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越霄
2020年09月22日08:1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華魂》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毛澤東歷來重視新聞宣傳工作,將其視為“組織一切工作的一個武器”。①1948年4月在同《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明確指出:“我們的政策,不光要使領導者知道,干部知道,還要使廣大的群眾知道。有關政策的問題,一般地都應當在黨的報紙上或者刊物上進行宣傳”,並強調:“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②與《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是延安時期黨的新聞工作基本經驗的總結。
延安是新中國的搖籃,也是新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發祥地。在這裡,中國共產黨白手起家、艱苦奮斗,出版了報紙,建了通訊社,辦起了廣播電台,並通過刊物、圖書、小報、牆報等多種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使黨的聲音傳遍全中國,形成“萬眾矚目清涼山”的宣傳態勢,在宣傳理念、宣傳模式、傳播語境、編輯方針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為今天黨的新聞宣傳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提出“黨媒姓黨”的根本原則
黨的新聞宣傳工作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宣傳必須堅持黨性,正確及時宣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決不允許出現同黨中央大政方針相反的觀點。延安時期,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配合黨的中心工作,這也是黨性原則的重要體現。毛澤東在延安《解放日報》發刊詞中指出:“本報之使命為何?團結全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一語足以盡之。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總路線,也就是本報的使命。”③ 1942年3月16日,中宣部發出《為改造黨報的通知》,明確要求“把報紙辦好,是黨的一個中心工作,各地方黨部應當對自己的報紙加以極大的注意,尤應根據毛澤東同志整頓三風的號召,來檢查和改造報紙⋯⋯報紙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宣傳黨的政策,貫徹黨的政策,反映黨的工作,反映群眾生活,要這樣做,才是名符其實的黨報”。④1942年4月1日,《解放日報》發表《致讀者》一文,明確指出,黨報必須貫徹堅強的黨性。不僅要在自己的一切篇幅上,在每篇論文,每條通訊,每個消息⋯⋯都能貫徹黨的觀點、黨的見解,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報紙與黨的整個方針、黨的政策、黨的動向密切相關、呼吸相連。同年9月22日,《黨與黨報》的社論對在黨報工作的同志提出要求:一切要依照黨的意志辦事,一言一行,一字一句,都要顧及黨的影響。1942年10月,毛澤東要求各地黨組織要“改正過去不討論新聞政策及社論方針的習慣,抓緊各地對通訊社及報紙的領導,務使通訊社及報紙的宣傳完全符合黨的政策,務使我們的宣傳增強黨性”。⑤
延安時期將黨性原則明確為黨的新聞工作的根本原則,要求宣傳工作和貫徹黨的政策相一致。毛澤東明確指出報紙宣傳要堅決服從黨的政策,保証了“黨媒姓黨”的政治屬性。歷史証明:黨性原則是黨的新聞工作的靈魂,也是做好新聞工作的根本基礎。走進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承擔起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⑥新聞工作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正面宣傳為主,一切工作都要緊緊圍繞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突出宣傳黨的主張,從而讓黨的媒體成為推進黨的工作的有力武器。
二、倡導“開門辦報”的宣傳模式
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群眾路線和組織路線,對於在黨的宣傳工作中如何貫徹這一路線,1940年毛澤東在《中國工人》發刊詞中指出:“一個報紙既已辦起來,就要當作一件事辦,一定要把它辦好。這不但是辦的人的責任,也是看的人的責任。看的人提出意見,寫短信短文寄去,表示歡喜什麼,不歡喜什麼”,⑦才能辦好報紙。1942年《解放日報》的一篇社論中指出:“我們黨報同時也是群眾的報紙。”⑧中共中央先后發出《根據地統一對外宣傳的第二次指示》《中共中央關於報紙通訊社工作的指示》《中宣部對各地出版物的指示》等文件,要求把群眾的生活、生產和斗爭情況在報紙上生動地體現出來。
黨是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新聞宣傳工作必須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反映人民的心聲。《解放日報》改版后為每日出版,版面有邊區要聞、黨政軍新聞、國統區和國際新聞、副刊,成為中共中央第一份真正意義上的大型機關黨報,也成為黨在延安時期影響力最大的輿論陣地。1940年創辦的《邊區群眾報》是陝甘寧邊區政府機關報,在改版之后,確立了“以邊區新聞為主、為邊區人民服務”的大眾化道路,內容形式通俗易懂、簡單具體,由10日一期改為3日一期,每期四開兩版,使得“識字少的人看得懂,不識字的人聽得懂”。
延安時期,黨倡導“開門辦報”,讓黨員和群眾參與辦報,動員黨政軍干部和普通群眾寫稿,培養了大批通訊員隊伍。各報社在各分區設置了相應的通訊處,通訊處受當地地委和報社雙重領導。綏德專區記者田方在時任綏德地委書記習仲勛的帶領下,採訪了勞動能手劉玉厚,發表了《勞動人民的旗幟》《劉玉厚的光輝》等長篇通訊,有力地推動了大生產運動的開展。
延安時期將群眾路線確立為黨的新聞工作的根本方法,實行全黨辦報、全民辦報,保障了新聞源於生活,源於群眾,切實反映了群眾的要求和呼聲。新時代習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是代表人民利益的黨,她沒有獨立於人民利益的自身利益”,⑨黨的新聞工作要善於將宣傳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呼聲有機結合,宣傳黨的主張要有群眾視角,內容和形式要讓人民喜聞樂見,回應社會關切,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以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三、發揚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
延安時期,由於敵人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陝甘寧邊區的物質生活條件異常艱苦,吃的是小米飯,穿的是粗布衣,住的是土窯洞。黨的新聞工作者並沒有被這些困難所嚇倒。在陝北寒冷的冬夜裡,新聞工作者就著火盆取暖,趕稿到深夜,經常通宵達旦。1940年,延安舉行紀念“五四”青年節有獎征文,參與投稿的人特別多。領獎時沒有錢發獎,隻得依靠毛澤東、周恩來等同志的捐款才頒了獎。黨的新聞工作者不是被動地吃苦,而是利用現有條件主動地創造、努力地奮斗。沒有交通工具,他們就靠著自己的雙腳深入前線採訪,下到基層百姓中間尋找新聞線索,磨練出過硬的腳力。沒有桌子,他們就在土坑上或靠牆搭起幾塊石頭在上面寫文章、編稿件,磨練出過硬的筆力。缺少寫作必用的紙、墨、筆和照明用的煤油,他們就自制顏料做墨。沒有墨水瓶裝,就自己用陶瓷燒成裝墨的瓶子。他們還用發黃的馬蘭紙制成稿紙,為了節省,每張紙的邊角都寫滿了字。鉛筆用到握不住了還舍不得扔,信封用完了正面用反面。為了節省煤油,晚班編輯都擠在一個窯洞中,隻點一盞煤油燈來編稿。毛筆用禿了,修尖后繼續使用,修得不能再修了的舊筆杆,還留著制作蘸水筆尖用。隨著大生產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延安的生活條件得以改善,但新聞工作者艱苦奮斗的作風並沒有鬆懈,反而轉化成推動黨的新聞事業前進的動力,寫出一篇篇深入群眾、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優秀作品。
2018年,習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講話指出:“奮斗是艱辛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沒有艱辛就不是真正的奮斗,我們要勇於在艱苦奮斗中淨化靈魂、磨礪意志、堅定信念。”新時代新聞工作者要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恪守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勤奮工作,不忘初心,牢記黨的新聞工作的使命,接續奮斗,奮發有為、甘於奉獻,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譜寫出黨的新聞工作的新篇章。
四、探索“大眾化”的傳播語境
黨的新聞工作是常干常新的事業。黨中央初到陝北時,民眾文盲率很高,經過各種掃盲運動,民眾大都認識一些字,但對文言文、古詩詞、白話文等還是不懂。黨的新聞工作要能引領指導群眾思想,必須對內容的表達形式進行大膽創新。為此,毛澤東對改革報紙的文風提出了要求:“多載些生動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沒味道,不起勁”。⑩
為了改變之前存在的“語言不通俗、句式過長、文白夾雜、拗口難懂”的問題,改版后的黨報大膽使用了陝北方言、口頭語。如“美得太”“婆姨”“咋、怎”等。《邊區群眾報》的要求是老百姓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懂。報紙出版一周年時,報社對《邊區群眾報》上所用的字進行了詳細的統計,總結出常用字大約為400個。也就是說,識字量在400字的農民都能讀懂《邊區群眾報》。報社還採取了獨特的“審稿”制度,請炊事員、勤務兵來“審稿”。先對他們念一遍稿件,看他們能否聽懂,對哪些內容感興趣,征求他們的意見。在給群眾讀報時,記者們發現念到“肥皂”“火柴”這些“洋詞”時,群眾聽不懂,就改用“洋鹼”“洋火”等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記者到群眾中體驗生活時,對當地的風俗習慣和民間文化有了近距離地了解,就改編了陝北秧歌、陝北說書、信天游等用在稿件中。《邊區群眾報》還在報紙上專門開設版面,刊登農村新標語、改編歌詞等。柯藍用陝北說書形式寫的長篇通訊《抗日英雄楊鐵桶》在報紙上連載,被陝北藝人演唱出來,很快傳遍全邊區。為了鼓勵農民開荒生產,報紙改寫了陝北民歌《春耕數九歌》:“九九再一九,犁牛遍地走,又種小米又種豆,春耕的英雄我為首。數九在心頭,有話說出口,隻有勞動才快活,偷懶的才丟丑”。句子簡短、易上口,很快在群眾中流行起來,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延安時期黨的新聞宣傳工作在宣傳內容和形式上都做到了鮮活、生動,群眾喜聞樂見。特別是面向廣大基層的報紙,在文字編排上盡量做到了通俗化,使廣大群眾一看就懂,讓黨的主張潛移默化地深入人心,提高了廣大群眾跟黨走的自覺意識。
走進新時代,習總書記指出:“做好宣傳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黨的新聞工作要不斷開拓創新,首先要創新理念,“要樹立大宣傳的工作理念,動員各條戰線各個部門一起來做,把宣傳思想工作同各個領域的行政管理、行業管理、社會管理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其次,要創新內容,要不斷鞏固和提升內容生產這一核心競爭力,深入發掘能引起廣大人民群眾共鳴的好材料,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三是創新方法手段,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加快推進新聞媒體融合發展。要堅持圍繞生動活潑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功夫,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表現方式採寫作品,增強作品的可讀性和可思性,從而提高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注釋:
①②③《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新華出版社1983年,第113頁、第149頁、第55頁。
④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上冊)》,新華出版社1980年版,第126頁。
⑤《毛澤東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54頁。
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2 頁。
⑦《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1991年版,第728頁。
⑧《展開通訊員工作》,解放日報1942年8月25日
⑨習近平《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83頁。
⑩《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28頁。
11《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84頁。
12《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8年版,第72頁。
原載:《中華魂》2020年第9期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