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辯証看待干部理論學習和工作經驗的關系

——重溫陳雲《到什麼地方學習》

焦麗萍

2020年09月02日08:10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辯証看待干部理論學習和工作經驗的關系

  1942年3月24日,《解放日報》刊登了陳雲的署名社論《到什麼地方學習》。在這篇文章中,陳雲結合當時延安正在開展的整風運動,針對黨員干部學習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辯証地分析了理論學習與工作經驗的關系,在回答到什麼地方學習的過程中,從更深層的立意上,反映了對干部學習教育問題的深切思考。

  問題的提出

  在文章的開篇,陳雲指出:“延安有一個時期的教育方法,在新干部中造成一種風氣:不願參加工作,要求‘長期學習’。”提出長期學習要求的除了新干部,還有部分黨齡較長、但工作經驗很少的老干部。時任中央組織部部長的陳雲針對這種要求,作出了解釋,但仍然不為部分黨員干部所理解。為了徹底澄清理論學習和工作經驗的關系,切實抓好干部的學習教育,他專門撰寫該文作出詳細說明。

  新老干部之所以提出長期學習的要求,一方面是對於理論學習的渴望。當時,中央黨校適應延安整風運動的需要,按照中央政治局《關於黨校組織及教育方針的新決定》進行了改組,許多中央委員當教員,同志們怕不進黨校錯過學習機會。但另一方面,恰恰是主觀主義在學習教育問題上的表現。當時主觀主義的思想在全黨得到了糾正,但是還沒有從根本上形成正確的思想路線,認識上的僵化問題依然存在,表現在學習上就是,部分黨員干部認為,“真正政治上高明的革命家”可以“專從學校裡訓練”,“飽讀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理原則”,就可以“在政治上真正開展”起來。正是固守於教條化的認識,片面地看待理論學習的優先性。於是“先進學校讀書,還是先去參加工作”就成為擺在多數干部面前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針對這種情況,陳雲鮮明地回答了工作經驗和理論學習何者為先。他說,除了學習專門的知識以外,一般沒有或者缺少工作經驗的干部,應該先到工作中去學習。到什麼地方學習,看似是回答學習的地點和場所,實際上是用什麼樣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處理理論學習和工作經驗的關系問題,更是運用辯証思維解決干部學習教育中的具體問題。

  干部學習教育的途徑和內容

  干部學習教育的途徑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工作中學習和學校內學習,陳雲從現實和理論兩個方面分析了兩種學習教育途徑的關系。從現實看,延安訓練新干部這兩種方法都曾經用過。抗戰初期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採取了工作中學習的訓練方法,學生在學校隻學習幾個月,之后就去參加工作。后來訓練干部也採取過學校內學習的方法,就是把沒有工作經驗的新干部長期放在學校裡學習理論,學的是教條,但是“一接觸到實際問題,就目瞪口呆,手足無措”。兩相對照,因為訓練方法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經過前者即採取工作中學習的訓練方法訓練的干部在政治、經驗和能力上已經超過了后者。

  陳雲繼而從理論上分析了政治上開展與工作經驗的辯証關系,指出實際經驗是政治上開展的基礎,沒有革命斗爭的實際經驗,在政治上開展是不可能的。為了建立政治上開展的基礎,在政治上進步,應該先到工作中去學習。澄清了工作經驗與理論學習的關系,就理順了干部學習教育的正確途徑。實踐証明,工作中學習與學校的理論學習相結合的方法是值得延續的寶貴經驗。干部學習教育的正確途徑就是把工作中累積的實踐經驗與進黨校進行理論學習結合起來,通過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打牢思想理論基礎,提高黨性修養,更好地服務實際工作。

  在學習內容上,陳雲提出“每一個中央的決議、指示,就是學習的最好的講義”。根據1942年2月28日中央政治局作出的《關於黨校組織及教育方針的新決定》,改組后的中央黨校停止過去所定課程,在當年內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的運動,學習黨的路線,提高全黨的馬列主義水平,尤其是教育干部學會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陳雲在文中明確指出,中央委員會的許多同志不僅是黨校的教員,而且是全體在職干部的教員,“而在工作中,則中央委員會是長期的教員”。

  干部學習教育中應注意的問題

  針對干部學習教育中的具體情況,陳雲運用辯証思維,實事求是地作出系統回答,這些相關論述在干部學習教育過程中具有方法論的啟迪作用。

  一是區分情況,分類實施。干部的學習教育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據干部自身工作經歷的不同情況分類實施。陳雲在文中區分了3種不同情況的干部:一是沒有或很少工作經驗的干部,他強調先到工作中學習。二是奮斗了多年,或多或少有一些工作經驗的老干部,他們具備做好工作的必要條件,但面對復雜和變化了的工作環境,還需要在工作實際中學習。三是有了某些工作經驗的干部,重點是在思想方法上、在政治上和理論上、在黨的路線上和政策上加強教育,擴充他們各方面的革命斗爭經驗,並且使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結合起來,避免他們犯經驗主義的錯誤。總起來說,陳雲不是一般地反對干部進學校學習,對於必須進學校學習的干部,不但要根據中央關於在職干部教育的決定去學習,而且明確提出理論學習與實踐經驗的結合。

  二是適應變化,不斷學習。每個時代都有該時代提出來必須解決和面對的問題,不能僵化地看待年齡、黨齡的作用。陳雲充分認識到,形勢的變化對原有工作經驗提出的挑戰,在當時就出現了過去的工作經驗應付不了的“繁重復雜的技術工作”。他列舉了在延安革命根據地不同於以往的具體工作,諸如動員老百姓馱鹽、征收救國公糧、春耕運動、政權工作、軍隊工作以及管理吃飯穿衣的經濟工作等等。因此,面對形勢變化,干部必須善於學習、不斷學習。學習的重心都是隨著現實工作重心的變化而變化的,不存在現成的、直接可以拿來就用的工作經驗。

  三是總結經驗,形成制度。在干部學習教育中基於不同訓練方法所得到的經驗是寶貴的,而錯誤的方法不應重復而且必須糾正。陳雲明確提出確定一條章程,用以規定沒有或很少工作經驗的干部先到工作中去學習,從而解決在這個問題上的猶豫不決。

  干部學習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陳雲始終從黨的事業長遠發展的角度,思考干部學習教育問題。學習教育是黨愛護和培養干部的有效手段,主動學習是每個黨員干部的責任。在學習的過程中,干部要鍛煉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真正把實際經驗與理論學習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在政治上開展起來。干部教育學習的目的是培養真正的革命家,陳雲明確指出,“共產黨的真正領袖不論是蘇聯的或者是中國的,決不是毫無經驗、夸夸其談的人,而是既有豐富革命經驗又有真正革命理論的人”。他對黨員干部把豐富的革命經驗和真正的革命理論切實結合起來充滿了殷切期望。他自己運用交換、比較、反復的方法,堅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並貫徹到對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問題的分析之中。

  他從革命工作發展的未來對干部素質提出要求,革命工作能否做好的標准,在於是否有工作經驗、組織能力、政治水平和高度的積極性。要達到這個標准,就要通過不斷學習來實現。善於不斷學習既是革命對我們的要求,也是我們對革命的責任。新中國成立后,陳雲還在多個場合論及提拔培養中青年干部的問題,提出既要大膽加快提拔,又要嚴把政治標准,切實提拔那些黨性強、作風正派、敢於堅持原則的人。這是他長期關心關注干部學習教育的必然結果,體現了對黨的事業發展的拳拳之心。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