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銘記歷史 啟迪未來

2020年09月16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5月9日,拉脫維亞民眾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圖為當日在拉脫維亞首都裡加的勝利公園,一名女子向解放者紀念碑獻花。
  新華社發

  6月24日,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閱兵。圖為儀式上佩戴著勛章的老兵。
  影像中國

  行人從泰國桂河大橋走過。
  本報記者 趙益普攝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疫情防控期間,許多國家舉行了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不論歷史風雲如何變幻,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 

  俄羅斯 

  故事裡的歷史——

  “每天都記得我們的英雄”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 屈 佩

  “一次艱苦而漫長的戰斗之后,許多槍支遭到嚴重損壞。指揮官派我的爺爺用推車把槍支運到附近的軍團尋求幫助。那是已經霜降的10月。當他摸黑推車經過一座小橋時,橋身突然斷裂,所有的槍支掉入水中。爺爺潛入水中,花了4個小時尋找……”

  近日,俄羅斯“不朽軍團”網站發布了一組題為《爺爺,我愛你》的感人故事,由參加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蘇聯老兵后人撰寫。在親人的講述中,先輩們的英勇精神令人動容。

  “不朽軍團”游行是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日活動之一。通常,親歷戰爭的老兵們會在這天身著庄嚴軍裝,佩戴各式勛章,接受年輕一代的致敬、獻花、合影。2011年,俄羅斯幾名記者發現,參加衛國戰爭的老兵大多年事已高,能夠參加紀念活動的越來越少。於是他們發起“不朽軍團”游行,參與民眾手持參加過衛國戰爭的親人照片,代替他們行走在隊伍中。隨著活動影響力不斷擴大,此后每年衛國戰爭勝利日,“不朽軍團”游行都會在俄各地舉行。如今,該活動范圍已擴大至多個國家。

  今年,受疫情防控影響,許多紀念活動無法正常舉行,但大家仍然在用各種方式向英雄致意。“不朽軍團”游行轉移至線上進行。主辦方向民眾征集老兵照片和故事,並在網絡、地鐵屏幕各處播放。目前,活動已收到近240萬張老兵照片,累計播放了近20天。人們還可以在網站上分享參戰親人的事跡,截至目前,網站已收錄76萬余名英雄的故事。“盡管‘不朽軍團’游行每年隻有一次,但我們每天都記得我們的英雄!”網站上這樣寫道。傳統的獻花儀式通過“勝利之窗”活動來舉行——在特定時間,老兵們和手捧已故老兵照片的親屬站在窗前,活動參與者把鮮花隔窗奉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們留下了無數的血與淚,我們怎能忘記那些以生命為代價捍衛和平的人們?是他們讓我們擁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在漢學家、俄羅斯外交學院副教授塔季亞娜·謝苗諾娃看來,舉行此類紀念活動意義非凡:“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俄羅斯和中國一樣,作出了巨大犧牲。西方一些政客試圖淡化俄中兩國在戰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因此更有必要銘記歷史,捍衛事實。”(本報莫斯科電) 

  泰國 

  鐵路裡的歷史——

  “他們的名字永垂不朽”

  本報駐泰國記者 趙益普

  靜謐的桂河岸邊,青蔥的公墓草地上,悠揚的爵士樂在細雨霏霏中響起。現場近300名民眾庄嚴肅立,一些穿著軍裝的老者顫巍巍地敬禮。人群中間,一塊巨大墓碑上用英文刻著:“他們的名字永垂不朽。”

  8月15日,泰國北碧府春開戰爭公墓舉行了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活動。泰國、英國、美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官員和民眾專程從各地趕來,向當年在此犧牲的盟軍將士敬獻花圈。春開戰爭公墓長眠著約1750名盟軍將士。在4公裡外桂河北岸的北碧府戰爭公墓,還埋葬著近7000名盟軍將士。

  這些犧牲者大多是戰俘。1942年,日軍為打通連接緬甸的陸路補給線,強迫6萬多名英、荷、澳等國戰俘和約20萬名東南亞勞工修建泰緬鐵路,造成1萬多名盟軍戰俘和9萬多名勞工在鞭打、飢餓、勞累和疾病中失去生命。全長約415公裡的泰緬鐵路,平均每修建1公裡,就有200多人付出生命,這條鐵路因此有了一個沉重的名字——“死亡鐵路”。

  每年8月15日,不少游客都會前往北碧府的兩座戰爭公墓祭奠逝者。在春開戰爭公墓工作了30多年的威塔亞告訴記者,公墓內鮮有完整遺體,許多墓碑上也沒有全名,僅僅刻了姓氏。“原本要6年才能建成的鐵路,在日軍的逼迫下,隻用了15個月就竣工。這條鐵路幾乎是用戰俘和勞工的生命換來的。”威塔亞說,公墓不遠處的桂河大橋是“死亡鐵路”的咽喉,修建這座大橋時,戰俘和勞工犧牲最為嚴重。

  以大橋修建歷史為背景創作的經典電影《桂河大橋》於1957年上映,並於次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戰后,泰國政府在大橋原址上重建了鐵橋,並沿用至今,每天有3趟列車經過,成為當地著名景點。

  為紀念歷史、緬懷逝者,自1980年以來,每到11月下旬至12月,桂河大橋附近都會舉行燈光音樂表演。泰國國家旅游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表演規模屆時將擴大。

  在北碧府戰爭公墓,記者遇到前來瞻仰的比利時人尼格爾。“我曾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在非洲駐扎過4個月。作為一名軍人,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來緬懷先烈。”57歲的尼格爾現定居於泰國芭堤雅,今年為了能如期參加紀念儀式,他和友人先后乘坐輪船、火車、大巴,多次輾轉抵達。“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經75周年,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尼格爾說,“烈士值得永遠被后人銘記。”(本報北碧府電) 

  英國 

  聲音裡的歷史——

  “我們會再相見”

  本報駐英國記者 強 薇

  “忽然之間,你覺得可以重新開始生活了。”帕特裡夏·讓·菲茨杰拉德回憶起聽到廣播播報“歐洲戰爭即將結束”那一刻的心情。二戰期間,她還是一名普通英國學生,哥哥於1944年在戰爭中犧牲。

  “我下了車,一名婦女從酒吧跑出來,對我說‘來吧,喝點朗姆酒,戰爭結束了!’”來自牙買加的空軍飛行員薩繆爾·金牢牢記得那一天,“每個人都歡呼雀躍……我很高興我活了下來。女人都很高興,她們終於可以見到久別的丈夫。”

  “戰爭結束真是太好了。但想到我和家人在這期間經歷的磨難,痛苦的感覺依舊揮之不去。”出生於柏林的斯蒂芬·戴爾16歲時因參加反納粹活動被捕,在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受到嚴重虐待。1939年他來到英國,開始為盟軍工作,后又被捕入獄直到1945年4月。

  …………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推出“戰爭之聲”在線展覽。這些珍貴的記憶以聲音片段的形式展出,並在一些學校、交通樞紐、超市等公共場所播放。這條長度約4分鐘的音頻,收錄了二戰老兵、醫療隊員、集中營幸存者等各類戰爭親歷者口述的回憶和心聲。

  該博物館館長戴安娜·利斯說:“希望公眾像75年前的許許多多普通人一樣,牢記、反思這段歷史。”

  跨越歷史的聲音,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我們會再相見,不知何地,不知何時,但我們終將會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再見……”5月8日“歐洲勝利日”當晚,高科技手段讓英國歌手維拉·林恩在熒屏逼真“亮相”,她二戰時演唱的歌曲《我們會再相見》又一次在電視節目中響起。疫情防控期間,英國大部分現場紀念活動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具有紀念意義的電視節目。

  由於居家隔離,與親友會面減少,這首《我們會再相見》又多了一重含義。英國媒體在播放這首歌曲時,還放映了英國各地醫護人員、消防員、警察、郵遞員、地鐵司機等抗疫一線工作者合唱的鏡頭,引發廣泛共鳴。“正如這首歌唱的那樣,隻要心懷勝利信念,總有再次相見的一天。”一位英國友人說。(本報倫敦電)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6日 17 版)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