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張霖之之功 銘刻冀魯豫

李春光

2020年09月17日08:2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華魂》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張霖之(1908-1967年),原名張朝明,河北省南宮縣人。1925年入南宮縣師范講習所學習,1927年起任小學教員。1929年夏考入駐山東煙台的國民黨軍陸軍第21師軍官教導隊,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該部秘密的中共支部書記。1931年返鄉從事革命活動,1935年任中共南宮中心縣委書記。1936年4月調任中共直(冀)南特委組織部部長,不久擔任了中共直南特委書記。

給中央“出了一個好主意”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會師吳起鎮,結束了二萬五千裡的長征歷程,黨中央定居陝北延安。翌年5月下旬,全國邊區黨代表會議和白區工作會議在延安召開,張霖之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張聞天同住一個窯洞。會前,張霖之向總書記匯報工作時,談到河北、山東、河南交界地區的一些相關情況。諸如1922年4月就成立了中共磁縣小組, 12月又建立了彰德鐵路機務段黨小組﹔1923年8月,河北省安平縣台城農村黨支部成立﹔1926年,著名教育家謝台臣,也就是直南最高學府河北省立第七師范學校的創辦人,和教務主任晁哲甫、訓育主任王振華,都加入了共產黨,師范學校從而成了培養革命者的搖籃和革命活動的陣地。此后,工運、學運、農運迅速發展。特別是1932年5月,面對國民黨地方政府和天津長蘆鹽業公司資本家的盤剝和迫害,黨組織當地鹽民起來斗爭。到7月,河南、河北10個縣的鹽民代表成立了兩河鹽民總會。不久,山東朝城、濮縣、觀城的鹽民也加入總會,會員多達8萬人,號稱10萬鹽民大軍,威震冀魯豫三省。這場聲勢浩大的鹽民斗爭,不但取得了勝利,而且教育了群眾,發展了黨的組織……

張聞天越聽越愛聽,還不時地問幾句,二人一直談到大天亮。最后,張霖之又說:黨中央經過兩萬五千裡長途跋涉,千辛萬苦來到陝北,定居延安,是黨的一大幸事。但陝北是黃土高原,地貧人稀,十年九旱,人口不過30萬,年產糧食3萬石,今后如何發展呀!我們華北大平原物華天寶,也是新文化、新思想的廣泛傳播地,群眾有一定的基礎,黨有一定影響。特別是冀南農民起義喚醒了民眾,平原人民渴望工農紅軍挺進平原,領導他們求解放。

張聞天邊聽邊點頭,臨別高興地說:你“出了一個好主意,得冀魯豫者得天下。”接著,又說:不過事關重大,我要和毛澤東、朱德諸同志商量一下。還表示:挺進中原,要慎重從事,但要早作准備,你看誰可以為紅軍挺進中原打前站?張霖之毛遂自薦,說他自己可以算一個﹔接著又推薦了時任保定特委書記的李菁玉、時任直魯豫特委書記的張璽、北方局駐直南黨委的婦女代表陳少敏。

會后不久,黨中央便派張霖之任山東省委組織部長、李菁玉任平漢線省委(1937年5—10月)書記、張璽去河南、陳少敏去湖北。

“山東紅了半邊天”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國民黨當局提交以團結抗戰、實行民主政治為主旨的國共合作宣言,並派出由周恩來等組成的代表團,到廬山同蔣介石談判。9月23日,蔣介石發表承認我黨合法地位的談話,以國共兩黨為主體的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在此期間,國民黨政府於 8月22日公布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8月25日,中央軍委任命朱德為八路軍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隨后,朱德率領115、120和129師,先后奔赴抗日前線。

這時,日軍已將戰事轉到津浦線以山東為主,並很快兵臨黃河北岸。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為保存實力,令屬下第3集團軍及各地軍政要員南撤。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的范筑先將軍,拒絕了韓復榘命令,率部堅守聊城。

11月初,中共山東省委派組織部長張霖之到聊城,以第六區游擊司令部政訓處組織科長的名義作掩護,代表省委統一領導魯西北地區的工作。當月,為適應形勢的發展,張霖之將魯西和魯西北兩個特委合並為魯西北特委。特委鞏固和發展了與范筑先合作抗日的統一戰線,通過我黨掌握的第六區保安司令部政訓處,在各縣成立了政訓處或辦事處,與各縣黨組織共同進行抗日宣傳和群眾組織工作﹔並派出不少干部到各地民團及其他地方封建性武裝中,推動其參加抗日。特委還抓緊恢復和建立了一些縣委和縣工委﹔在范筑先的大多數支隊中建立了黨的總支委員會,並積極爭取和改造舊政權,推薦共產黨員出任各縣縣長。

11月中旬,日軍侵佔臨清、高唐、大名,濟南危在旦夕。韓復榘又多次命令范筑先撤到黃河以南,張霖之則派人力勸他堅守敵后抗戰。范筑先最終又一次拒絕了韓復榘的命令,並於11月19日發出了“誓死不渡黃河南”的通電,向全國抗戰軍民表示:“誓……與倭奴相周旋……鞠躬盡瘁,亦所不惜。” 通電發表后,被全國各報競相轉載,引起極大轟動,魯西北民眾的抗日熱情也隨之更加高漲。

1938年1月,不戰而逃的韓復榘被國民政府槍決。范筑先為爭取更多的武裝抗日,決定深入虎穴,親自到國民黨潰軍、土匪、民團中說服他們歸屬自己。為配合范筑先行動,張霖之號召優秀黨員遵照黨的指示“到民團去,到土匪中去,到漢奸部隊中去”,爭取瓦解偽軍,收編土匪和封建武裝。而當潰兵、土匪、民團相繼投到范筑先麾下后,他們又幫范筑先照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政治制度,鞏固部隊” 的建議,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將他們很快改造成了抗日游擊隊的勇士。

1938年3月,范筑先採納張霖之的建議,派政訓處民運科長、共產黨員成潤去延安匯報魯西北抗戰情況。他還親筆給毛澤東和朱德寫信,表達了自己堅持敵后抗日的決心和信心。不久,成潤送來了朱德親自署名的復信,信中對范筑先堅持敵后抗戰表示欽佩,願與范將軍精誠團結,共同抗日,並同意派一部分干部到魯西北工作,還同意魯西北派干部到延安學習。

為支援魯西北地區的抗日游擊戰爭並開辟冀南抗日根據地,八路軍129師、115師部分部隊,於1938年1月至5月初先后挺進冀南、豫北地區。6月15日,在129師副師長徐向前邀請下,范筑先赴河北威縣與徐向前就冀魯聯防問題進行會談,雙方達成了互通情報、互相交流干部等協議。

此前,共產黨員解彭年等曾於1937年10月到堂邑縣,和當地黨組織一起發動群眾,建立武裝。張霖之經商范筑先,以該武裝為基礎,成立了第六專區抗日游擊第1大隊。1938 年1月31日,又以第1大隊為基礎,吸收幾個鄰縣黨組織組建的武裝,建立了第六專區游擊司令部第10支隊。不久,第10支隊又收編了館陶、冠縣等幾個縣的民團和地方武裝,隊伍擴大到四五千人,成為黨直接領導的堅持魯西北抗戰的一支重要力量。

另外,魯西特委和各地黨組織,還先后在濮陽、濮縣交界處建立了第六專區抗日游擊第13支隊、在濮縣創建了第27支隊,在齊河縣創建了第12支隊,在長清縣創建了第30支隊,在臨清、高唐、禹城、恩縣、平原、夏津等縣也分別組建了一些游擊大隊或八路軍武裝工作團。到1938年秋,共產黨在魯西北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發展到1萬余人。

在中共魯西北特委的建議下,范筑先在創建發展抗日武裝的同時,還著手建立抗日政權。在其恢復、新建的27個縣政府中,有13個縣是由共產黨員或進步人士任縣長,魯西北抗日根據地初步形成。

隨后,范筑先又在共產黨的協助下先后創辦了軍事教育團、政治干部學校、訓練班,培養軍政干部﹔在各縣建立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等抗日救亡群眾團體,開展抗日國民教育運動。在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共產黨領導的《抗戰日報》以及各種抗日報紙、雜志、救亡小冊子等,在根據地內部廣為流傳。同時,魯西北經濟得到恢復,群眾生活得到改善,抗戰事業蓬勃發展,魯西北抗日根據地進入鼎盛時期,一度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甚至國民黨政要也為此暗嘆道:“山東紅了半個天”。

創建魯西根據地

正當魯西北抗日根據地熱火朝天,在日寇強大攻勢下,1938年11月14日聊城失陷,范筑先和我黨優秀干部姚第鴻、張郁光等光榮犧牲。

三天后,即11月17日,一直秘密策劃殺害范筑先、積極反共的魯西行轅主任李樹椿和范筑先的參謀長王金祥,唆使反動分子發動“莘縣事件”,殺害了共產黨員縣長呂世隆,搗毀了抗日政府和群眾團體。從此,這裡的統一戰線破裂,形勢急轉直下。

11月19日,張霖之在冠縣、館陶連續召開了魯西特委和魯西北黨政軍干部緊急會議,分析形勢,研究對策,將掌握、擴大武裝部隊,堅持魯西抗日游擊戰爭,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會后,特委將我黨掌握的原范筑先部第6支隊及其他支隊的武裝合編到第10支隊,在冠縣、館陶、邱縣一帶堅持斗爭﹔立即建立八路軍平原縱隊,以原范筑先部高級參議、共產黨員袁仲賢為司令員,收容其他各支隊的失散人員,充實我黨抗日力量﹔同時組成所屬各縣八路軍武裝工作團,開展地方工作,迅速穩定和發展了魯西的抗戰局面。

1939年1月15日,遵照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魯西、魯西北、泰西三個特委在館陶縣組建為魯西區黨委,由張霖之任區委書記。

3月8日,陳光、羅榮桓率領的東進支隊抵達泰西地區的東平縣。剛剛移駐泰西的魯西區黨委根據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在張霖之帶領下趕來與東進支隊會合,聯合組成魯西軍政委員會,由羅榮桓任書記,陳光、張霖之等六人為委員,統一領導整個魯西地區的抗日斗爭。

從此,在東進支隊的支持、幫助下,魯西區的黨、政、軍、群各項工作迅猛開展。為利於抗日戰爭,各地進行破路和改造地形﹔一些縣武裝工作團整編為八路軍特務大隊﹔正確貫徹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團結進步勢力,打擊國民黨頑固派。同時,加快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步伐:6月12日,長清首先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選舉張耀南為縣長﹔8月1日,壽張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選舉楊朴民任縣長﹔9月,肥城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選舉李文甫為縣長。接著,又陸續建立了東平、莘縣、寧陽、泰安、平陰、汶上等縣的抗日民主政府。同時,區、鄉、村政權相繼建立。為加強對魯西北地區已建立的冠縣、館陶、邱縣、陽谷、莘縣和臨清等縣抗日民主政府的領導,更好地開展敵后抗日斗爭,魯西區黨委確定成立魯西北行政委員會。9月25日,魯西北行政委員會在館陶縣宣告成立,由張維翰任主任。10月26日,泰西地區在已建抗日民主縣政府的基礎上,也成立了行政委員會,段君毅任主任。

在此期間,陳光、羅榮桓率東進支隊中的115師師部於10月挺進魯南山區,肖華率部自冀魯邊分批進入魯西。

1940年3月,魯西軍區成立, 115師343旅旅長楊勇兼軍區司令員,旅政治委員肖華兼軍區政治委員。張霖之與他們密切配合,積極發動群眾,相繼成立了魯西婦女救國總會、魯西青年救國總會、魯西農民救國總會和魯西職工救國總會。4月15日,魯西各界在東平縣戴廟召開代表大會,成立了魯西行政主任公署。行署下設泰西、運東、運西、魯西北4個專署。從此,魯西在區黨委和行署領導下,改造區、鄉政權﹔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加強公安司法工作﹔發展財政經濟、文教衛生等各項事業……

魯西行政主任公署是山東抗日根據地中的第一個行署級政權。它的建立,統一了魯西各縣抗日政權的領導,標志著魯西平原抗日根據地的正式形成。

在魯西、冀魯豫合並后的日子裡

1941年7月1日,魯西、冀魯豫兩區黨委合並為冀魯豫區黨委,張霖之任書記。

當時,冀魯豫邊區正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從春到秋,旱災、蝗災、澇災、風災、雹災、霜災不斷,百年不遇,幾乎顆粒無收。到1942年,由於日偽頑不斷搶掠、摧殘和自1941年以來的各種災害,整個邊區出現了大面積災荒,尤以魯西北、沙區為重。貧苦農民為了生存,吃草籽,啃樹皮,連干柳葉、花生秧、麻籽葉、草根都成了爭相搶奪的食物。除了少數地主、富農外,家家戶戶賣家具,賣棗樹,賣房宅,賣土地,有的甚至賣兒賣女,典當妻子,自賣其身……

為挽救人民的生命,繼續堅持抗戰,區黨委把救災作為頭等大事,並採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諸如反資敵,反搶糧﹔從邊區中心區濮(縣)、范(縣)、觀(城)和昆吾(新劃縣)調運糧食,由部隊護送到沙區救濟災民﹔用發放貸款、向地主借糧、到敵佔區征糧,以及從敵人那裡奪糧等辦法,以解燃眉之急﹔成立 “德興隆”商店及其分店,繁榮市場,廣開生產門路﹔工商局嚴格管理集市,穩定物價,進行緝私。同時,要求各級政府成立生產救災委員會,組織災民進行以紡棉織布和推小車運輸為主的“以工代賑”等各種形式生產自救。

1943年春節剛過,政府又立即組織群眾掀起以春耕生產為中心的生產高潮。在“互助度荒”方針指導下,全區普遍組織了互助組、變工隊、代耕隊等等,根據生產任務的輕重緩急,不斷調整各種生產組織,既進行了春耕播種,又組織了副業收入。

邊區黨政軍機關也全都行動起來,積極開展每天“人省一兩糧,馬節二兩料”的節約運動﹔學習“南泥灣精神”,貫徹“自己動手,生產自給”的方針開荒種地﹔部隊牽著騾馬,協助當地老百姓耕地、送肥。戰士們一手拿槍,一手拿鋤,堅決貫徹黨中央生產自救的方針政策。后來,加上“老天”幫忙,連降幾場透雨,干旱基本解除,終於戰勝了災荒!老百姓高興地說:“共產黨、八路軍把死路變成活路,俺們得救啦!”從此,對黨更加愛戴,抗日和生產情緒更加高漲。到麥收過后,征糧任務超過了原定計劃。

此后,冀魯豫區黨委、行署和軍區又以各種舉措鞏固和發展根據地,如進一步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愛國民主人士和開明士紳、社會名流共同抗戰﹔在地方政權建設上,嚴格按照“三三制”的原則,即共產黨員、非黨左派進步分子和中間分子各佔三分之一,進一步建立健全了各級政府機構﹔在廣泛開展的減租減息運動中,堅決貫徹執行交租交息的政策,改善根據地內的生產關系和階級關系﹔在對付土匪、會道門方面,根據不同情況,分別採取宣傳教育、分化瓦解、孤立打擊的不同策略﹔在處理日偽軍問題上,採取“爭取、瓦解敵人,拆散日、偽、會、匪、頑的聯合”。

1942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共中央華中局書記劉少奇由山東分局返回延安途中,到達冀魯豫中心區。他在沿途了解了各地情況,又聽了區黨委的工作匯報后,說: “你們的工作還是很好的,還是很有起色的。”接著,又批評邊區放手發動群眾、開展減租減息不夠。為此,區黨委迅速從黨校、民政干校、陸軍中學及邊區抗聯總會舉辦的干部訓練班中,抽調500多人,組成政民工作隊,也叫濮范減租減息工作團,在濮縣、范縣中心區,開展以合理負擔、減租減息、反貪污、查黑地、改造村政權為主要內容的群眾運動。在那裡取得經驗后,立即在全區各地推廣。

1943年3月8日,冀魯豫邊區黨委、行署和軍區響應黨中央號召,聯合召開了全區生產工作會議,布署開展大生產運動。會后,軍區和各級黨政機關及學校立即行動起來,很快便掀起了轟轟烈烈大生產高潮。

此外,區黨委還十分重視宣傳教育工作,並在不同時期,確定了不同的宣傳重點,取得了顯著效果。

五年七次換崗位

1943年11月,為加強對冀魯豫與冀南兩區的統一領導,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冀魯豫中央分局,通稱平原分局,直接領導冀南、冀魯豫兩個區黨委,並任命黃敬為書記,宋任窮為組織部長,李菁玉為宣傳部長,張霖之為民運部長兼組織部副部長。

1944年5月11日,冀南和冀魯豫兩個區黨委合並,撤銷了兩個區黨委機構,各地委由分局直接領導﹔設冀南、冀魯豫兩個工作委員會,由張策、張霖之分別任書記,作為協助分局研究、監督、檢查兩地工作的專門機構。

1945年10月,冀魯豫與冀南兩區分開,恢復了兩個區黨委、軍區和行署。冀魯豫區,張霖之任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楊勇任軍區司令員。

11月22日,冀魯豫軍區繼10月7日主力部隊升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后,又有一批主力部隊升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七縱隊,由楊勇任司令員,張霖之任政治委員。此后,七縱四處轉戰,並先后參加了出擊隴海路和定陶戰役、巨野戰役、鄄南戰役和滑縣、巨金魚、豫皖邊等戰役。

1947年3月16日,晉冀魯豫軍區將其第一、七縱隊合編為新的第一縱隊。合編后的第一縱隊,楊勇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治委員﹔張霖之回冀魯豫區黨委工作。

8月1日,冀魯豫軍區第三批主力部隊升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一縱隊,王秉璋任司令員,張霖之任政治委員。隨后,王、張率部隨陳(毅)粟(裕)野戰軍南下豫皖蘇地區。1948年參加了豫東戰役、淮海戰役。

1949年2月20日,中原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規定,下達組成二野5兵團的命令,由楊勇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治委員,張霖之任副政治委員。接著,經過整訓,二野5兵團集體南下,首先參加了渡江戰役,接著開辟贛東北地區,繼而進軍大西南,投入解放雲、貴、川的戰斗。

在以上5年多的時間裡,張霖之的工作變換了七次。無論在哪個崗位,他都兢兢業業,率先垂范,表現出了一個真正共產黨人的高尚品德和大無畏精神。為此,不少人都說,他是土生土長的冀魯豫干部,又是當地最高領導人之一,直接領導了冀魯豫根據地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壯大,他的功績將永遠銘刻在廣闊的冀魯豫大地上。 

原載:《中華魂》2020年第9期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