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構筑起以坑道為骨干的防御體系,在敵凶猛攻勢前經受住嚴峻考驗,並最終奪取勝利——

消耗敵人的“肉磨子”

劉 波

2020年09月27日09:50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消耗敵人的“肉磨子”

提起上甘嶺,許多人都不陌生。因為這個名字,幾乎是新中國成立后幾代人心目中一個充滿英雄主義的精神高地。上甘嶺戰役的勝利,使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整個正面戰場上完全掌握了主動權。

上甘嶺的戰略位置

上甘嶺位於朝鮮五聖山南麓,金化以北約5公裡處,東扼金城通往通種至東海岸公路,西瞰金化、鐵原、平康地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1952年10月14日凌晨,美軍對上甘嶺發動突然攻擊。美軍這一天的彈藥消耗量達到128噸,志願軍的陣地上平均每秒鐘就要落彈6發。

美軍為何要發起如此凶猛的攻勢?

1952年3月底以后,志願軍以營連規模不斷主動出擊,開展主動出擊,搶佔陣地、冷槍冷炮活動,給美軍很大的殺傷。9月18日至10月5日,志願軍展開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志願軍連續打擊下,已失去進攻之利,並逐漸喪失戰場主動權。

為了在戰場發動新的攻勢,迫使中朝軍隊就范,美方談判代表10月8日單方面宣布停戰談判“無限期休會”,“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批准了美第8集團軍司令范弗裡特的“金化攻勢”計劃。此次攻勢的目標是范弗裡特親自勘察選定的,即上甘嶺地區的兩個山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志願軍打響坑道戰

當第15軍秦基偉軍長向志願軍司令部打電話,報告上甘嶺爆發激戰時,鄧華激動地說:“我們等著他進攻等了4個多月了!送上門了,好啊!”鄧華在電話中表示:“號稱地下長城的坑道體系能否發揮作用,到了接受檢驗的時候了。”

坑道,是志願軍戰士在戰斗中的發明,是從防炮洞、隱蔽部逐漸發展起來的。坑道工事在我軍防御陣地上出現后,彭德懷司令員立即給予了很高的評價。1951年9月,志願軍司令部發出指示,要求進行推廣。到1952年3月,志願軍各師、團陣地已初步形成了以坑道為骨干,與交通溝、塹壕相結合的防御體系。這對消減美軍的空中轟炸和地面炮擊威力的確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1952年4月至5月間,志願軍司令部召開各兵團、各軍參謀長會議,進一步研究改善坑道,統一規格標准,要求坑道內部達到“七防”,即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成為能防、能攻、能機動、能生活的完整防御體系。

到8月底,志願軍除進一步建成了正面戰線第一梯隊各軍的坑道工事外,在東西海岸也重點構筑了坑道工事。在橫貫朝鮮半島250公裡長的整個戰線形成了具有20-30公裡縱深的、以坑道為骨干的、支撐點式的陣地防御體系。

這年秋季,志願軍迎來了一場“萬炮齊轟”的大硬仗——上甘嶺戰役。這時防守上甘嶺的第15軍第45師,早已按照志願軍司令部的部署建好了堅固的坑道防御工事,嚴陣以待。

10月14日至20日,“聯合國軍”白天佔領地面陣地,志願軍則在夜晚依托坑道反擊殲敵,恢復地面陣地。10月20日晚,鄧華下令第15軍:前沿部隊全部退入坑道,准備依托坑道,協同前沿火力反擊和兵力反擊,裡應外合地夾擊敵人,殺傷敵人於陣地上,最后恢復地面陣地。

志願軍總部調兵遣將

面對“聯合國軍”的“賭博”,志願軍總部也決心奉陪到底,全部恢復上甘嶺地區的兩個陣地。為配合第15軍粉碎敵人對上甘嶺的攻勢,志願軍司令部決定,將原定10月20日結束的戰術反擊作戰延續到10月底,以配合上甘嶺地區防御作戰。

10月21日,志願軍代司令員和政治委員鄧華打電話給第15軍軍長秦基偉:“目前敵人成營成團地向我陣地沖擊,這是敵人用兵上的錯誤,是殲滅敵人的良好時機,應抓緊這一時機,大量殺傷敵人。”根據鄧華指示,第15軍命令第45師堅守坑道作戰,爭取時間,為進行最后粉碎敵人進攻、恢復全部陣地的決定性反擊做准備。

考慮到上甘嶺的戰斗已發展到戰役規模,鄧華當即給第3兵團領導打電話,命令當時歸第20兵團指揮的第12軍停止北返,立即增援第15軍作戰。11月1日晚,第12軍在李德生副軍長率領下投入戰斗。為了指揮的連續性,即歸第15軍指揮。

11月5日,第3兵團遵照志願軍司令部首長要求“堅決戰斗下去”的指令,對兩個高地的堅守又進行調整部署,立即將第12軍換上去,接替第15軍進行防守。為便於指揮作戰,第3兵團決定組織五聖山指揮所,由第12軍副軍長李德生負責統一指揮第31師和第34師反擊作戰。該指揮所為第15軍軍長秦基偉指揮。

在此期間,以鄧華為首的志願軍司令部還採取諸多措施支援上甘嶺前線。包括:迅速給第45師補充1200名新兵﹔急調榴彈炮兵第2師、第7師、火箭炮兵第209團、第67軍炮兵團、高炮兩個團各一部加強給第15軍﹔命令就近各后勤兵站保障第15軍彈藥食品等。特別是調來喀秋莎火箭炮24門,為保護兩個高地上坑道口的安全,提供了猛烈的炮火。

美軍公開承認失敗

洪學智副司令員回顧上甘嶺戰役時,總結道:這次戰役是對我軍以坑道為骨干的防御體系的嚴重考驗。我軍坑道不僅是屯兵坑道,而且是戰斗坑道,是兩種坑道的結合。我軍不僅能依托它取得戰術性反擊勝利,而且能依托它防御敵人大規模攻擊。每一個陣地都與敵人反復爭奪,每一個陣地都成為消耗敵人的“肉磨子”。

11月8日,美軍無奈地宣布:“到此為止,聯軍在三角山是打敗了。”美軍戰史說:“‘三角山’之戰,中國軍隊以他們不屈不撓的斗爭……迫使聯合國軍停止進攻。”

到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時,志願軍戰壕和交通壕共長6240公裡。

上甘嶺戰役打出了“上甘嶺精神”,展示了人民軍隊為保家衛國赴湯蹈火、勇於犧牲的高貴品質,成為我軍一往無前、勇敢戰斗的強大精神力量。

(責編:王靜、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