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羅瑞卿:把家規寫在牆上

張萌

2020年09月07日09:40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羅瑞卿:把家規寫在牆上

身為開國十大將軍之一的長子,羅箭有著與普通人不同的成長經歷。1938年,他在延安一出生,父親就到太行山作戰去了。在羅箭的記憶中,與父親第一次見面是在保育院。“那時,延安的條件很艱苦,父親從前方回來到保育院去接我。印象中父親高高的、瘦瘦的,看起來很嚴肅。”

三個名字的寄托

羅箭回憶,父親對他的真正影響,是從進京后開始的。有一天,他們兄妹幾人坐在一起聊天,聊到將來要學什麼專業時,在一旁的父親說:“我們打了一輩子仗,建立了新中國,可建設這個國家就靠你們了。我看,還是選擇理工科好,將來為國家建設做貢獻。”

當年為孩子們取學名時,羅瑞卿寫了“箭、宇、寰”三個字讓三個兒子挑。當時羅箭不在家,二弟挑了“宇”,三弟挑了“寰”,剩下一個“箭”。羅瑞卿說:“這個就給小卿(羅箭小名)吧!”父親是用他們的名字,寄托心中科技強國的夙願:希望新中國盡快研制出火箭、原子彈和宇宙飛船。

1958年,高考物理考了滿分的羅箭,被中國科技大學原子能專業錄取。三年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成立核物理系,從各大學招收一批原子能專業人才,羅箭如願以償,成為新中國第一代自己培養的原子能專業人才。

在父親的鼓勵下,1963年,大學畢業的羅箭來到國防科工委某試驗基地,參加了我國第一次、第二次核試驗,兩次榮立三等功。后來,妹妹羅峪書也選擇了羅箭的專業。“當時聶榮臻的夫人張瑞華勸父親,家裡已有一個孩子去搞核專業了,那個東西對人體還是有傷害的,女孩子就不要去了。父親卻說,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去,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行……”

“我們的名字寄托著父親那一輩富國強兵的期望。不但我們兄弟三人走進了部隊,我的兩個妹妹也全部被父母送上了國防科技戰線。”羅箭說。

從不給子女面子

羅瑞卿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這一點也體現在治家和教育子女上。因為工作忙,羅瑞卿不常見到孩子們,便在牆上寫下他的要求。“學習必須是最好的,中學不許談戀愛,大學不許結婚”“不許抽煙不許喝酒”“一定要看《毛澤東選集》,要熟讀《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平時生活中也要按照這個做,這個就是標准……”

得知孩子入黨,羅瑞卿說:“共產黨員的稱號是光榮的,但要名副其實。共產主義是美好的,為之奮斗終生是不容易的。組織上入黨當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思想上要入黨。”

羅箭說:“我從小上學填表,都是隻填母親的名字,不填父親的。”1952年,羅箭在北京101中學讀書后,供給關系在學校,暑假領了伙食費回家,就把錢交到大灶上。“我和弟弟妹妹都不能和父母一起吃小灶。”

1963年3月,羅箭等一批科技人才受命到新疆核試驗基地工作,這是一項絕密的國家任務。羅箭回家默默地收拾好行李,對父母說:“我要到外地出差一段時間。”父親問:“干什麼去?”羅箭說:“這次執行的任務不能說。”父母相視一笑,溫和地對兒子說:“去吧!”其實,身為“兩彈一星”專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的羅瑞卿,怎會不知道兒子執行的是什麼任務。

在位於羅布泊核試驗基地光學測量站的地堡裡,羅箭一待就是8個月,與家裡徹底失去了聯系。在羅箭看來,身處最惡劣的工作環境,恰恰是父親的教導和期望給了自己堅持下去的力量。

羅箭感慨,“做羅瑞卿的兒子,很有面子。”可是,羅瑞卿卻從不給子女們多少面子。他不希望兒女們在父輩的蔭護下生活,要求孩子們自食其力,通過自己的努力奮斗實現自身價值。

“生活儉朴,嚴格要求自己,是父母那一代共產黨人的共同品質。我們家的衣服都是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妹妹長得快,褲腿一截一截往上接。回想一生,父親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雖沒有固定的、成文的家訓,但父母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對我們產生了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羅箭說。

(資料來源:《我的父親羅瑞卿》《父親一直沒有走遠》等)

(責編:王靜、呂騰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