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履行“修史、資政、育人、護國”職責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力量

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新時代當代中國史研究高端論壇在京舉行

2020年09月24日09:4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網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趙晶)9月23日,當代中國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新時代當代中國史研究高端論壇在京舉行。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謝伏瞻,中國社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王京清等出席論壇開幕式。與會人員回顧了30年來當代中國研究所及國史研究的發展歷程、科研成績、發展經驗,並就新時代更好履行“修史、資政、育人、護國”職責進行了交流研討。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與會人員談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強調:“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要繼續加強對黨史、國史的學習,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不斷交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答卷。”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為新時代國史研究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知史愛黨,知史愛國。與會人員認為,新中國史研究要圍繞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等重大問題,廣泛開展研究闡釋和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正確認識社會主義事業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光明前途,充分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堅定廣大干部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進一步激發全體人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

與新中國同行共進。與會人員表示,30年來,當代中國研究所在黨中央領導下,在黨的創新理論指引下,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值取向,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堅決抵制和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組織出版《當代中國》大型叢書,編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新中國7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1949-2019)》等,推出一系列標志性權威成果,產生了廣泛社會影響。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要求新作為。與會人員表示,新中國史研究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值取向至關重要。加強國史研究,必須掌握和運用唯物史觀,堅持黨性和科學性的統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強理論武裝,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研究工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旗幟,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學習貫徹這一思想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貫徹到國史研究工作各領域各環節。始終堅持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加快推進“三大體系”建設,推出精品成果,講好中國故事。要通過扎實嚴謹的學術研究,形成對新中國發展歷程、輝煌成就、豐富經驗的權威歷史記述,推出一批高質量、有影響的新中國史研究成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

來自中組部、中宣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求是雜志社、中央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和部門的代表參加論壇。

(責編:趙晶、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