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業膳
2020年09月24日08:12 來源:人民政協報
89年前的9月18日,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刻骨銘心的痛。
這一天,日本以中國軍隊炸毀日本修筑的南滿鐵路為由佔領沈陽。中國人民在白山黑水間奮起反抗,自后整整14年,中國軍民用血肉之軀捍衛了和平及民族尊嚴。
1931年,那是一個怎樣的中國!那是一個積貧積困的中國。自鴉片戰爭到清朝滅亡70年間簽訂的那343份不平等條約,還如重重枷鎖壓在身上,而戰爭面前,又不得不用最落后的裝備,去對抗日本先進的武器和現代化軍隊。
面對前所未有的民族災難,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380萬中國軍人為此壯烈犧牲。1940年5月1日,張自忠將軍在棗宜會戰出擊前的誓書中寫道:“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隻要我等能本此軍心,我們國家及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15天之后,他率部在襄河南岸宜城南瓜點前線作戰時,英勇殉國。張自忠、楊靖宇、趙尚志、左權等殉國將領,是千千萬萬抗日將士的代表,他們實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歷史擔當。
中國受日本欺侮,自甲午戰爭起,已逾百年。《馬關條約》,讓中國失去台灣、琉球﹔然后是偽滿洲國、“二十一條”、抗日戰爭……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罄竹難書。單是南京大屠殺,已有30萬同胞死難。抗日戰爭中國軍民死亡者在3500萬人以上。深刻理解抗日戰爭的歷史和意義,學習和傳承抗日英雄精神,是當代每一位年輕人必做的功課。
這讓我想起2015年暑假,我帶領香港33所中學的35名香港中學生到日本游學,從另一個視角目睹到在戰爭過去逾70年后,那段歷史仍然在眾目睽睽之下被篡改、被扭曲。
那天,我們在日本靖國神社門口拉起“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的橫幅,對3500萬死去的抗日軍民表示敬意和悼念。之后,我們參觀了靖國神社旁邊的軍事博物館“游就館”。
一抵達“游就館”,映入眼帘的就是豎立於門外的一塊木板,上面寫了“大東亞戰爭終戰七十年”的字句,這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抗日戰爭的稱呼。以“終戰”代替“戰敗”,將“屠殺”稱作“事件”,無一不是在逃避戰爭的責任。
“游就館”有關戰爭的展覽,有日本在近代戰爭中所使用的武器、軍人遺物、戰時數據等,其中對歷史事件的描述顯然歪曲史實:例如宣稱“日本為了阻止戰爭的發生,因此要簽署三國同盟條約,以此強化日本與美國談判的地位”“入侵中國是為了阻止蘇聯對中國的軍事援助”……
香港青年學子們親眼看到了這些被有意篡改的戰爭歷史,甚至將血腥的侵略史,書寫成一部民族榮耀史,也看到了不明歷史、不知真相的游人看完,誤以為中國是多方挑舋、迫使日本出兵的不義之國,而當時的軍國主義日本反倒是以德報怨、努力建設大東亞、充滿豪情浪漫的國家。我們的團員都無比憤慨。
有位學生在參觀后寫道:“我憤怒館中對戰爭歷史的篡改。除了避而不談、淡化,字裡行間更充斥著不實記述,最重要的是,它歌頌在戰爭中戰死的日本軍士,甚至間接崇拜背后推動他們犧牲的軍國主義,卻不談反戰與和平的重要價值觀。我們這一代,是生於安樂的一群人。然而從留下來的文字和圖片,乃至年長者的口述,我們可以知道在上世紀,我們的祖輩曾身處一個我們無法想象的、動蕩不安的年代。我們擁有的和平,彌足珍貴,因為它是用無數鮮活的生命換來的……”
還有位女學生,在聽完隨行教授的講解后,忍不住哭了,她說:“我們香港人最鐘意去日本旅行,日本的動漫、游戲、服裝、流行文化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就如‘游就館’裡,陳設、包裝、用字都十分漂亮。然而,如果不知道從不同數據中學習、了解真正的史實,我們隻沉醉在日本現代社會的浮華中,在被扭曲或淡化的歷史面前懵然不知,那就太可悲了!”
那天下午,我們還拜訪了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我國時任駐日大使程永華接見了大家,介紹當前中日關系以及東盟的情況和形勢。有同學說,這是人生第一次在別人的國土上踏足自己國家的使館。還有同學說,以前覺得國家這個詞有些遙遠,這一刻,覺得國家離自己很近。
這一次經歷,側面說明當代年輕人學習歷史的意義。
今天的世界仍然危機四伏,那些忽視中國五千年歷史和苦難的,那些歪曲和丑化中國現代化建設偉大成就的,那些打著“民主”“自由”“人權”的幌子干涉中國內政的,那些企圖割裂中國人和自己國家之間關系的,都將在歷史面前原形畢露。
屈辱的歷史必須永記,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我們牢記“落后就挨打”的歷史教訓,警惕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洞鑒今日的世界時局,承繼“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精神內核,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發圖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