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紅軍八一劇團化妝鏡背后的故事

鐘同福

2020年09月30日10: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二樓展廳裡,展出有一面異形的鏡子。這是一面獨特的演出化妝鏡,形狀為不規整三角形,它的邊長不等,底邊還稍有弧度,鏡框用小山竹的竹杆子制成,背后還用竹片做了十字形固定。鏡面看上去雖說顯得有些模糊,但它背后卻有一段清晰而傳奇的動人故事。

八一劇團

鏡子與土地革命戰爭歲月時的紅校八一劇團有關。當時,中央蘇區有蘇維埃劇團和高爾基戲劇學校,中央蘇區的戲劇運動,就是這時候從部隊開始的。那時紅軍除打仗外,還要宣傳革命、組織群眾、建立工農政權,因此各部隊非常重視宣傳工作。

在1932年春夏之際,經工農紅軍學校政治部主任歐陽欽等人的鼓勵推動,由紅校俱樂部戲劇管理委員會牽頭,在瑞金成立了中央蘇區的第一個話劇團——紅校八一劇團。劇團主要編演話劇,其骨干成員有黃火青、霍步青、伍修權、李伯釗、危拱之、蔡紉湘、宋發明、鐘維劍、洪水、張欣等,還有崔音波、石淡峰、石聯星、彭舜華、劉月華等,他(她)們為無產階級的戲劇運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現代文藝史上有著一定的地位。

這年的夏天,石聯星同八一劇團的演員們一起到紅一軍團部隊駐地進行宣傳演出。

這個以“八一”冠名的單位的成立時間,比“八一”紅軍成立紀念日還早一年。雖然在1932年6月,中共中央就提出了“紅色八一反帝戰爭日”的概念,但這時並沒有把8月1日這天與紅軍成立聯系起來。1933年6月,在《中央關於“八一反帝戰爭日”的決議》中才明確提到:今年‘八一反戰日’適為紅軍成立紀念。次日,中共中央局根據中革軍委的有關決議,發布《中央局關於“八一”國際反戰爭斗爭日及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的決定》,並提出開展紀念活動的幾項要求。1933年6月30日,由中革軍委代主席項英簽發《中革軍委關於決定“八一”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的命令。命令指出:“1927年8月1日發生了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領導的南昌暴動。這一暴動是反帝的土地革命的開始,是英勇的工農紅軍的來源。中國工農紅軍在歷年的艱苦戰爭中,打破了帝國主義國民黨的歷次進攻,根本動搖了帝國主義國民黨在中國的統治,已成了革命高漲的基本杠杆之一,成了中國勞苦群眾革命斗爭的組織者,是徹底進行民族革命戰爭的主力,本委會為紀念南昌暴動與紅軍成立,特決定自1933年起每年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

八一劇團一誕生就受到整個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歡迎,邀請公演的、要劇本及材料的信函,紛紛從前方和后方寄來。臨時中央政府召開各種會議或有重要活動,也經常邀請劇團前往演出。演出的劇目有《我——紅軍》《為誰犧牲》《鬆鼠》《活菩薩》《朱德在美國》《沈陽號炮》《武裝起來》《階級》《誰的罪惡》《最后勝利歸我們》等。劇團還常常應邀到村鎮、戰斗前沿,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如活報劇等)進行宣傳。有時到蘇區邊界集市上演出,一些敵軍士兵也悄悄跑來觀看,受到很大教育之后,自動投降或開了小差,與紅軍打仗時就把槍口抬高。

八一劇團的成立,標志著中央蘇區從自發的群眾性的、臨時性的戲劇表演發展到了有組織、有領導的戲劇運動。它雖只是紅軍學校的一個劇團,但在它的帶動和影響下,各地方、各部隊相繼成立了許許多多業余劇團,使戲劇活動在中央蘇區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

演出遇險

當時,隻要是一支獨立行動的革命隊伍打了勝仗,進一城、佔一鎮,總要召開群眾大會、祝捷大會,演幾台話劇。另外,部隊在利用戰爭空隙來休息和整頓時,除了洗衣服、打草鞋、擦試武器,進行部隊政治工作和文化娛樂工作以外,還以駐地為單位舉行晚會,演幾台話劇,這樣話劇就成了部隊政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構成部分了。

有一次的演出地是一塊高低不平的露天空地,擠滿了紅軍戰士和當地的群眾。這天,當節目演到一半時,突然敵機來了,首長指揮大家趕緊隱蔽,當地群眾卻在慌亂中到處亂跑,突然“咣”的一聲,不知是誰把演出化妝用的一面鏡子給撞碎了。敵機還在頭上盤旋,石聯星卻毫不懼怕地回到演出現場。看見滿地的玻璃碎片,她心裡很懊悔和自責,因為這是她負責攜帶的道具。這雖然只是一面普通的化妝鏡,可對演員們來說就是戰斗的武器,怎麼能說沒就沒了呢!石聯星從碎片中撿起一塊稍大的鏡片,感到無比的傷心和悲憤,眼淚唰地一下掉了下來。

就在這時,身后傳來一聲大叫:“快躲,不要命啦!”石聯星被人迅速地拉到一處安全地帶。等回過神來,才發現站在自己身邊的原來是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戰術教員鐘緯劍。此時,鐘緯劍看見她手上死死地捏著一塊鏡子殘片,一陣責備之后似乎多了幾分憐憫。

讓石聯星沒有想到的是,在第二天收拾行裝准備出發去下一個點演出時,鐘緯劍把她叫住,並遞給她一面經過加工修飾的三角鏡。石聯星激動不已,接過鏡子反復觀看,這不是昨天自已從碎片中撿起的三角鏡片嗎?石聯星臉上不由露出燦爛的微笑。

原來,鐘緯劍深知石聯星為打碎的那面鏡子發愁,於是他背著石聯星拿著那塊三角鏡片,找到一個老鄉家裡,在老鄉的幫助下砍來一根竹子想把它框起來,但鏡片不規整,一邊還有彎度,要把整塊鏡子固定住不脫落,必須要用竹筒同時把它連起來固定。因此,鐘緯劍就與老鄉一起拿來鋸子和鐵戳子,根據碎鏡片的長短把竹筒鋸成一長一短兩節,老鄉用刀把長竹筒的中間處削去一半,用火將兩節竹筒稍稍烤軟后,迅速把它按鏡片形狀折彎定型,最后在底部竹筒兩頭戳出一個小洞把它安裝固定,就成了一面完整牢固的三角鏡。第二天鐘緯劍就將這面鏡子送給了石聯星。

英雄身世

1907年5月,鐘緯劍生於醴陵縣桃花鄉(今醴陵市官庄鎮沙田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又名鐘維劍、鐘繼連、鐘文。1922年,鐘緯劍進入長沙長郡中學讀書,曾與曾三等進步學生組織“新雷聲社”。1925年,參與領導愛國學生運動,同年秋入黃埔軍校步兵科學習,其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秋畢業,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6軍17師,先后任連政治指導員、連長、副團長等職,參加北伐戰爭中三克南昌、強攻南京的戰斗。

大革命失敗后,鐘緯劍前往武漢,從事兵運工作。后來,他從國民黨軍內秘密搞了一些槍支,弄到一條帆船,連夜駛離武漢,沿江而上,在湖南華容與賀龍取得聯系,隨賀龍前往湘西桑植。1928年3月參加桑植起義,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4軍軍部參謀。1928年8月被黨組織派往日本,入東京士官學校學習,后轉早稻田大學攻讀社會科學,積極參加中共旅日特別支部的活動。

在日期間,鐘緯劍遭到日警逮捕,被酷刑折磨得死去活來,但依然將生死置之度外,堅不吐實。1930年4月,帶著滿身傷痕和滿腔革命熱情,鐘緯劍回到上海開展黨的地下工作。

1932年3月,正值中央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時期,鐘緯劍主動請纓,奔赴中央蘇區。到中央革命根據地紅都瑞金后,他歷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戰術教員、上級干部隊隊長等職務。他軍事素質好,計劃周密,講課細致,受到學員的好評,為紅軍培養了大批軍政干部。同年11月任瑞金閱兵副總指揮。

1933年春,鐘緯劍任紅軍學校第五期軍事團團長,8月任第六期軍事團團長。同年10月參與組織成立瑞金紅軍大學,任訓練部部長。

因戰爭形勢的變化,1934年10月紅軍大學同紅軍步兵學校等組成軍委干部團,陳賡任團長,宋任窮任政治委員,鐘緯劍任參謀長,旋即改任中革軍委第一縱隊參謀長,協助司令員葉劍英率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機關和直屬隊出發長征,連續沖過國民黨軍設置的四道封鎖線。同年12月中革軍委第一、第二縱隊在貴州黎平合編為中革軍委縱隊,鐘緯劍仍任參謀長,協助劉伯承、陳雲、葉劍英指揮縱隊挺進黔北,進駐遵義。

因鏡結緣

再說石聯星,她1914年6月1日生於湖北黃梅縣城關鎮,原名石蓮馨。1926年,進入漢口女子二中,積極參加革命文藝宣傳活動。1927年隨父到南京,入南京女子中學學習﹔次年回到武漢,先后在湖北省立一中和省立高中學習。

1932年,她還是個高中生,因為向往革命,在上海參加了赤色互濟會﹔同年夏,她歷盡千辛萬苦來到中央蘇區瑞金,先后在列寧師范學校、紅軍學校看護連、高爾基戲劇學校、中央蘇區星火劇團任文化教員、演員。

那時,中央蘇區的戲劇運動剛開始起步,石聯星是中國工農紅軍時期的革命文藝戰士,中國共產黨中央蘇區瑞金時期紅色戲劇的開拓者之一。她因主演話劇《武裝起來》《海上十月》《沈陽號炮》及參演《我——紅軍》《女英雄》等話劇,與李伯釗(后為楊尚昆夫人)、劉月華一道被廣大紅軍和蘇區群眾譽為蘇區“三大赤色紅星”。

沒想到這面三角鏡竟成了鐘緯劍與石聯星的“紅娘”,見証了他倆從相識、相知、相愛到結成一對革命的伴侶。石聯星也把這面三角鏡視為生命的一部分,隻要外出演出,她都要帶上它與自已相伴。

勝利之后

1935年1月下旬,鐘緯劍參與指揮縱隊一渡赤水河轉至札西。2月部隊縮編,鐘緯劍任紅3軍團第5師參謀長、紅3軍團第10團參謀長。同年2月28日,在遵義戰役中的老鴉山戰斗中,紅10團擔負守衛主峰陣地任務。敵人的炮彈縱橫交錯,老鴉山硝煙彌漫,亂石橫飛,敵人像蟻群般通上山來。紅10團全體指戰員以視死如歸的氣魄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戰斗持續了五六個小時,仍呈膠著狀態。激戰中,紅軍彈藥接濟不上。生死關頭,鐘緯劍身先士卒,跨出戰壕,扑向敵群。在他的率領下,戰士們氣勢磅礡地沖出戰壕,與敵人拼刺刀,正面搏殺。敵人節節敗退,正在紅軍乘勝追擊之時,猛烈的炮火再一次轟炸了老鴉山。鐘緯劍腹部中彈,28歲的年輕生命,永遠停留在了老鴉山上,未能目睹整個戰役的最后勝利。

鐘緯劍隨中央紅軍長征后,石聯星留在了中央蘇區的火星劇團,帶著那面三角鏡,帶著那份對親人無盡的思念,與劇團的同志們一起,抱著必勝的革命信念,在艱苦的斗爭環境中,用純朴真實的情感戰斗在最簡易的蘇區舞台上。

后來,戰場形勢愈來愈惡劣,劇團不得不解散,人員被分散到各部隊隨軍游擊,這面鏡子因體量過大不便攜帶,也就留在了蘇區人民家中。在解放后的一次征集文物活動中,這面鏡子才被征集入館。

新中國成立后,石聯星積極獻身於人民電影事業。1949年,她在東北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影片《趙一曼》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戰士趙一曼的英雄形象,轟動了新中國,給予億萬人民群眾以巨大的鼓舞。此后,她還主演了《湖上的斗爭》等影片,參加了中蘇合拍的《風從東方來》的導演工作,先后在北京電影制片廠任演員,北京電影學院教表演課、導演課。在1950年第五屆國際電影比賽大會上,《趙一曼》受到熱烈歡迎,石聯星也因此榮獲了“優秀表演獎”,為新中國的電影事業爭得了榮譽,成為人民公認的中國著名戲劇、電影表演藝術家。她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特邀代表,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文聯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分會會員。石聯星於1984年8月1日去世,享年70歲。

(作者單位系江西省瑞金市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

原載:《福建黨史月刊》2020年第8期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