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日本宣布投降當天,新四軍兵臨南京

——從橫山縣抗日民主政府到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舊址

陳月飛

2020年09月07日10:10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日本宣布投降當天,新四軍兵臨南京

1945年9月9日9時,南京,日寇終遞降表。而鮮為人知的是,早在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當天,新四軍就進抵南京近郊,日軍還派出使者向新四軍洽降。而為了迎接這一天,新四軍在日偽在華統治中心周邊的不屈斗爭,從南京淪陷后不久就已開始。

勝戰簽字,儀式現場其實很簡陋

8月31日,記者來到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舊址,再次回顧定格史冊的一幕。

投降簽字儀式在一座古朴庄重的歐式建筑中舉行,這裡原是1929年落成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一進門,就是為世人熟悉的那個著名大廳。廳中用1:1蠟像復原簽字儀式,定格在侵華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向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何應欽遞交降書的歷史瞬間。

講解員許丹告訴記者,投降儀式正式開始后,何應欽命侵華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交驗代表簽投的証明文件,然后拿出投降書讓其簽字。岡村在匆匆翻閱之后就簽字蓋章,然后由小林淺三郎雙手呈送給何應欽。何應欽驗看后也在上面簽字蓋章。9時15分,何應欽命岡村寧次等日方代表退席,投降儀式歷時20分鐘結束。

“這是歷史性的20分鐘,它象征著日本自19世紀中葉以來對華近百年侵略戰爭的最終失敗!它也象征著日軍對南京8年殖民統治的最終結束!”許丹說。

復原場景兩側牆上,分別挂有中國戰區抗戰形勢圖及陳堅的著名巨幅油畫《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時·南京》。2014年抗戰勝利紀念日前夕,記者到訪這裡時巧遇陳堅,據他介紹,這幅畫是復制品,原作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畫面內容也未完全復制小林淺三郎遞降書那一刻,如觀禮者190多人比真實歷史多,其中不少是中國各階層人員,體現人民群眾是抗戰的主體﹔聯合國各成員國國旗和圍觀盟軍軍人中有實際不在場的蘇聯,象征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是世界的勝利。

油畫背景8根羅馬柱本在簽字禮堂門口,陳堅說,是創作時“搬”進來的。的確,無論歷史照片還是史料中的現場都沒有畫中堂皇。省新四軍研究會會員胡卓然告訴記者,安排受降禮堂的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部總務處副處長夏祿敏曾回憶,禮堂被日軍破壞嚴重,會場系臨時用白布擋子圍起,且前期清理禮堂時還發現了18具被日軍殺害的中國人遺體。

橫山抗日,日偽眼皮底下的政權

9月1日上午,記者來到江寧區橫溪街道許呈社區,探訪橫山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這是一處有八字形門樓、雕花門罩和拴馬石的大宅院,原是當地地主於少璋的住宅,現存一進院落。1938年新四軍殺回來時,最先到的就是南京橫山一帶。

1938年5月19日,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隊進入高淳。“自這天開始到抗戰勝利,那裡的斗爭從沒斷過。”胡卓然說,這也意味著南京1937年底淪陷后僅半年,中國軍隊就殺了回來,並在橫山一帶堅持斗爭。

為什麼選擇橫山?橫溪街道文聯副主席毛文軒告訴記者,這裡地跨蘇皖兩省,80%是丘陵,縱橫上百裡、叢林密布、河汊縱橫的橫山為堅持敵后游擊戰爭提供了良好環境。

新發現的一份日方報告記錄了新四軍的奮戰。1939年1月11日,日本駐南京總領事崛公一發給日本外務大臣的報告稱,1938年12月25日、31日和1939年1月5日,在江寧一帶活動的新四軍連續3次奇襲“中山門以東十余公裡”的東流鎮(今屬麒麟街道)等地。胡卓然介紹,報告還收錄了新四軍攻下東流鎮后散發的落款為“新四軍政治部”的日語傳單等。

“國民黨走了,新四軍來了,並堅持在橫山打游擊、與敵人周旋,這凝聚了人心、增強了信心。”毛文軒說,這既告訴敵人,共產黨的隊伍還在,也告訴人民,會與敵人堅決斗爭。

橫山縣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宣告這片土地是中國人在有效管理。像這樣敵人眼皮子底下的抗日政權,在六合還有竹鎮市抗日民主政府等。到抗戰勝利時,這些抗日地標已散布於南京近郊,對日偽在華統治中心形成包圍。

直抵龍潭,新四軍最先到南京

新四軍這種包圍,讓日偽勢力不得不將新四軍視為主要對手。最典型的例子是75年前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當天,六合竹鎮就來了岡村寧次的3名代表找新四軍洽降。

1945年8月15日當天,新四軍軍部向延安發報稱,岡村寧次“派代表三人到我根據地”。《張雲逸年譜》載,時任新四軍副軍長張雲逸等15日當天就前往“六合竹鎮接洽受降事宜”。胡卓然說,這是日本投降后最早的中國軍隊接洽受降談判記錄,比芷江洽降早了近一周。

日本投降當天,新四軍第二師組建的南京支隊(又稱江南第一支隊)也從六合劃子口渡江,最先進抵南京,佔領南京門戶棲霞山、龍潭。支隊政治部主任方志明當天寫下詩句:“指看南京中華門”“飛兵渡江棲霞山”,支隊政委沙文漢也有詩“忽聽炮聲起未久,前軍已拔入龍潭”反映這一史實。胡卓然告訴記者,日本前些年新解密的二戰檔案文獻,記錄了日本投降前后所謂“延安軍”的行動,明確提到新四軍500人進入南京龍潭北方,南京以東的鎮江至高資間地區則有約7000名新四軍,証實了我方記載。

新四軍甚至接近了南京城牆。1945年9月1日,侵華日軍“中國派遣軍”副參謀長今井武夫在一份報告中稱,新四軍此前已打到雨花台,並從雨花台炮擊了通濟門。胡卓然搜集到當時駐南京的日軍士兵高橋四郎的回憶錄,記錄了日軍的恐慌。8月15日晨,高橋隨部隊被緊急部署到“中國派遣軍”司令部附近的“大環島”(即今南京鼓樓轉盤),日軍接到的命令是:“新四軍正前往南京,必須死守此地。”日軍官兵接令后十分緊張。高橋隨即想起兩天前在南京郊區演習時,曾看到對面山峰棱線上有軍隊舉槍與他們對峙,此時方驚覺應是新四軍。

(責編:常雪梅、呂騰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