此,這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主力部隊,轉戰大半個中國,蹈赴無數次戰火,為黨和人民立下赫赫戰功,成為中國革命武裝斗爭的中流砥柱。
地利人和,選擇永和
8月23日,記者從瀏陽城區出發,約半小時到達永和鎮。瀏陽河穿鎮而過,河邊100多米遠坐落李家大屋。90年前的這天,紅一方面軍在這裡成立。當天的游客明顯比往日多了不少。
舊址的陳列也進行了重新布展,從裡到外,透著一股濃郁的紅色氛圍。這是一座始建於清代的大宅子,目前佔地5000多平方米,現存建筑面積920平方米。2019年,李家大屋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年為什麼會選擇在永和鎮的李家大屋會師呢?”講解員開門見山主動釋疑:“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方便行軍,從永和往上走可以進入張坊、大圍山的深山裡,往下走可以進攻瀏陽﹔二是方便擴軍,因為永和一帶的革命活動很活躍,有許多的游擊隊員、赤衛隊員和革命群眾﹔三是方便應戰,在李家大屋附近有一條河,當年是沒有橋的,可以防止敵軍的突襲﹔四是方便駐軍,李家大屋的原建筑面積達5000平方米,可以容納大量的紅軍戰士在這裡休整。”
在胡振榮看來,紅一方面軍這樣一支英雄部隊在瀏陽永和鎮成立,絕非歷史的偶然。
他分析,瀏陽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推動了紅一方面軍在瀏陽的成立。瀏陽是湘鄂贛蘇區中心縣,位於湖南、湖北、江西3省邊界地區和長沙、武漢、南昌3個省會城市的中間地帶,境內有連雲、大圍、九嶺等山脈,山大林深,地勢險要,為紅軍在此開展武裝斗爭提供了廣闊的回旋余地,進可威懾大小城市,退可撤往偏僻山村。“同時,瀏陽境內河流交錯,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易於紅軍籌款籌糧。湘鄂贛3省滲入瀏陽境內的各種反動勢力相互牽制,敵人的統治力量相對比較薄弱。”
當地廣泛的革命群眾基礎,也為紅一方面軍成立和發展提供優越環境。
瀏陽市委黨史聯絡組組長、瀏陽市政協原主席李中琪在研討發言時列舉了幾個事實:
(1)瀏陽農民協會運動高潮迭起。特別是1930年5月,全縣武裝暴動並第一次攻佔縣城。隨后,數萬瀏陽工農武裝參加湖南總暴動,革命熱情高漲。
(2)紅三軍團攻打長沙時,瀏陽游擊隊、赤衛軍與其保持同步行動,打擊反動派,維護長沙革命秩序。
(3)紅一軍團到瀏陽支援紅三軍團,瀏陽縣委迅速接應並協助毛澤東、朱德奪得文家市大捷。
(4)1930年8月21日,湘東特委和瀏陽縣委組織人民群眾邀請紅一軍團進駐永和。
(5)中共湘東特委書記張啟龍和瀏陽縣委、縣蘇維埃政府領導及當地群眾數千人,出席紅一方面軍成立大會。
他說,到1929年夏,瀏陽域內有黨支部67個,黨員2400多人﹔1930年春,全縣各區鄉都先后建立蘇維埃政府。中共湘東特委書記張啟龍組織農會牢牢掌握政權,開展土地革命。1930年后,瀏陽境內進一步形成了完備的紅色政權構架,造幣廠、醫院、學校、石印局等附屬機構紛紛創辦。
種種地利、人和,促使紅一方面軍選擇了瀏陽永和鎮成立。
紅色傳承,巨變喜人
“每一次回來,變化都很大!”8月23日晚,79歲的張茂林參加完家鄉紀念紅一方面軍成立90周年晚會,第二天將返回北京,仍覺得瀏陽沒看夠。
張茂林是瀏陽籍老革命家張啟龍的大兒子,退休前任軍事科學院軍史部研究員,這次與妻子及弟弟、弟媳應邀出席紀念活動。
18日晚上入住酒店,往外望去,兩岸燈光璀璨,瀏陽河如詩如畫,幾位老人一臉興奮。接下來,他們去永和鎮、大圍山鎮,一路欣賞美麗鄉村風光,感受老家發展變化。
“交通大不一樣了,連村組都通了柏油路!鄉親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好多人家都是漂亮的小洋樓,門前屋后,栽花種樹。”張茂林說。
在永和鎮走訪,記者感受到紅色熱土的激情與活力。位於該鎮菊香村磷肥廠的湖南鑫躍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今年銷售額已有3000多萬元,預計全年可達7000萬元。公司負責人說,自今年2月投產以來,一直處於滿負荷生產,產品供不應求。七寶山村藏香豬產業欣欣向榮,永福村鮮花基地熱火朝天,獅子山村發展小水果、蜂蜜等原生態無污染的產業……
如今的永和鎮,不僅是一片紅色熱土,也是一方秀麗山水。瀏陽河逶迤東來,株樹橋水庫、省級森林公園獅子山景區鑲嵌其間,集鎮建有我省首家菊花石文化博物館,“中國紅桎木之鄉”“中國菊花石之鄉”成為永和閃亮的名片。
“紅一方面軍在永和成立,是永和的榮光。永和還走出了唐亮、李貞等開國將軍,張啟龍等老一輩革命家,他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永和鎮黨委書記傅庭信告訴記者,接下來爭取在上級支持下將李家大屋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核心區,並擬建設紅一方面軍成立紀念館、瀏陽將軍館,整合紅色資源,打造4A級景區,用發展實績傳承革命精神、賡續紅色基因。
傳承是最好的紀念,奮斗是最美的姿態。長沙市委常委、瀏陽市委書記黎春秋介紹,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瀏陽人民從紅一方面軍的建設史和湘鄂贛蘇區的革命史中汲取精神養分、傳承紅色基因,大力發揚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優良傳統,實現了從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到躋身全國百強第一方陣的大跨越。2019年,瀏陽縣域綜合發展、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工業百強縣排名分別位居全國第10位、第12位、第11位。
鏈接 專家觀點
紅軍建設實現正規化的標志
陳晉(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委員、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務委員)
紅一方面軍的成立,是紅軍建設實現正規化的標志﹔是創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權的主要軍事保障﹔為我黨、我軍提供了大量的干部人才﹔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運用提供了直接土壤﹔使古田會議中有關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和作風等方面的要求,在紅軍中得以普遍遵循和創造性實踐。
1927年9月19日,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部隊在瀏陽文家市轉兵,成為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起點。而湘鄂贛蘇區是秋收起義的重要發源地和發生地﹔是中央蘇區的最初醞釀地、戰略策應地和重要屏障﹔是紅一方面軍誕生的搖籃、中國工農紅軍的主要發源地之一。這裡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唯一攻佔過的省會城市長沙,湖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省級蘇維埃政權地區。
在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紅一方面軍作了這樣的評價:在土地革命戰爭中,毛澤東、朱德同志直接領導的紅軍第一方面軍和中央革命根據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這裡用的是“最重要”,沒有之一。
群星璀璨,光照千秋
胡振榮(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院長)
紅一方面軍又稱“朱毛紅軍”“中央紅軍”,先后擁有8個軍團、20余個軍、10萬余人,是全國最強大的紅軍主力部隊。
紅一方面軍的成立,成為我黨、我軍人才成長的搖籃。紅一方面軍南征北戰,不僅推動了土地革命的蓬勃發展,也為我黨、我軍培育了大批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開國十大元帥中的八大元帥,開國十位大將中的六位大將,還有許多開國上將、開國中將、開國少將、開國部長以及開國后省、市黨政第一任主要領導。真是群星璀璨,光照千秋。
同時,紅一方面軍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戰爭形式實現了從游擊戰到運動戰的重大轉變,成為推動根據地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引導紅軍正確前行的光輝旗幟。紅一方面軍的成立,也是革命精神和優良作風凝聚的象征,參與創造的蘇區精神、長征精神,是人民軍隊鮮紅底色最好的象征。
湖湘子弟挑大梁
王文珍(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副院長)
紅一方面軍組建時,下轄紅一軍團的三、四、十二軍和紅三軍團的五、八、十六軍等6個軍,近4萬人,成為全國最大的一支工農革命軍隊。
秋收起義部隊是紅一方面軍的重要源頭之一,這支部隊大量來自湘鄂贛地區尤其是湖湘子弟。秋收起義部隊中的平江工農義勇隊、瀏陽工農義勇隊以及醴陵工農革命軍、衡山農軍,人數佔了整個起義部隊的半數以上。
平江起義中建立的紅五軍也是紅一方面軍的重要源頭之一。紅十六軍的指戰員主要來自平江、瀏陽、岳陽等湘鄂贛邊境各縣地方武裝。
1930年8月23日,紅一方面軍成立時,瀏陽蘇區又輸送了2000名優秀青年。
記者手記
李家大屋,一定會更加熱鬧
王文隆
拉近歷史鏡頭,才能真切地讀出“瀏陽是一片紅色熱土”的含義與分量。
1930年4月,瀏陽縣第一屆蘇維埃政府在永和鎮獅子山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由人民自己選舉產生的縣級紅色政權。
從1927年9月秋收起義部隊在瀏陽文家市會師,到1930年春瀏陽全縣24個區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再到1930年8月23日,紅一方面軍在瀏陽永和鎮成立,呈現在人們眼前的瀏陽是一個紅色的瀏陽。據統計,自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至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28年時間,瀏陽犧牲的革命烈士達20萬人,其中有名有姓的2萬多人。
紅一方面軍成立90周年備受矚目,瀏陽由此也備受關注,成立舊址李家大屋也由此成為熱點。
看資料、聽講解,原來佔地50畝、房屋100間的李家大屋,如今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920平方米。
90年前,李家大屋很大,容得下近4萬紅軍會師﹔如今,李家大屋小了,小得來一兩百人都顯擁擠。
90年歲月如流,李家大屋流失了轄地,流失了房間。但,人們對紅一方面軍在這裡成立的記憶沒有流失,人們對紅色傳奇的敬仰依舊。
4天前,《湘伴》刊文披露,“90年前,中國最強大的工農革命武裝力量為何在瀏陽誕生”,持續兩三天在朋友圈刷屏。這些天,網絡上新出現不少寫紅一方面軍的文章與話題。
“8月份,李家大屋參觀人數同比增長了30%。”這是永和鎮提供的數據。人數最多是最近幾天,平均每天有三四百人。
人數雖仍然不算多,但同比增長不少,令人欣慰。
其實,變化早已在悄悄發生。幾個月前來過的參觀者會發現,舊址陳列翻新了,陳列布局更合理,資料更豐富,講解員更專業了。
記者還發現,最近瀏陽市統籌開發推出了紅一方面軍紅色旅游參觀路線:永和鎮李家大屋(成立地舊址)——大圍山鎮圍山書院(秋收起義紅三團駐地)——大圍山鎮楚東山大屋(湘鄂贛省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大圍山鎮錦綬堂(湖南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紅色旅游,李家大屋不再是一個孤立的景點了。
8月23日,永和鎮發布包括永福村鮮花基地-李家大屋-菊花石博物館-唐亮將軍陳列室-李貞將軍陳列館-獅子山在內的“紅軍之源 記憶永和”鄉村精品游線路,對境內旅游資源進行整合推介。
我們堅信:李家大屋,一定會更加熱鬧。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