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何叔衡:求知嗜學的典范

李煒永

2020年09月23日08:18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何叔衡:求知嗜學的典范

  何叔衡(1876—1935年),出生於湖南寧鄉一個農民家庭,無產階級革命家。1921年7月,他同毛澤東一起作為湖南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作為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的最年長者,何叔衡並不倚老賣老,而是時刻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抓緊一切機會與時間努力求知,是中國共產黨人“活到老、學到老”的典范。1913年春,37歲的何叔衡以“大齡學生”的身份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當校長陳夙荒問他,為什麼這麼大年紀來當學生時,何叔衡這樣回答:“深居窮鄉僻壤,風氣不開,外事不知,耽誤了青春,舊學根底淺,新學才啟蒙,急盼求新學,想為國為民出力。”話語不多,卻展現了何叔衡對求知的飢渴,也代表了他一生對讀書學習的態度。

  愛好讀書“如醉如痴”

  何叔衡從12歲到22歲,除中間有兩年在家種地外,有8年時間都是在私塾學堂度過的。在這段時間裡,何叔衡讀書非常勤奮,經常利用空余時間讀書、寫字,甚至達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何叔衡有時同父親一起上山砍柴,在休息時就用木棍在地上練習寫字﹔有時在家煮飯燒火,他就用夾鉗在灰裡寫字。一天晚上,何叔衡和父親睡在一起,父親在睡夢中突覺大腿上像有隻跳蚤在爬,猛力用手一按,按住的卻是兒子的手。原來何叔衡並未睡覺,而是在父親腿上練習白天在學堂裡所學的字。父親見何叔衡讀書如此用功,就為他買了一個小墨盒。此后,何叔衡隨家人走親訪友時便帶著小墨盒。

  一次,何叔衡到外公家去拜年,全家人吃飯時,卻不見何叔衡在飯桌旁。於是,家人四處尋找,最后在樓上找到了何叔衡,看見他正在那裡聚精會神的看書、寫字。

  還有一次,何叔衡在桐油燈下練字,姐姐在一旁紡紗。突然有一股燒焦的味道,姐姐先是看看自己身上有沒有燒著的地方,發現沒有時,再一看,隻見何叔衡寫字的桌子底下正冒著煙,燒焦味正是從那兒來的。原來,由於天氣寒冷,姐弟倆在桌子下面燒了幾坨火炭。當時何叔衡讀書非常投入,竟沒有發覺自己的褲腳邊已被火炭燒著了。

  涉獵廣泛,且注重學習方法

  1902年7月,26歲的何叔衡參加了縣科舉考試,得中秀才。由於對清政府鎮壓各地的反帝運動不滿,所以當縣衙門派人送來請他去掌管錢糧的任職書時,他深感“世局之洶洶,人情之憤憤”拒絕到職視事,而寧願在家鄉種地,以教私塾為業,過“窮秀才”的生活。此后,鄉親們都稱他為“窮秀才”。

  何叔衡在教私塾的同時,並未忽視自身的學習進步,而是抓緊時間努力自學。他學習范圍很廣,涉及經、史、子、集,尤其注重研究歷史、地理和人生觀問題。在學習時,他還經常帶著問題去學。此外,何叔衡養成了作讀書筆記的習慣,在日記中寫了大量的讀書筆記。

  何叔衡學習非常刻苦,且在時間上抓得很緊,絕不願在一些瑣事上佔用更多時間而影響學習。1907年農歷12月29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數日踐亥迎寅,席未及煖,常為人攝去。一部奏議,閱六日始完,用功遲慢。如此計,所積兩櫃三簏之書,必十年始完。而十年滄桑之變,又不知何底!其蹉跎終古哉!”何叔衡舊學功底深厚,原因也在於此。

  “自己要有真才,然后才能造就人才”

  在走上革命道路后,何叔衡所從事的工作,不論是參與創建新民學會、建立文化書社、組織俄羅斯研究會,還是參與創辦湖南自修大學,也多與學習、傳播新文化新思想有關。例如,1918年4月毛澤東、何叔衡等共同創建的新民學會即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取“大學之道在新民……日日新、又日新”的字樣,含有反對舊制度、主張革新,為人民的意思。1920年,毛澤東在廣泛接觸馬克思主義的書籍、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后,意識到要組織革命斗爭首先要推動新思潮的研究,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於是,他開始組織新民學會中的積極分子學習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在這期間,何叔衡系統地學習了《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社會主義史》等。此外還學習了《新青年》等刊物。通過學習,何叔衡在思想上日益傾向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為宣傳馬克思主義,何叔衡與毛澤東還經常組織一些新民學會中的積極分子集會,共同學習和討論馬克思主義。他們在一起互相交流學習體會,有時還展開激烈的辯論。正是在這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以及斗爭實踐中,何叔衡堅定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的歲月裡,何叔衡肩上的擔子很重,除了做黨的工作和擔任自修大學補習學校主事之外,他還擔任了一師附小的主事和其他一些社會工作。但這期間,何叔衡仍然對自己的學習抓得很緊,白天沒有時間讀書學習,就利用晚上時間刻苦讀書。他曾經說過:“自己要有真才,然后才能造就人才。”據當時住在自修大學的一個學生后來回憶,何叔衡每晚要看書到12點,早晨又起得很早,要讀一個小時書才開門,讀到精彩處,還拍桌子,引起住在他附近的幾個貪睡青年的不滿,向他提意見,要他早晨多睡一會兒。他語重心長地說,我年紀大了,不拼命學習,怎能勝任工作呢?你們將來也許會體會得到的,希望你們把全部精力放在學習上。

  “學習上永不疲倦的人”

  1928年9月,50多歲的何叔衡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特別班學習。特別班的學習方式與普通班不一樣,主要是自學為主,學習內容偏重於對革命理論和領導方法的研究。何叔衡對這裡的學習環境感到滿意,他在家信中說,“我在此求學做事,均能自如”,“衣食均無缺”,“面包還吃得慣”,“身體很好,不過因氣候關系,骨節稍微疼痛”。他最擔心的,還是自己年紀大了,“記憶力太薄弱,即兩年或三年內能夠畢業,實成問題也”。

  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首先要解決語言問題,由於教員幾乎都是俄國人,學生又都是中國人,因而出現了絕大多數學生不懂俄語,而俄語教員又絕大多數不懂漢語,授課時必須配備中文翻譯才能進行的局面。這就要求學生一定要學習俄語,解決語言障礙。然而,學習俄語對於何叔衡這樣年齡較大的人來說,絕非易事。但是,為了學習需要,何叔衡學習俄文非常刻苦,有時為了熟記一個單詞,要讀上幾百遍甚至上千遍,被大家譽為“學習上永不疲倦的人”。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