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太行精神: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精神財富

張民省

2020年09月30日10:4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文匯》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和太行兒女保家衛國、浴血奮戰鑄就的太行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品格的延續。太行人民依靠這種精神,不僅為奪取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和突出貢獻,而且又全力地支援了全國的解放戰爭。早在2009年5月,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就對我國各級領導干部提出“結合新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大力弘揚太行精神”,並做到四個“始終保持”的要求。今天,我們仍應挖掘鑄造太行精神過程中具體、生動的事例,証明“中華民族是歷經磨難、不屈不撓的偉大民族,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人民,中國共產黨是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偉大政黨”。

用太行精神中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黨員干部敢於斗爭、敢於勝利

從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28年間,中國共產黨造就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分別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為解決不同歷史任務而形成的革命精神。其中,太行精神是由中國共產黨倡導的、在太行軍民身上展現的、力圖救中華民族於危難的愛國主義精神,而太行精神的創造主體也遠遠超越了太行山這個特定的區域而體現出廣泛的人民性,是來自五湖四海的中華兒女與太行人民一道共同培育了這朵絢麗的革命精神之花。

首先,中國共產黨人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最堅定的傳承者,在他們身上,愛國主義精神得到了大力弘揚。1937年7月7日,全國抗戰開始。根據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八路軍三大主力師強渡黃河,挺進山西前線。之后,朱德、彭德懷等一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長期轉戰在太行山區,指揮了對日作戰並建立起多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數以萬計的八路軍將士在這裡前仆后繼、浴血奮戰。他們用血肉之軀鑄成抗日救亡的鋼鐵長城,抗擊著日軍的瘋狂侵略,有效地牽制和減緩了日軍對中國全境的侵略速度,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譜寫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光輝篇章。在抗戰初期,戰斗裝備極為落后的八路軍是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一次次對日軍發起進攻,數月之中首戰平型關、夜襲陽明堡,組織了雁門關、七亙村、黃崖底、廣陽伏擊戰,在邯長公路和汾離公路分別三戰三捷,為開辟太行根據地奠定根基。正如歌曲《在太行山上》所唱:“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看吧!千山萬壑,銅壁鐵牆,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歌頌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勇敢頑強、樂觀開朗的戰斗生活。這首充滿抗日革命激情的旋律每次響起,人們就仿佛進入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滿懷。

其次,太行抗日根據地聚集著中華民族不畏犧牲的愛國英雄群體。當年,日本侵略者依仗其強大的國力和先進的軍事武器,企圖一舉“征服”中華大地及其人民。在中華民族面臨最深重的民族危機之時,華北各地的抗日民眾沒有被日軍的瘋狂進攻和累累暴行所嚇倒,而是依托太行山上演了一幕幕蕩氣回腸、不屈抗爭的英雄史詩。如八路軍一二九師英雄團長葉成煥在保衛根據地的戰斗中英勇殉國,營長趙崇德在夜襲陽明堡戰斗中血洒疆場,更有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在指揮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黨政軍群機關突圍的戰斗中,為掩護戰友,不幸中彈,為國捐軀。有的部隊整營、整連、整排指戰員在與日軍的搏斗中悲壯陣亡。

再次,根據地的人民群眾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始終堅持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糧出糧,保証了抗日兵員補充和物資供應。同時,有成千上萬的根據地群眾自覺地承擔了為抗日部隊送情報、救傷員、做被服、做戰勤的任務,保証了抗戰所需的糧食、武器、彈藥供應。根據地群眾中也涌現出了大批勞動英雄、戰斗英雄、支前模范、擁軍模范等。如武鄉縣祿村的李改花,先后送3個兒子參加了八路軍,並一個個叮囑他們要“精忠報國”,被譽為具有“岳母遺風”﹔窯灣村的婦救會員胡春花,組織廣大婦女成立部隊接待站,為八路軍燒水做飯,熱情服務,還多次帶領全村婦女組成擔架隊,冒著生命危險從前線運送傷員﹔監漳鎮的暴蓮子,組織和帶領婦女做軍鞋、縫補軍衣、站崗放哨、護理傷員,其愛兵如子的舉動被譽為“八路媽媽”。另外,還有一批“太行奶娘”也廣為人知,她們冒著全家人被日軍砍頭的危險,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一批在疆場殺敵的八路軍將士的后代。如劉伯承之子劉太行的奶娘韓春花,羅瑞卿之女羅峪田的奶娘王巧魚,李雪峰之女李曉林的奶娘玉江娘,鄧小平之子鄧朴方的奶娘郭金梅……

再看下列一組具體的數字,也可以折射出太行根據地軍民曾經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的重大犧牲和偉大貢獻。僅以一二九師為例,抗戰期間就有13503人犧牲,32345人受傷﹔太行區民兵、自衛隊有3840人光榮犧牲,4836人負傷。太行區有170043人被日偽軍打死打傷,其中有1434名區級以上干部為國捐軀……太行區人民把大批優秀子弟送進了八路軍……先后有117萬余人參軍入伍。當時隻有13.5萬人的武鄉縣就有9000余人參加了各種抗日團體,先后有1.4萬多名青壯年參加了八路軍、決死隊。上述數字,只是一個師、一個縣的數據,而整個太行根據地的軍民付出的代價更是難以計數。

用太行精神蘊含的理想信念,引領黨員干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堅定的理想信念,源於對真理的堅定追求。革命的理想信念,是一種情懷、一種境界。太行精神的產生、發展和豐富的歷史証明,中國共產黨從小變大、由弱變強的歷史進程,就是不斷地從迷茫困惑走向堅定成熟,從追尋真理、堅持真理到不斷發展真理的過程。太行山八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將士身上,有無數壯懷激烈、生離死別、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洋溢出革命信念的魅力。“北華收復賴群雄,猛士如雲唱大風,自信揮戈能退日,河山依舊戰旗紅”,這首朱德總司令作於1939年冬的詩篇,今天讀來仍句句充滿了豪壯磅礡的氣勢,字字皆有千鈞之力,令人平添勇於革命的豪情。

在抗戰相持階段,太行根據地遭遇了日本侵略者凶惡的進攻,同時又面臨著十分嚴峻的自然災害,根據地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眾志成城,頑強抗爭。一方面,與日本侵略者進行堅決、頑強的軍事斗爭﹔另一方面,大力組織生產,發展經濟,努力改善根據地人民的生活條件。后來,曾在太行山堅持多年抗戰的一二九師政委鄧小平在總結中國革命經驗時說:“為什麼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抗日的老戰士李立功說:“那個時候,太行根據地的人民,隻要一聽說朱德、彭德懷來了,一聽說八路軍來了,心裡就踏實了,信心就增加了……這就是精神的力量,是我們奪取革命勝利的法寶。”可以說,根據地人民群眾正是從八路軍將士身上,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利益為重的高尚品格,從而緊緊地團結、凝聚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最終形成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鑄就了共同抵御侵略者的銅牆鐵壁。

而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身上發生的故事,至今仍然閃耀著理想的光芒。如左權將軍,是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八路軍最高將領,在他生前留下了給母親和妻兒等人的十多封家書。其中1937年9月18日,他在哥哥去世后給遠在湖南醴陵的叔父的信中寫道:“我雖一時不能回家,我犧牲了一切幸福為我的事業奮斗,請你相信我這一道路是光明的、偉大的,願以我成功的事業報你與我母親對我的恩愛,報我林哥對我的培養!”1942年12月16日,在太行山根據地最艱苦的一年,為了活躍全體抗日軍民的斗志,鄧小平報請中央批准,為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組織了一個50歲的祝壽活動。會上,劉伯承由衷地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我願在黨的領導下為中國人民盡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題‘中國布爾什維克劉伯承之墓’12個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榮!”還有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諾爾曼·白求恩,本是一名來自加拿大的共產黨員、著名的胸外科醫生。他於1938年3月31日率醫療隊來華援助抗日戰爭,擔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衛生顧問,直接奔赴抗日前線進行外科手術,救治了大批傷病員,於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不幸殉職。為此,毛澤東專門撰文《紀念白求恩》予以悼念,贊揚白求恩身上的國際主義精神、共產主義精神。

這些事例,無不反映著共產黨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堅定的革命信念。當年的共產黨人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走到哪裡就把鐵的紀律帶到哪裡、把好事做到哪裡,從而得到太行人民的支持,進而使八路軍的力量得到迅猛發展,如一一五師留守五台山的部隊,在根據地初創時隻有3000人,經過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就發展到3萬余人。一二○師東渡黃河時兵力為3個團8200人,1938年初擴建整編后,全師主力增至6個團2.5萬人。一二九師的總兵力也達到3萬人。到1938年初,3個師的主力由入山西時的3萬余人增加到近10萬人,同年秋進一步擴展到25萬人,成為在山西和華北堅持持久抗戰的主力軍。在他們身上,崇高的革命理想、堅定的革命信心迸發出追求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燦爛光芒。

用太行精神蘊含的艱苦奮斗精神,告誡黨員干部勵精圖治、防腐拒變

密切聯系群眾,是中國共產黨“三大作風”之一。中國共產黨人憑著與人民群眾共患難的情懷,同人民群眾結成了密不可分的魚水關系。而太行精神就是共產黨人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的親民精神,展現出為人民利益不顧一切困難、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典范。當年,在廣袤的抗日根據地上,八路軍和地方黨組織通過艱苦奮斗,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實得淋漓盡致,將全國各界抗日民眾的力量緊緊團結在自己周圍。太行抗戰的歷史說明,我們黨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與群眾同甘苦、共患難分不開的。黨的發展壯大的歷史就是一部堅持艱苦奮斗的歷史。八路軍始終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則是根據地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原因。

在8年全國性抗戰中,八路軍不僅以英勇善戰著名,更以約己愛民被稱道。八路軍走到哪裡,都會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執行得一絲不苟。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在麻田期間,鼓勵軍民開荒種地,度過荒年,還親自下地種菜。至今,左權縣民歌《朱總司令在太行》仍然頌唱著朱德在太行期間生產生活的生動情景:“朱總司令在太行,勤勞儉朴好榜樣。白天同咱去勞動,晚上炕頭拉家常。”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也一直是艱苦奮斗的模范。1942年秋天,由於敵人的經濟封鎖,部隊生活異常艱苦。總部首長和戰士們一樣,每天吃著黑豆,喝著高粱糊糊,穿著打滿補丁的土布灰軍衣。

20世紀40年代初,由於日軍對根據地的封鎖和自然災害的襲擊,整個太行根據地經濟形勢十分困難。黨中央作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是我們的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總方針”的指示。太行根據地政府實行“減租減息”政策,開展“生產自救、抗災度荒”的大生產運動。於是,在偌大的太行山上出現了熱火朝天開墾荒地的場面,從八路軍總司令到普通士兵,從地方干部到全體百姓,大家一道勒緊腰帶、厲行節約,共渡難關。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給全體官兵提出“白天多干事,晚上少點燈”的要求,而且自己堅持“一張紙用四次”。政委鄧小平辦公室裡就支著一台紡線車,有空時就帶頭紡線,穿的是自己動手縫制的顏色深一片淺一片的灰土布棉衣。“黎城四橋”(伯承橋、小平橋、秀峰橋、省賢橋)是八路軍一二九師和邊區政府為了抵御旱災,組織黎城柏峪、上遙等十多個村的民工修建的11千米漳北引水渠上的橋梁,是當年黨政軍民共同克服困難的象征……1943年,鄧小平對太行區的經濟建設經驗作了如下總結:“我們在敵后還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進行了經濟戰線的斗爭,而且獲得了不小的勝利。也正是有了這一經濟戰線的勝利,我們才有可能堅持敵后抗戰六年之久,並且還能繼續堅持下去。”

在太行根據地的八年抗戰中,根據地政府為減輕群眾負擔,大力發展集市貿易,鼓勵發展小商品經濟,實行統一累進稅,整理村財政,反貪污浪費等,把人民利益時刻放在第一位。這裡沒有出現上尊下卑的封建社會氣息,隻有百折不撓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如一名美國戰地記者當年深入太行根據地採訪,他的所見所聞是,“官員們像農民一樣穿著棉布衣褲,像農民一樣說話,像農民一樣生活。他們基本上就是農民。從他們身上看不出他們與普通人有什麼兩樣。他們也不稱作‘長官’‘老爺’,甚至也不稱作‘先生’”。其實,這樣的事例也告訴我們,在抗戰期間,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廣泛發動群眾抗日,時刻為人民著想,與人民榮辱與共,所以才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與衷心愛戴。

用太行精神蘊含的開拓創新精神,鼓舞黨員干部牢記使命、銳意進取

自強不息、開拓創新者,才能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國共產黨正是這樣一個先進群體,它從誕生的那天開始就自覺肩負起了國家振興的使命。在太行根據地的八年抗戰歲月,八路軍和根據地人民群眾在開辟、鞏固根據地的進程中,努力探索、不斷創新,走出了一條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廣泛開展軍事斗爭、經濟生產、民主建政、文化教育的路子。為了民族獨立自強,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發揮創造力,積極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成立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等組織,實行了解放婦女、精兵簡政、減租減息、發展生產等符合實際的政策和改革措施。1944年,在太行區殺敵英雄和勞動模范表彰大會上,鄧小平就概括了太行根據地軍民身上包含有“創新意識”在內的5個特征。可以說,太行精神就是在先進的科學理論指導下實踐創新的成果,它讓我國的民族精神之樹更為枝繁葉茂。

在軍事斗爭方面,太行特色的統一戰線的建立和運行就堪稱別具一格。中國共產黨人准確分析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把握當時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國民黨內部集團之間的沖突和群眾運動的方向,以高超的斗爭藝術與地方實力派閻錫山等進行了積極的周旋,最后成功接管和改組了閻錫山為會長的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會),后來又建立戰動總會和山西新軍,形成了山西在全國獨一無二的統一戰線模式。這種特殊的統一戰線形式及其有效活動,為八路軍主力挺進山西后以此為戰略支點創建華北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后游擊戰爭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太行根據地軍民還創造性地運用毛澤東思想,發明、改進、豐富了中國革命的戰略戰術,把以弱勝強的游擊戰術運用得出神入化,創造了千變萬化的地雷戰、全面開花的破擊戰、堅壁清野的圍困戰、神出鬼沒的地道戰等戰斗形式,這些因地制宜戰勝頑敵的偉大創舉,不僅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而且充實和發展了毛澤東游擊戰和持久戰理論。

在經濟建設方面,太行根據地一方面徹底廢除高利貸和苛捐雜稅,另一方面大力發展集市貿易,鼓勵發展小商品經濟。1940年11月,晉察冀邊區政府制定《統一累進稅暫行稅則》,廢除舊社會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將之前在邊區征收的田賦、公糧、營業稅、煙酒稅、牌照稅、印花稅六稅合一,統一為農業統一累進稅。具體的征收辦法採用民主評議,每年逐戶核定分數,確定負擔數額。這一政策確保了根據地的財政收入,促進了根據地經濟的發展,為新中國稅收制度的制定提供了經驗。1943年2月,山西平順農民李順達與6戶村民在太行區組建了全國最早的勞動生產小組,互助生產,支援抗戰,做到了一家一戶單干難以辦到的事情,使多少年來分散零亂的農民看到了組織起來的力量和好處,更為重要的是,互助生產打破了中國農民數千年來封閉、零散、個體的農業生產體制,孕育了社會主義生產體制的胚胎,開創了農村、農民、農業改革的先河。

在政權建設方面,1939年冬到1940年春,中國共產黨在太行根據地建立民主政權的工作中,開展了大規模的村選運動。共產黨人和農民一起創造了生動鮮活、直接有效的選舉辦法,如畫圈法、畫杠法、畫點法、投豆法、燒洞法等,以適應識字不多或不識字的農民。從1941年開始,又在廣大的敵后根據地建立起共產黨員佔1/3、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佔1/3、中間派佔1/3的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這不僅保証了根據地各種抗日力量的聯合,而且實現了根據地人民群眾的當家做主,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在局部地區執政的有效嘗試和探索。到1944年春,面對日軍最后的瘋狂“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不斷對邊區的封鎖和破壞,為應對連年的旱災和蝗災,北方局代理書記鄧小平與前方參謀長滕代遠、副參謀長楊立三經過認真研究,頒布《總部伙食單位生產節約方案》(簡稱“滕楊方案”)。這一方案是在艱苦的戰爭年代,對“公私兼顧”經濟政策的一次大膽嘗試,是把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具體運用於戰爭環境的一大創新。此舉不僅在當時正確處理生產和分配的關系、集體和個人的關系,推動根據地生產和經濟建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對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總之,抗日戰爭是一場全面的民族解放戰爭,在這一特殊歷史時期形成的太行精神,是太行革命根據地軍民忠誠於黨、忠誠於信仰、忠誠於民族的真實寫照。今天,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深入發掘、系統研究和弘揚以山西抗戰為主線的太行精神,對加強黨的建設,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決維護世界和平等,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原載:《黨史文匯》2020年第9期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