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銘記抗戰歷史 弘揚民族精神】

挺進晉西南:壯大抗日力量 建立敵后根據地

2020年10月09日10:29    來源:山西日報

原標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銘記抗戰歷史 弘揚民族精神】挺進晉西南:壯大抗日力量 建立敵后根據地

細雨綿綿秋意濃,濕潤的空氣裡散發著花草清香。坐落在通往中陽縣的340省道旁的孝義下堡村,背靠青山,面依小河,建筑現代,表面看不見歷史痕跡,但隱藏在村中的院落及戲台,卻留存著“八路軍挺進晉西南,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深刻印記。

1937年11月8日,日軍佔領太原。為防止日軍西渡黃河,保衛陝甘寧邊區,受黨中央指示,1938年初,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政治部及八路軍第115師一部,相繼進入呂梁山下的孝義西部地區,發動群眾,參加抗戰,建立敵后根據地。

下堡村中的一座二層老院當年是鄧小平等領導人的駐地。從外部觀察,與其他院落相差無幾。一進院內,幽深的院裡兩邊排列著10間側房,分別標有“勤務室”“電報室”等門牌,一下子把人們帶進了那段烽火歲月。

一樓的3間主房裡排列著創建晉西南根據地的歷史展板,斑駁的黑白照片記錄著與日寇斗爭的情形。“當時部隊租用我家房子,爺爺奶奶在二層最東的偏房居住。”院子的主人林二文熱情地迎上前,邊帶記者參觀邊講述這裡發生過的故事。

鄧小平同志在二層主房居住,房間擺設與普通家庭無異,只是炕頭的桌上放有筆墨紙硯。“很多工作指示都是在這裡下達的。”隨行的孝義市黨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張孝明說。

平型關大捷后,根據中央戰略部署,1938年1月初,八路軍第115師及主力部隊第343旅由師長林彪率領南進,經汾陽進駐孝義,師部設在下堡村,其首要目的就是創建晉西南抗日根據地。

“當時,日軍已經進犯到呂梁地區的高陽、兌鎮和下堡一帶,情況十分緊急,第115師一到下堡,立即展開對日作戰,第685團和第686團艱苦奮戰,下堡村一帶群眾才免遭涂炭。”張孝明講解道。

穿過下堡村學校的操場小門,進入一個看似廟宇的場所,中間大院方方正正,北邊有建筑精美的二層排房,對面則是大戲台。“本來就是菩薩廟,抗戰時期征用為孝義縣委辦公場所。”64歲的張英富插話道,他曾任下堡村村委會主任,如今是這個場所的管理員。

第115師入駐下堡村后,經常利用這座戲台給老百姓開會,宣傳抗日救國的理念。“第115師曾開過一次規模較大的誓師大會,晉西獨立支隊一團、二團的許多戰士就是通過誓師大會才參加的革命隊伍。”記者注意到,戲台頂端至今仍懸挂著當初“八路軍115師青年代表大會”的條幅。

“下堡村歷史悠久,經商的人較多。最早這裡匪患猖獗,建堡時精心設計,安全封閉,進村原設有四個門,現在隻剩北門了。”張英富介紹,早期的下堡村村民在村后兩山之間一個自然村居住,八路軍第115師師部就設在那裡。

通往師部需從村中穿過,街道兩旁的房屋鮮有村民居住,沿路部分閑置店鋪的牆上標識著抗戰時期的各類辦公場所。“村裡人都出去打工了,街上變得蕭條。不過這條街遲早會被保護開發,成為紅色旅游景點。”張英富認為。

進入自然村便是另外一番景象,兩山環抱下,中間一條長滿蘆葦和雜草的彎曲小河,河水緩緩流淌。張英富指著一家連體院落說:“這就是115師師部。”

仔細一看,其實是兩座院落,中間一堵牆相隔,有小門可通過,不過現在已用磚塊砌封。張英富解釋,兩座院落屬於個人民居,主人常年在外,其中一家院子請外地人看管暫住。

從戰略位置分析,師部選址較為隱蔽,北方局機關、中共孝義縣委及八路軍第115師師部相距不到2公裡,互成掎角之勢,一旦有敵情,可相互支援,是建立敵后根據地的絕佳布局。

駐孝義期間,第115師幫助當地政府建立農會,開展減租減息運動,發展生產,鼓勵群眾積極支前慰問一線部隊。並發動婦女建立婦救會,組織做軍鞋、子彈袋及手榴彈袋等后勤物資。同時組織青救會,動員青壯年參軍,支援前線,保障兵源,在呂梁山抗日戰爭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938年2月下旬,第115師開赴大寧、蒲縣等地迂回對日作戰,取得了午城、井溝大捷之后,由代師長陳光、政委羅榮桓率領轉回孝義,師部駐陽泉曲鎮碾頭村,師政治部駐克俄村。10月至11月間,晉西南區黨委、第115師師部、師政治部先后離開孝義。

【短評】

兵民是勝利之本。毛澤東曾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隻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隻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八路軍挺進晉西南,和地方黨組織一起,依靠和發動群眾建立了敵后抗日根據地。人民群眾是戰爭勝利最深厚的偉力。中國共產黨堅持動員人民,依靠人民,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人民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

(記者 燕中興)

(責編:呂騰龍、王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