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會
2020年09月02日08:24 來源:光明日報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隆隆炮聲中,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師生員工長途跋涉,內遷、西遷至湖南、雲南、貴州、廣西、重慶等地,為中華民族保存科學火種。無數科學家和青年才俊離別家鄉,在顛沛流離中刻苦求學、奮發圖強,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回首我國近代歷史,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是罕見的,而我國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戰火紛飛中,很多知識分子深切體會到了“中國要想強盛,隻有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面對苦難,他們奮起抗爭,終於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踏上了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正確道路,也為科學報國找到了最廣闊的人生舞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無論是蘇步青、黃緯祿、程開甲、朱光亞,還是屠呦呦、袁隆平、黃旭華、黃大年……時代變遷,科學家精神早已融入一代代中國科學家血脈之中,穿越時空、傳承至今。這些優秀知識分子懷著熾烈的愛國情懷,憑借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作出了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體現出高尚人格風范和優良作風學風。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指出:祖國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凝結著廣大院士的心血和汗水。他還深切勉勵廣大院士“弘揚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勇於創新、嚴謹求實的學術風氣,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在科學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領域不斷取得突破”。這是對院士們的希望,也是對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囑托。
2019年6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永攀高峰,堅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以支撐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為己任。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回望中華民族命運的重要歷史轉折點,回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接續奮斗的光輝歷程,回顧先輩科學家們“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感人故事,我們更加懂得:科學技術深刻影響國家前途命運,深刻影響人民生活福祉。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應向蘇步青、黃緯祿、程開甲、朱光亞等老一輩科學家學習,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更多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作者:李勝會,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張勝、詹媛、王斯敏)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