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珍
2020年08月27日08:15 來源:湖南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近代以來爭取獨立自由史冊上可歌可泣的一頁,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程中飽經滄桑的一章。”
回首這段歲月,我們不能忘卻,當山河破碎、巨大災難降臨時,湖南人民挺身而出,以丹心懸日月,用白骨鎮河山,同仇敵愾、視死如歸,在與日本侵略者的頑強戰斗中,筑起拱衛中國抗戰勝利的“南天一柱”,寫就“日寇何足懼,湘人不可侮”的苦難輝煌。
8年日軍侵湘——洞庭溢血,日月無光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從此,中國城鄉硝煙四起、戰火連綿。同年8月14日,日軍飛機第一次轟炸湖南。此后的8年,三湘四水,遍地戰火,湘江含悲,南岳挂霜,洞庭溢血,日月無光。
8年間,湖南約有70%的土地和3/4的人口淪陷敵手。日軍每到一處,轟炸、燒殺、淫掠,無惡不作,滅絕人性,累累罪行罄竹難書。1937年,全省實有人口2814.31萬人,而戰后的1946年,人口僅剩2617.11萬人。據善后救濟總署湖南分署的統計,全省被日軍直接殺害的人數達577527人,流離失所者更是以百萬計,其情形冠於全國。
8年間,日軍動用飛機對湖南進行了1630次狂轟濫炸,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湖南省防空司令部對其中686次轟炸所作的不完全統計,炸死湖南民眾13322人、炸傷14864人,炸毀房屋66685棟。
1943年5月,日軍對洞庭湖西北各縣進行“掃蕩”,包圍廠窖大垸。從5月9日開始,一場僅次於南京大屠殺的大慘案在此發生。3天之間,洞庭湖畔“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3萬民眾無辜被殺,3000余人傷重致殘。
此外,日軍還公然違反國際法,對湖南實施滅絕人性的生物化學戰。1941年11月4日,為了打開進攻湘西的大門,日軍在常德上空撒下大批附有鼠疫細菌的谷、麥、豆及稻草屑等,造成鼠疫流行。到第二年春,常德共有13個縣、70個鄉,486個村遭受攻擊,僅有名可查的死者就達到了7643人。在長沙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等戰役中,日軍大量、頻繁地使用毒氣對付中國軍隊,甚至在佔領區內也使用毒氣殘害手無寸鐵的無辜平民。
湖南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然而,日軍在湖南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導致生態環境急劇惡化,連年災荒,到1940年,全省耕地面積較戰前減少了15.82%。8年間,不僅湖南糧食生產元氣大傷,茶葉、水果等經濟作物產量下降,畜牧水產業更是瀕於破產。
湖南經濟整體急劇衰退,不僅交通運輸幾近癱瘓,工礦業陷於歇業、拆遷和毀滅之中,一度興旺的城市更是慘遭毀壞,岳陽、長沙、株洲、衡陽、常德等城區,幾成廢墟。據不完全統計,抗日戰爭時期湖南經濟損失達12萬多億元(法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會逐漸久遠,但歷史的啟迪和教訓,不管承認不承認,永遠就在那兒。”日本侵略者8年暴行,是三湘四水之恥,更是中華民族之恥。知恥而后勇,我們不僅不能忘卻落后就要挨打的慘痛歷史教訓,更要把這一歷史教訓化為不斷向前奮進的動力。
7年戰火硝煙——參軍參戰,前仆后繼
1938年10月,隨著廣州、武漢的相繼淪陷,湖南由抗日戰爭的戰略后方正式變為正面戰場的前哨陣地。此時,猖狂叫囂著“一周之內拿下長沙”的日軍萬萬沒有想到,接下來的7年,湖湘大地,將成為葬送他們侵略野心的地方。
從1939年到1944年,堪稱“東方凡爾登”的湖南,成為了相持階段日軍的主要進攻方向和中國軍隊的主要防御地帶。日軍在湖南投入兵力達50余萬人次,先后發動了三次長沙會戰以及常德會戰、長衡會戰、湘西會戰等6次重大戰役,超過全國正面戰場22次會戰總數的四分之一。
湖南人民抱著血戰到底、抗戰到底的信念,積極參軍參戰。長沙大中學校學生紛紛組織抗日救國義勇軍,學習軍事,操練殺敵本領,請求政府撥給經費奔赴前線殺敵。許多湖南青年表示“寧為沙場鬼,不做亡國奴”。從1937年到1945年,全省征募兵員210萬人,平均每15個湖南人中,就有一個人走上了戰場。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血洒疆場,隻留下家中望眼欲穿的妻子、嗷嗷待哺的孩子、倚門相望的父母,無盡思念。
在戰場上,湖南人民以驚人的膽略和無窮的智慧,團結一心、英勇御敵。第一次長沙會戰前夕,為阻滯日軍機械化部隊,湖南各縣群眾有計劃地組織破路隊、運輸隊,破壞公路、鐵路,運走道路兩旁30華裡內的牲畜、糧食﹔漢壽、湘陰、銅官等地工農群眾4000多人協助軍隊破路設障,修筑工事,將各地大道削窄,旱田灌水,干道開口,湘北、湘中公路被破壞的達1235公裡……湖南人民的戰斗,為正面戰場上成功阻滯日軍,贏取戰斗先機作出了貢獻。
1944年,中國抗戰史上最慘烈的守城戰——衡陽會戰打響。衡陽人民與僅有1.7萬人的中國守軍一道,直面十余萬日軍,堅守47天,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戰斗中,衡陽群眾不僅把自家的食品衣物全部捐獻給部隊,還堅持在前線挖戰壕、背彈藥、燒火做飯。此一戰,衡陽群眾為“配合作戰,構筑工事之民伙夫,葬身槍林彈雨者,達3174名”。
在湘中、湘北、湘南等地,活躍著由群眾組成的數百支抗日游擊隊和近6萬人的抗日自衛隊。他們與新四軍江南挺進支隊和八路軍南下支隊緊密配合,有力牽制了日軍的大量兵力。1945年,洞口縣群眾配合中國軍隊,先后取得江口、馬頸骨、雷打嶺等數十次戰斗的勝利,打死打傷日軍近萬人。戰爭面前,人無分男女,年無分老幼,南岳僧侶也組織青年救國團,毅然“上馬殺賊,下馬學佛”。湖南人民的英勇無畏,讓日本侵華司令岡村寧次感慨:“欲滅華夏,先平湖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人民群眾是戰爭勝利最深厚的偉力。”歷數湖南抗戰的七年硝煙,一場場勝利的背后,是湖南人民義無反顧的決絕和慷慨赴死的悲壯。對於三千萬湖南兒女來說:仗,從來都是打出來的!氣,從來都是爭回來的!
14年擔當奉獻——萬眾出手,保障有力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一紙降書落芷江”, 在這場“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中,能征善戰、敢為天下先的湖南人民,用擔當奉獻,在這場正義和邪惡、光明和黑暗、進步和反動的大決戰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抗日戰爭期間,有百余萬湖南人民參加了偵察隊、救護隊、交通隊、宣傳隊和慰問隊,疏散人口、糧食、牲畜,搶運軍用物資,救護傷員,偵察敵情,擔任向導,構筑工事等。
湖南工人紛紛組織抗日汽車運輸隊、服務團、醫療隊、敢死隊和義勇隊等奔赴前線,支援抗日。為了滿足盟軍作戰提供戰略支撐,湖南民工夜以繼日趕工,修筑衡陽、零陵、寶慶、芷江等空軍基地。其中,湖南芷江是盟軍在遠東的第二大軍用機場,是當時中國大陸唯一能起落飛機轟炸日本本土的機場。
為了配合湖南正面戰場作戰,湖南人民在自身承受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損失的情況下,每年供應軍糧1000萬擔、軍布300萬匹、軍棉7萬擔,並提供了大量的鎢、鉛、鋅、銻等戰略物資。湖南群眾積極參加募捐活動,支持前方抗日將士。1938年7月,全省開展抗戰周年獻金活動,長沙市設立獻金台5個,僅3天就收獻金銀元96087元,津市兩天捐獻金、珠寶首飾等物折款20000銀元等,此次活動全省一共收入銀元297757元。
事實証明,當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湖南人民義無反顧地集合在抗日的大旗下。他們用行動向世人宣布:隻要湖南人民在,湖南就不會輕易被日軍佔領,中國也不會輕易就亡於日本之手!
從苦難輝煌中汲取養分,我們信心滿滿,“經歷了5000多年的艱難困苦,中國依舊在這兒!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