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7日08:45 來源:遼寧日報
“我父親張明山、四叔張春山、六叔張俊山,他們哥仨同時從老家開原入伍參軍。1950年10月,他們各自隨同所在部隊入朝作戰。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父親和六叔分別隨部隊回國、復員、回到家鄉,哥倆回來后,一直沒能等到老四張春山回國的消息。直到烈士名單下來,才知道他已經犧牲在了朝鮮戰場上。”6月10日,在開原,講述起父輩踴躍參軍參戰的英勇事跡,抗美援朝老戰士張明山的兒子張林成這樣對記者說。
張林成的父親張明山出生於1926年,年少時父母雙亡,靠著做童工、打短工,勉強拉扯著弟弟們生活。1948年底,遼沈戰役勝利,土改工作隊進入開原郭家溝村,給張家哥兒幾個分了地、分了牛,這樣他們兄弟幾個能靠種地糊口了。
1949年5月1日,聽說政府征兵,正在種地的張明山跑回家中,拉著四弟張春山、六弟張俊山一起來到開原縣政府下屬的三區區政府,報名參軍。當天,兄弟三人都應征入伍。
1950年10月,張明山與兩個弟弟各自隨同所在部隊入朝作戰。張明山被編制在志願軍工兵22團1營1連,張春山在志願軍19兵團64軍190師569團2營6連,張俊山在志願軍公安18師53團機炮連。
張林成說,從十多歲的時候起,他就經常聽父親講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的事,“父親喜歡講,我也喜歡聽。我父親所在部隊,北起鴨綠江,南到板門店,東到扭嶺山,西至大、小和島,擔負了鴨綠江、清川江、臨津江、大同江、新安江、黃江、北漢江等眾多重要江河渡口的橋梁架設和船舶擺渡工作。”講起父親的往事,張林成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
在父親的那段往事裡,無論是在波濤洶涌的江河渡口,還是在炮火硝煙的前線戰場,無論是在生活艱苦的荒山野嶺,還是在凶殘的敵人封鎖之下,全團指戰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展現了人民工兵的風姿。粗略換算,張明山所在團在作戰期間,排出的土石泥雪方,以一立方米為單位計算,可以從平壤到達北京。
1955年1月,張明山所在部隊完成了在朝鮮戰場上戰時與戰備軍事工程的保障作戰任務,奉調回國。同年3月復員。張俊山也從朝鮮戰場回國,返回了家鄉開原。
“四叔張春山卻長眠在了異國他鄉。”1951年4月,張春山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中英勇犧牲。張林成說:“后來,我四叔的一名戰友給我們講了他犧牲的經過。在第四次戰役攻打漢城北山時,他和戰友一起由山下向山上沖鋒,剛沖到半山腰時,他不幸被敵軍暗堡內重機槍射出的子彈擊中,兩條腿都受了重傷。他從半山腰往山下爬,最終因失血過多壯烈犧牲。”
張林成說,曾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奮勇戰斗的父輩都已故去,為了不讓后人忘記那段歷史,他從2002年開始撰寫抗美援朝老戰士的戰爭回憶錄,如今已採訪了60多位老戰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