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慶 王艷紅
2020年08月27日08:2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一個長達14年的復雜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國共兩黨、各民主黨派和全國各族人民、海外僑胞,都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中國共產黨在處於非執政和受“圍剿”、遭打壓的條件下,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義無反顧地奔赴抗日前線,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並逐步成為支撐抗戰走向勝利的中流砥柱。
堅持東北抵抗 構筑抗戰全史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是亞洲的資本主義強國,對中國東北早有覬覦和插足。但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則是關東軍提前惡意挑動的,日軍本土總部尚未部署兵力。事變發生后,關東軍請求國內增援,日本軍部才從駐朝鮮的兩個師團中調入一個旅團至東北。
反觀當時的東北軍,至少有正規軍35萬人。從武器裝備水平看,東北軍在中國各地方軍中實力最強,與日軍差距不大,但蔣介石“不抵抗”的指令,國民黨的消極政策,助長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與國民黨政府相反,“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中共滿洲省委召開了關於抵抗日軍的緊急會議。9月20日,中共中央號召全民積極抗日和推動東北軍“兵變”抗日。為統一抗戰力量,中共滿洲省委於1936年將各路義勇軍和游擊隊合並組織為“東北抗日聯軍”。抗聯的主要將領和骨干多是共產黨員,抗聯對14年抗戰作出了重大貢獻,也構筑了抗日戰爭14年的全史。
推動國共合作 引領全民抗戰
“九一八”事變中,國民政府的退讓助長了日本在華侵略擴張的野心,導致了中國在爾后禍患不斷。從1932年的“上海事變”到1935年的“華北事變”,國民黨一方面對日軍步步妥協,先后與日本簽署了淞滬停戰協定等四個喪權辱國的協定,另一方面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先后動用幾十萬大軍,對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開展了五次“圍剿”。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后,何應欽放言中央軍攻打西安,蔣介石也是命懸一線。但中共中央不計前嫌、以抗戰大局為重,周恩來親赴西安助推放蔣抗日。“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不僅促成了國共合作,而且防止了國民黨的內戰和分裂,凝聚了全民抗戰的合力,這是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的又一重大貢獻。
形成科學理論 提供戰略指導
進行大規模的抗日戰爭,必須有先進的政治思想和科學的軍事理論來指導。國民黨一直未解決這個問題,而是產生了汪精衛的“亡國論”和蔣介石的“妥協論”。針對這些錯誤思想和國民黨正面戰場多次失利的實際情況,毛澤東於1938年5月發表了《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的基本思想是“持久和必勝”,並將抗日戰爭全過程預判為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其中,戰略相持是敵強我弱向敵弱我強轉變的“樞紐”。毛澤東認為,在戰略相持階段,敵我之間處於犬牙交錯的形態,必須靈活機動地運用不同的戰術戰法,並將游擊戰和廣泛發動人民群眾提到戰略地位來考量。廣泛地動員和發動人民群眾投入到游擊戰之中,讓日軍逐步葬身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大創舉。
抗日戰爭的實踐表明,《論持久戰》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的科學理論武裝和軍事戰略指導,對抗戰相持階段的戰略戰術指導起到了積極作用。
領導敵后抗戰 轉變實力對比
國民黨在戰略防御階段的被動防御作戰,打掉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企圖。1939年10月,正面戰場的廣州和武漢相繼失守,日軍因兵力不足,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毛澤東認為,在戰略相持階段,如果能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和堅持持久戰,中國將在此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而完成實力對比根本轉變這一任務的,正是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過去有人曾認為,敵后抗戰隻能起牽制日軍的輔助作用,現在看來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從表面上看,敵后游擊戰是多股小股部隊分散作戰,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但成千上萬個小股部隊的游擊戰,合起來就是多次大兵團作戰,是積諸多小勝為大勝,是發揮我國地廣人多之優勢和克服武器裝備落后之劣勢的有效途徑。
1940年8月20日,八路軍以105個團的兵力發起“百團大戰”后,日軍便將侵華的重點轉入對准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的多次“大掃蕩”,對國民黨則實行以誘降為主的政策。從全面抗戰八年的時段劃分看,國民黨作為主力抗戰,主要集中在戰略防御階段的一年多之中﹔共產黨作為領導敵后武裝力量和民眾的抗戰,則存在於相持階段的五年多之中。戰略相持階段的敵后戰場,已逐步轉變為抗日戰爭重要戰場,共產黨所領導的武裝力量已逐步轉變為抗日戰爭的重要力量。
沖破反共逆流 實施戰略反攻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曾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其中1941年1月發生了“皖南事變”,后因國內外輿論壓力和共產黨的抵制未能最終得逞,並使共產黨百煉成鋼、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抗日戰爭中實施戰略反攻的重要力量。
在1944年的局部反攻中,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共作戰兩萬多次,收復了大量失地,與國民黨的大敗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進入1945年后,八路軍和新四軍又發起了春季攻勢作戰,形成了在華北、華中、華南和含陝甘寧邊區在內的18個大片區根據地,使日軍隻能蝸居於若干大城市和防守於部分交通干線。
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投放了第一顆原子彈﹔8月8日,蘇聯向日本宣戰。8月9日,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后一戰》﹔同日午夜12時,朱德總司令向解放區軍民發布了大反攻第1號令。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但是,此時的國民黨軍隊的主力還遠在大西南。
總之,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對日軍多次妥協退讓,作戰一味消極防守、會戰屢守屢敗,沒有起到執政黨佔有行政力量和經濟資源應起的作用,必然使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和最終決定力量。
(王保慶 王艷紅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