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9日08:01 來源:學習時報
1939年,劉少奇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解放》第七十期發表《論組織民眾的幾個基本原則》一文,回答了抗戰時期“怎樣使大多數民眾組織起來”的問題,即“如何組織民眾”這一基本問題。文章關於如何組織民眾問題的論述,不僅為抗戰時期動員組織民眾提供了基本遵循,而且對當前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戰斗堡壘具有現實意義。
動員組織民眾“成為統一的力量”是抗戰勝利“最基本的條件”
毛澤東指出:“因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隻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隻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中央發出了《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的宣傳動員令,提出“今后的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並號召全中國人民動員起來,武裝起來,參加抗戰。組織發動民眾是抗戰的重要任務,也是抗戰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劉少奇對此也持有相同看法,正如他開宗明義所強調的,“動員中國全民族四萬萬五千萬人的力量成為統一的力量,是戰勝強大日本帝國主義最基本的條件”。因此,抗戰爆發后,動員民眾、組織民眾和武裝民眾的呼聲“已經遍於全中國”。地方黨組織和“動員委員會”積極響應,“從事民眾運動”,“發布了不少動員民眾、組織民眾的法律、命令”,但他調研發現,全面抗戰爆發“將近兩年”,全中國除了華北等少數地方外,其他地方沒有廣泛開展民眾運動,大多數民眾並沒有被充分地動員起來組織起來。這“在抗戰中不能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那麼如何組織民眾呢?劉少奇從民眾運動本身出發,提出在組織民眾中,隻有遵循“要在民眾的自動性上去組織民眾”、“要在民眾的要求上去組織民眾”和“要採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組織民眾”等基本原則,才能把大多數民眾成功地組織起來。
“要在民眾的自動性上去組織民眾”
劉少奇認為,認識了解民眾是組織民眾的前提,隻有認識掌握民眾運動的規律,才有可能引導民眾組織起來。民眾是“有思想、有要求、能動的人群”,因此必須從民眾的自動性出發使民眾自動組織起來,而不能任意去組織他們。那麼如何實現民眾自動組織起來呢?作為民眾中的先覺者,我們有責任不斷提高民眾的政治、文化水平,啟發他們的覺悟,使民眾了解和認識到他們有組織起來救國與自救的必要性,發揮民眾的自動性和積極性,然后推動、協助和引導民眾組織起來,這樣民眾就能真正組織起來,而且通過這種方式組織起來,他們態度會很堅決,“即使你不讓他們組織,他們也會多少組織起來,不能公開組織,他們也要秘密組織起來”﹔反之,如果採用強迫命令,就會抑制他們的自動性和積極性,民眾不但不會組織起來,甚至有可能與強迫者發生矛盾沖突,走向對立面。在啟發民眾協助民眾組織起來的過程中,劉少奇還特別提醒,領導者應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不能以領導者自居,而應當“以兄弟的、同志的態度去對待民眾、說服民眾”,才能真正提高民眾的覺悟和自動性,才能真正成為民眾的領袖,“才能真正的、最后的把民眾組織起來”。這就是毛澤東所說的,“如果把自己看作群眾的主人,看作高踞於‘下等人’頭上的貴族,那末,不管他們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眾所不需要的,他們的工作是沒有前途的”。最后,他還強調,真正堅強的民眾運動必須強調紀律性,但這種紀律是建立在民眾自覺基礎上的,是民眾了解、承認和自願遵守的在民眾運動中不可或缺的紀律,是自動的、自願的、暫時犧牲自己主張服從多數人主張而保持行動一致的紀律,而不是依靠強迫遵守的紀律。
“要在民眾的要求上去組織民眾”
民眾不僅是有思想的人群,而且還是“有要求的人群”。毛澤東指出,我們應當注意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如果解決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而群眾也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擁護我們,這樣我們就能號召組織群眾參加革命戰爭。劉少奇也持有相似觀點和看法。他指出,任何離開民眾要求去組織民眾必定會失敗,而注重並達到他們共同要求,他們會自發組織起來。我們在實際組織民眾工作中,不能試圖變更甚至放棄既有的民眾團體如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團體組織的任務與主要要求,而是要妥善對這些團體加以引導,來吸引更多民眾參加,使民眾組織起來。比如,在經濟組織中,任何群體中的民眾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經濟要求,那麼我們應注意在民眾各種經濟要求上去組織他們,把有共同經濟要求者聯合起來、組織起來,以達到組織最廣大民眾的目的。在此基礎上,可以加以政治口號與政治要求,否則,只是單純用政治口號去組織民眾,那就不能使大多數民眾真正組織起來。當然,除了民眾自身要求外,我們還可以結合抗戰要求,通過宣傳解釋工作,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組織民眾親身實踐和參加實際斗爭工作,讓他們親身體驗到經濟要求與政治要求、個人要求與國家民族要求是不可分離的整體,以此啟發和提高民眾的要求。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使民眾接受我們的要求,而且他們會把我們的要求和口號變為自己的要求和口號,他們會走向更高的階段,參加抗日救國。總之,一定要重視民眾的要求,“要在民眾的要求上去組織民眾”,否則“民眾永遠也不會在你們領導之下抗戰的”,甚至走向民眾的對立面成為民眾的敵人。
“要採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組織民眾”
民眾是“各種各樣的人”,他們有不同的要求、職業、年齡,來自不同地域、階層,文化覺悟程度等也不盡相同,劉少奇認為,民眾內部的這些復雜性決定了民眾組織方式的復雜性。這一復雜性要求我們在組織民眾過程中必須採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否則企圖用單一方式把來自各行各業、各種各樣的民眾組織在一起,過共同組織生活,必然是會失敗的。那麼我們如何從組織方式上來區別民眾組織呢?劉少奇認為,可以將民眾按照產業和職業等原則去建立各種各樣的組織。需要注意的是,採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組織民眾,“並不是主張民眾組織的分散而不要統一”。民眾運動必須是統一的,但這種統一必須建立在民眾內部復雜情形基礎上採用各種各樣方式去組織民眾的大多數﹔是建立在民眾組織各部門中,在共同要求上取得工會、農會、婦女會以及青年團體等各種組織的統一﹔是在抗日救國的共同綱領上聯合一切民眾團體,組織統一的救國總聯合會,並在各地同樣建立這種聯合會的系統。這樣就能在抗日救國共同綱領基礎上,把有共同要求的一切民眾組織統一在一個總領導機關之下。總之,我們必須認識到民眾內部的復雜性,並對各部分民眾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進而採用看起來似乎是分散的各種各樣的方式去組織民眾,才能把大多數民眾廣泛地組織起來,才能夠有真正統一的民眾運動。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