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蘇在二戰中的互助與合作

左鳳榮

2020年09月07日08:04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中蘇在二戰中的互助與合作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75周年,這一勝利是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各國團結奮戰的結果。在這場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和蘇聯分別是抗擊日本法西斯和德國法西斯的主力,也是在這場戰爭中付出犧牲最大的兩個國家。中蘇作為兩大鄰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相互支持,對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中蘇交惡給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機

1927年4月,蔣介石改變了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從其反共的立場出發處理與蘇聯的關系,12月,南京政府單方面宣布與蘇聯斷交。1929年發生了“中東路事件”,張學良試圖用武力強行收回中東鐵路,招來蘇聯大軍越過中蘇邊界向中國東北發動進攻。張學良指揮的東北軍死傷慘重。這讓日本人看到了東北軍的弱點,認為有可乘之機,兩年后便制造了九一八事變。中蘇交惡,讓日本看到了中國的孤立,這也是日本人敢於發動九一八事變的重要外部因素。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也威脅到了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斯大林深知中國戰場的價值,希望中國在抵抗日本方面有所作為。1935年后,面對日本向華北的不斷擴張,中國加大了對蘇外交的力度,實行“聯蘇御日”的方針。蔣介石特別希望與蘇聯簽訂互助條約,但斯大林擔心中國無力抵抗日本的全面進攻,堅持與中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並表示願意在簽訂這一條約后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當時的局勢十分復雜,1936年11月,德國和日本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矛頭明顯指向蘇聯。1937年7月7日,日本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8月13日,上海保衛戰打響。8月21日,中國與蘇聯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該條約確定了蘇聯援華抗日的政治基礎。此后,蘇聯開始積極援助中國。

蘇聯是抗日戰爭初期援助中國最多的國家

在日本侵華開始之時,歐洲列強還沉浸在一戰后的和平氣氛之中,英法奉行的是綏靖政策。雖然日本侵略中國也影響了英國和美國的利益,但英國自顧不暇,對日本步步退讓,美國則深陷孤立主義,採取的是不干涉政策。中國所能求助的也隻有蘇聯,因為日本是兩國的共同威脅,如果中國失敗,也將影響蘇聯的安全。為了幫助國力虛弱的中國政府堅持抗戰,蘇聯給予中國有力的支援,包括提供貸款、武器,還派出軍事顧問和飛行員參戰。

在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最激烈的時刻,1937年10月至1938年2月,蘇聯向中國提供的第一批飛機和軍火物資陸續運到中國,主要有軍用飛機297架、各式火炮290門、坦克82輛、汽車400輛及各類零配件和大量槍支彈藥。蘇聯提供的飛機、火炮、坦克等重型武器都是蘇聯所能提供的最好裝備。當時蘇聯援華軍火的絕大部分是利用蘇聯對華信用借款支付的。蘇聯總共對華提供了三筆信用借款,總額為2.5億美元。蘇聯所提供的貸款利息低,年利僅為3%,還款時間長,為5至10年,以實物為還款方式,中國以蘇聯所需之物品與原料償還。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后,蘇聯對華信用借款停止,中國實際使用蘇聯信用借款約為1.73億美元。中國利用蘇聯信用借款購買了飛機等軍火,這些物資大大增強了中國軍隊的戰斗力。中國除了從蘇聯得到貸款和武器裝備外,還得到了大量的人員支持。抗日戰爭時期在華服務的蘇聯人總數約5000人(含志願飛行人員),其中200多人為中國人民的自由獨立獻出了生命。

蘇聯的援助對中國渡過抗戰初期的難關極其重要。當時中國得到的外援很少,蘇聯的援助無異於雪中送炭。抗日戰爭開始時,中國用於作戰的飛機隻有300架,至1937年11月底中國空軍僅存作戰飛機30架左右,喪失了空中作戰能力。1937年10月22日,第一批蘇聯飛機飛抵中國,隨同一起來華的還有蘇聯空軍志願隊,共計254人。蘇聯空軍志願隊投入了保衛南京的戰斗,擊落日軍10余架轟炸機,並擊沉了日軍一艘巡洋艦及2艘運輸船。此后,蘇聯空軍志願隊在中國多地多次執行空中作戰任務,給日軍以重大打擊。蘇聯教官為中國培訓了1000多名飛行員和8000多名航空技術人員,幫助中國重建了空軍。從1938年6月起,應中國政府的請求,蘇聯向中國先后派遣了四任軍事總顧問,幫助訓練中國軍隊和參與重大戰役作戰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在空軍、炮兵與坦克兵等技術兵種中,蘇聯顧問和教官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1941年2月斯大林派崔可夫來華擔任駐華武官和軍事總顧問,並向中方運交了250架轟炸機和驅逐機,300門大炮和500輛汽車。1941年4月13日,《蘇日中立條約》簽訂,蘇聯事實上承認了偽滿洲國,中國政府對此表示抗議,不久蘇德戰爭爆發,蘇聯逐漸停止了對華援助。1942年2月,蘇聯顧問崔可夫奉召回國,蘇聯援華抗日告一段落。

中蘇合作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覆滅

隨著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大國都被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堅持抗戰,也是對蘇聯衛國戰爭的支持。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后,希特勒不斷敦促日本進攻蘇聯的遠東,而日本始終未能向處於極端困境中的蘇聯發動進攻。正如崔可夫元帥在其回憶錄《在華使命》中所說:“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日本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又無可爭辯的事實。”據統計,中國戰場牽制的日本陸軍在1939年佔其總兵力的83%,1940年為78%,1941年為70%。正是由於中國人民頑強奮戰,拖住了日軍,使日軍不能滿足德國的要求,無法北進配合德國攻擊蘇聯,德日法西斯形不成合力,蘇聯消除了兩線作戰之憂。

蘇德戰爭結束后,蘇聯准備出兵中國東北。8月初,先由在蘇聯受訓的東北抗聯(正式番號為蘇聯遠東方面軍獨立步兵第88旅)派出數十名人員擔任空降先遣組,空降到東北后,在中國境內抗聯游擊隊的配合下偽裝潛入虎頭要塞,突襲炸毀了日軍在要塞內針對蘇聯設置的巨型大炮,為蘇聯紅軍進軍東北開辟了道路。1945年8月9日零時10分,蘇聯160萬大軍從東、北、西三個方向,越過邊境,向日本關東軍發動突然襲擊。關東軍號稱是日本的“皇軍之花”,雖然此時的實力已大不如前,精干力量被調到了太平洋戰場,但他們屬於死硬派,在天皇宣布投降后仍負隅頑抗,直到8月22日才停止抵抗。蘇聯紅軍以傷亡3.2萬人的代價,共斃傷日軍9.1萬人,俘虜59.4萬多人,解放了被日軍侵佔14年的中國東北。蘇聯的出兵,對於加速日本侵略者的滅亡起了重要作用。

蘇聯出兵打擊日本法西斯,也得到了中國共產黨軍隊的支持與配合。8月9日,毛澤東主席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要求“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應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蘇聯及其他同盟國作戰”。10日至11日,朱德總司令連續發布7道命令,命令八路軍、新四軍、華南部隊對日、偽軍發起全面大反攻,配合盟軍作戰。八路軍冀熱遼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李運昌接到命令,立即兵分3路向東北、熱河挺進,積極配合蘇軍作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最為殘酷的一場戰爭。中蘇兩國是那場戰爭中損失最大的兩個國家,對這場戰爭的記憶自然會與別的國家不一樣。中蘇也是有區別的,最大的區別在於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侵害的同時,也得到了一定的補償,擴大了領土面積,改善了地緣環境﹔中國雖然收回了被日本佔領的領土,但也失去了一些其他權益。我們今天來回顧這段歷史,為的是認識到現實中的中俄兩國既要維護本國利益,也要照顧對方的利益,互利才會共贏。總之,中蘇兩國人民合作抗敵,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作出了積極貢獻。

(責編:曹淼、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