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周炳琳:五四志士的救國情懷

韓勤英

2020年09月18日08:11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周炳琳:五四志士的救國情懷

  五四運動時期,新青年周炳琳受孫中山、李大釗等前輩影響,滿腔熱血投身新文化運動和愛國學生運動,積極組織和參加改造社會的團體活動,在歷史書頁上留下閃光印跡。

  創辦《國民》

  周炳琳1913年從浙江黃岩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升入北大法科經濟門。起初,他表現出少年老成的樣子,一心想把順利完成學業作為將來做官的敲門磚。不久,蔡元培校長實行“兼容並包”辦學方針,提倡“學術思想自由”,陳獨秀被聘請為文科學長,《新青年》隨之遷入,北大的面貌煥然一新。受陳獨秀、李大釗等啟發和影響,周炳琳融入新文化運動的洪流,先前想做官的想法“去掉了一半”,邁向新的人生道路。

  此時,北京的學生社團和刊物如雨后春筍般涌現。1918年10月,周炳琳和鄧中夏、許德珩等同學,商議每人出5塊大洋,湊了1500余元,在校外租了間大房子,發起成立國民雜志社,聘請李大釗為導師。召開成立大會時,蔡元培校長到會致辭,寄予厚望。1919年1月《國民》雜志創刊,周炳琳等輪流擔任編輯部主任。

  《國民》雜志旨在喚起青年學生的愛國救亡意識。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周炳琳較早讀過《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第一卷,但對布爾什維克主義認識比較模糊。當閱讀到英文雜志《雙周》的一篇文章時,他深感震撼,當即譯為《鮑爾錫維克主義底研究》,發表在《國民》第2卷第1號上。該文講到《共產黨宣言》的發表、俄國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列寧回國后的基本思想等,回答了“鮑爾錫維克主義和鮑爾錫維克派到底是怎樣的”等問題。

  創社辦刊期間,周炳琳廣泛聯絡北京各校200多名社員,歷練了組織動員能力。不久即與傅斯年等創辦的《新潮》雜志社成員一道,在五四運動中唱了主角。

  街頭演講

  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青年學生迫切要求走出書齋,開啟民智。平民教育應運而生。1919年3月,周炳琳、許德珩、鄧中夏等北大學生發起成立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該團以“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為宗旨,組織團員走上街頭,開展大眾化的演講。周炳琳被推選為文牘干事,負責文稿的編印工作。

  講演團成立后,周炳琳等人經常組織北大同學分赴北京東西南北四城,面向群眾,開展宣講。他們通常事前擬好題目、選定地點,兩三個人或三五個人一組,打著小白布團旗,攜帶一面銅鑼,到人多而適當的地方,鳴鑼開講,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語言,傳播科學知識、愛國精神、新倫理觀念和新社會政治思想。

  周炳琳是講演團的骨干成員。五四運動前后一段時間,他的講演活動十分密集:1919年3月27日在護國寺演講《什麼是國家?》,啟發民眾的家國情懷﹔5月18日在北京四城演講《山東與全國的關系》,喚醒部分民眾對山東問題的冷漠。這些演講飽含救國救民的情懷,迅速抓住了人心,不時得到群眾的掌聲和喝彩。

  很快,街頭講演從城市擴展到農村。1920年3月,平民教育講演團決定利用春假,深入盧溝橋、豐台、長辛店等處演講。周炳琳等演講團成員,總是把印好的演講稿和通俗雜志分發給民眾,即便經費拮據,時常遭到警察干涉,也沒有放棄。不久,周炳琳先后參加少年中國學會、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等政治性社團組織,成為其中的積極分子和活躍成員。

  五四洗禮

  1919年5月3日,周炳琳等同學從北大校長蔡元培那裡得知,北洋政府密令巴黎和會代表在喪權辱國的《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上簽字,這令他們憤慨萬分。當晚,同學們即在北大第三院禮堂集會抗議,決定第二天聯絡各校舉行集會和游行示威。

  5月4日上午,周炳琳聯絡各校國民社社員,動員他們走上街頭。下午,熱血沸騰的他脫下身上的毛背心,存放在紅樓前傳達室,和同學們步行到天安門前集會。

  下午4時,游行隊伍到達北洋政府外交部,恰遇大門緊閉。牆不高,有的學生翻牆進去,開了大門,一群同學沖進去,直奔曹汝霖的臥室。躲在浴室裡的曹汝霖聽到外面的動靜,嚇得發抖,同學們缺乏搜尋經驗,讓他躲了過去。隻聽傳來一聲“著火了”,躲在地下室鍋爐房裡的章宗祥嚇得跳了出來,同學們根據事先看過的照片認出了他,群情激憤。一個日本人趕緊護衛著他逃出后門,部分同學追到一家賣煙酒的雜貨鋪,憤起痛打。

  聞訊趕來的警察包圍了曹宅,不少同學當場被捕。周炳琳等同學撤了出來。他態度沉著,加之身穿灰袍掩蓋了翻越曹宅圍牆時所沾灰土,逃過追捕。

  周炳琳等回校后,當晚召開緊急會議,討論營救被捕學生辦法。學生被捕的消息傳開,第二天北京各校都罷了課。經過同學們和各方面交涉,北洋政府迫於壓力,不得不釋放32名被捕學生。5月7日,被捕北大學生回校,在廣場受到全體師生熱烈隆重的歡迎。

  周炳琳等同學在五四運動中的突出表現,被愛國民族資本家穆藕初看在眼裡。1920年,穆先生特向北京大學捐銀5萬兩,作為選派學生赴歐美留學的獎學金。經蔡元培親自組織選拔,周炳琳、段錫朋、羅家倫等5名“學術和道德兼全者”脫穎而出。這在當時被戲稱為學生界的“五大臣出洋”。留學回國后,周炳琳曾一度在國民政府任職,新中國成立前夕,他斷然拒絕蔣介石派來專機接他赴台的“美意”,選擇留下來建設新中國。毛澤東在北京飯店設宴招待民主人士,在門廳與周炳琳親切握手時,風趣地說:“你就是當年的‘五大臣’呀!”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