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深切懷念敬愛的父親劉國興 

劉蘇閩 劉曉健

2020年10月10日08: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今年9月21日是父親劉國興誕辰100周年。1992年12月6日,父親因病去世,距今已經28年了。28年來,我們始終深切地懷念著父親。他那堅毅深邃的目光,慈祥平和的笑容,仍然歷歷在目。我們對他那忠貞不渝的信念、朴實剛正的性格、淡泊寧靜的心態,以及諄諄教誨和言傳身教都時刻銘記在心。

父親出生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原崇安縣)星村鎮曹墩村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家庭。爺爺劉德章是革命烈士,1926年參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加了著名的上梅暴動,任鄉農民協會主席,1930年在與敵人“清剿”的戰斗中英勇犧牲。奶奶李紹珠1929年參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閩北蘇維埃區婦女部長,1934年犧牲。她生前經常教育父親說:“共產黨打土豪,分田地,一切都是為了窮人。”

紅色家庭基因的傳承、黨的培養教育和革命斗爭的歷煉,使父親深切地體會到,隻有堅定不移地跟著共產黨走,才有光明的未來。父親60年的革命生涯,都在為中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事業浴血奮戰,為祖國繁榮昌盛和人民軍隊建設發展,為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光榮的一生。

父親1931年擔任兒童團團長,1932年加入共青團,1934年參加紅軍,1937年轉為中共黨員,曾任團支部書記、團縣委委員、區委書記、縣兒童局書記。1932年9月,方志敏率領紅十軍第二次入閩作戰,打到崇安縣赤石、星村時,父親帶領少年兒童站崗放哨、帶路送飯、傳遞情報等,積極支援紅軍作戰。1933年6月,閩北蘇區舉行由崇安、建陽、鉛山、上饒等地30多個兒童團代表隊參加的體育比賽,崇安縣代表隊榮獲團體第一名,父親被譽為少兒“領軍人物”。

1934年,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閩北蘇區遭受嚴重損失。在革命處於低潮、白色恐怖最猖獗的時刻,年僅14歲的父親毅然參加了紅軍。面對生與死的考驗和艱難困苦的斗爭,有的人消極悲觀、動搖逃跑,甚至一些身居高位的領導人叛變投敵。由於“肅反”擴大化,奶奶不幸蒙冤遇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組織審定,予以平反昭雪),父親也受到撤職等錯誤處理(1947年,經華東野戰軍前委批准,撤銷了處分),被罰去做“苦工”。面對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父親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他堅持革命斗爭,經歷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的嚴峻考驗,榮獲“閩浙贛邊區堅持斗爭紀念章”。

1938年2月,閩北紅軍獨立師改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第5團。父親跟隨部隊到了皖南,參加了著名的繁昌五次保衛戰等多次戰斗。1941年1月,在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中,新四軍第3支隊第5團為掩護軍部和兄弟部隊突圍,堅守高嶺,血戰東流山,傷亡極大,全團1500多人隻剩下100多人。父親在突圍中負了傷,面對敵人的嚴密封鎖、日夜搜山,仍堅持在皖南山區打游擊。

戰爭年代,父親冒著槍林彈雨,南征北戰,出生入死,曾多次負傷(在去世火化時,骨灰中找到殘留的彈片)。他用鮮血為新中國奠基,榮獲了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和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獎章。他不愧是武夷山人民的光榮和驕傲!

父親始終認為共產黨人不是為做官而來革命的。他對名利地位看得很淡,從不計較個人得失。1943年12月,父親擔任新四軍皖南支隊獨立團政治委員,帶領部隊英勇殺敵,曾被評為模范干部。1945年9月抗戰勝利后,率領新四軍第七師干部團進軍東北,途中情況發生變化,他被調整到山東軍區魯南第八師安排工作。因沒有相應的崗位,由團政治委員改任團政治處副主任,一下降了兩級,他欣然領命。幾十年來,職務上下變動都不影響父親的革命熱情。

新中國成立后,父親保持了戰爭年代的那種革命精神,以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為黨的事業繼續奮斗。他熱愛人民軍隊的政治工作,幾十年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勇於實踐,為人民軍隊思想政治建設作出積極的貢獻。

父親具有高尚的人格,對黨忠誠、襟懷坦蕩。一切從黨的事業、人民的利益出發,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實實干事,清清白白為官,把黨的原則作為立身做人的准則。原福州軍區軍事檢察院檢察員陳天才回憶說:“劉國興不愧是老紅軍,在反右斗爭中,我們檢察院沒有抓一個右派分子。現在想來,好像不算什麼,可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能保持頭腦冷靜不容易。除了要有政治遠見,還得有純正的黨性,不能有半點私心雜念,否則做不到”。“文化大革命”期間,父親雖然被免職,但仍堅持原則和氣節,對一些錯誤的行為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和斗爭。在負責清理冤假錯案中,父親嚴格按照黨的政策辦事,認真調查核實,頂住各種壓力,保護了一批干部。

父親始終保持老紅軍的政治本色,艱苦奮斗,清正廉潔。他十分重視紅色基因的傳承,經常給我們講述苦難的家史、黨領導人民革命斗爭史。1964年8月,他帶著我們回到武夷山,上了曹墩村前面的天隴山,講述閩北革命史和當年爺爺英勇戰斗、壯烈犧牲的情景,使我們深受教育。1964年,母親去農村搞“社教”時,父親一邊為她打草鞋,一邊給我們講述革命戰爭年代紅軍的艱苦生活。他對子女要求很嚴,決不允許搞特殊,教育我們要立足自身成長進步。

作為幸存的武夷山籍老紅軍,父親對革命老區有著深厚的感情,關心老區的發展和人民的疾苦。1982年,62歲的父親參加福建省革命老根據地建設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親切看望了會議代表,對革命老區的建設提出了建議。弟弟曉輝高中畢業后,父親主動送他回鄉當農民。父親臨終前反復囑咐母親:“不能忘記老區人民,要繼續關心老區建設。”“我死后埋在武夷山,要和當年犧牲的戰友在一起,看著家鄉的父老鄉親們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1982年,父親按正軍職待遇離休。1992年12月6日,父親在福州逝世。1993年3月26日,父親的骨灰安放儀式在武夷山列寧公園隆重舉行,時任武夷山市委書記張燮飛致詞,表達了老區人民對革命先輩的敬仰之情。

父親是我們心中的豐碑、做人的楷模。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是留給后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定將繼承他的遺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劉蘇閩系劉國興二子, 海軍東海艦隊某部原政委、海軍少將﹔劉曉健系劉國興三子,武警天津總隊原司令員、少將警官)

原載:《福建黨史月刊》2020年第9期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