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從孤立走向聯合

梁亞濱

2020年09月28日08:13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從孤立走向聯合

《聯合國家共同宣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份重要的綱領性文件,發表於1942年1月1日,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正式成立,也成為日后創立聯合國的奠基性法律文件。

孤立主義籠罩之下的世界

學界公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間為1939年9月1日,即德國閃擊波蘭的日期。但是,當時的反法西斯力量並不團結。盡管英法對波蘭的國家安全負有同盟條約責任,但卻一直按兵不動,坐視波蘭淪陷。面對德國法西斯的鐵蹄,西線歐洲戰場卻表現出了驚人的平靜。對此,英國稱之為“假戰爭”,法國稱之為“奇怪的戰爭”,而德國則稱之為“靜坐戰”。英國將軍富勒說,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卻躲在鋼筋工事背后,靜靜地看著盟國被消滅掉。同樣,在亞洲戰場,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殘酷侵略,英勇的中國軍民已經單獨浴血奮戰長達8年之久。隨著戰爭不斷擴大,即便法國淪陷、英國危在旦夕,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美國卻依然籠罩在“孤立主義”的思潮中,在對外政策上選擇“中立”。

孤立主義是美國政治與社會思想史上最為重要的思潮之一,對美國政治與外交產生了強烈而深遠的影響。美國開國之父喬治·華盛頓在離開白宮時曾經告誡美國人民:“我們對待國外重大行為的准則是,在擴展我們的商業關系的時候盡量避免同他們發生政治上的牽連”,反對把美國的“命運同歐洲的任何一個部分交織在一起,避免使我們的和平與繁榮卷入歐洲的野心、沖突、利益、情緒或反復無常的羅網中去”。這篇《告別詞》通常被認為奠定了美國孤立主義的基石。所以,即便美國早在1900年就已經獲得了全世界一半的工業制造能力,但一直不願意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威爾遜帶著“十四點原則”來到歐洲,試圖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塑造美國的影響力,但其親手參與談判和制定的《凡爾賽和約》卻慘遭本國國會否決。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孤立主義一直是阻止美國參與戰爭的強大力量。孤立主義者相信美國優越的地理位置能夠保障其國家安全,援助英國和蘇聯隻會將美國拖入戰爭的泥潭。事實上,這也是導致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長期處於分散狀態的關鍵因素。

逐漸走向聯合的世界與中國的貢獻

因為國內存在強大的孤立主義反對力量,美國政府一直未能直接參與戰爭,但也在逐漸主動或被動地卷入這場戰爭。1939年11月美國修改中立法,以便擁有海軍優勢的英、法獲得美國軍事援助。隨后,1941年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授權總統“向與美國安全有重大意義的國家用出售、轉讓、交換或租借等方式提供武器和軍用物資”,事實上介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當年6月24日,羅斯福宣布,凡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包括蘇聯在內,都將得到美國的援助。反法西斯世界逐漸走向聯合。

當地時間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無論是意外,還是注定,日本偷襲珍珠港所引發的太平洋戰爭都將中日之間的軍事沖突和美日之間的軍事沖突融為一體。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使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一名老資格成員。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是真正的世界聯盟的一部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當天(中國時間1941年12月8日),中國就向美國駐華大使高思和蘇聯駐華大使潘友新提出六點聲明,表示中國決定盡全力與美、英、蘇等國共同作戰,希望中、美、英、澳、新、加、荷成立軍事同盟,共同對付日、德、意軸心國,並提議訂立一個不單獨對敵媾和的條約。次日,羅斯福致電中國:中國在英勇抵抗日本四年半(以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華為開始)之后,現在不再孤立了,所有遭到日本威脅的國家如今都站在中國一邊。

9日,中國正式對日、德、意三國宣戰,並致電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建議在重慶召集東亞聯合軍事會議,協調各國作戰。這次會議是促成同盟國真正走向聯合的關鍵一步。

阿卡迪亞會議與《聯合國家共同宣言》

日本偷襲珍珠港直接導致美國孤立主義思潮在外交政策領域的破產。此外,日本在未經宣戰的情況下對美國發動突然攻擊,極大地激起了美國社會和人民的報復情緒。但是,即便如此,美國依然認為對德國和意大利的宣戰仍可避免。美國的孤立主義者依然不想“擴大戰端”,也不想去歐洲作戰。然而,軸心國履行了他們對日本的條約義務,在12月11日對美國宣戰。美國也被迫對德意兩國宣戰。威爾遜所代表的國際主義理念獲得了第二次主導美國對外政策的機會。

12月14日,丘吉爾冒著冬季大西洋的狂風巨浪和遭遇德國潛艇的危險,經過漫長的8天航程,於12月22日抵達華盛頓。在重慶聯合軍事會議召開的同時,英美兩國領導人也進行了太平洋戰爭之后的第一次最高級別會議,代號“阿卡迪亞”,討論全球局勢。在全球的每一個角落,災難都在威脅著愛好和平的人們。在亞洲,日本軍國主義仍然在繼續擴大戰端,在全面侵華之后又不斷將侵略的步伐邁向更遠的地方,試圖吞並整個亞洲乃至大洋洲。在歐洲,希特勒的軍隊已經控制了蘇聯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的外圍,正准備向伏爾加河邊的斯大林格勒發起大規模進攻。在非洲,隆美爾指揮的德國軍隊正在穿越北非向蘇伊士運河進發,試圖切斷英國和法國的東西方航線。在大西洋,鄧尼茨率領的德國潛艇部隊瘋狂實施“狼群戰術”,襲擊英法等國的海上艦船,破壞其海上運輸線,使盟軍蒙受重大損失。英美領導人認為,他們最終會集聚起足夠的力量並打垮他們共同的敵人,但是已經投入的軍隊能否堅持到這種力量的形成,依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因此,羅斯福和丘吉爾重點討論了如何協調兩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戰略以及如何加強兩國之間的合作。

阿卡迪亞會議決定成立總部設在華盛頓的聯合參謀長委員會,以協商和確定盟國的戰略、指揮、軍事行動和后勤的諸多問題,為此決定在太平洋戰區建立ABDA(即美國、英國、荷蘭和澳大利亞)聯軍司令部。根據羅斯福的意見,由英國的韋維爾將軍出任聯軍總司令。在大戰期間,英美聯合參謀長會議一直每周舉行會議,有時不止一次,成為兩國之間的聯合戰爭決策機構。該會議還成立了其他一系列組織,包括軍火分配委員會。它根據英美聯合參謀長會議的指示,決定英美兩國生產的戰爭物資分配。委員會下設兩個分會,分別位於華盛頓和倫敦,因為美國生產的軍需品遠遠多於英國,因此華盛頓委員會的重要性和作用大於倫敦委員會。

除了機構和制度建設,阿卡迪亞會議還確立了“先歐后亞”的戰略原則。會議確認戰爭的主要敵人是納粹德國,同時認為反擊日本侵略的太平洋戰爭同樣是這場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英美兩國來說,日本侵略的地方主要是偏遠的殖民地,是戰略上相對不重要的地方。但是,如果蘇聯被打垮,那麼納粹德國就會將所有的軍事力量轉投向英國。如果英國戰敗,那麼納粹德國在歐洲的統治地位將進一步鞏固。這也意味著美國失去在歐洲的戰略支點,直接面對可能的納粹威脅。對於苦苦支撐德國進攻的蘇聯來說,當然非常歡迎“先歐后亞”的戰略方針。美國原本希望至少在1943年在法國開辟第二戰場。但是,對於丘吉爾來說,相對於減輕蘇聯身上的抵抗重擔,他更為關心如何保住英國在海外的殖民地。所以,他主張讓蘇聯繼續承擔抵抗納粹的主要責任,先隻用空軍對德國的工業進行轟炸,並努力將德國趕出北非。該意見在當時佔據了上風,也確實決定了之后對法西斯發動反攻的戰略安排,歐洲第二戰場直到1944年才正式開辟。這在一定程度上同樣反映出英國的“自私自利”,以及英美與蘇聯陣營之間潛在的隔閡,成為戰后決裂的草蛇灰線。

最后,丘吉爾與羅斯福會談的最重要內容是建立世界性的反法西斯大聯盟。經過大量的電報往返,26個國家決定聯合成立一個新的世界組織。羅斯福提出,以“聯合國”替代原來擬議中的“協約國”作為這一世界組織的正式名稱。丘吉爾對此表示贊同。1942年1月1日《聯合國家共同宣言》正式發表,主要內容是集中各國全部的經濟與軍事力量,共同對德、意、日軸心國作戰,直至最后勝利,絕不和敵國單獨媾和。當日美、英、蘇、中分別簽署了文件,次日再由澳大利亞等其他國家按照國家字母順序依次簽署。作為一個開放型文件,截至1945年5月1日,陸續在宣言上簽字的還有伊朗、自由法國、墨西哥等21國和戰時組織。

《聯合國家共同宣言》的簽署,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面貌大為改觀,徹底改變了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戰爭的主動權從軸心國陣營轉移到同盟國陣營,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強大的戰略准備和軍事力量基礎。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正式得到承認,這是中國日后以創始會員身份加入聯合國並獲得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的法律基礎。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