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抗日以筆做刀槍——東北抗聯烈士姚新一

2020年10月10日09:18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抗日以筆做刀槍

毛澤東主席簽發的烈士証

抗聯烈士姚新一

東北抗日聯軍戰士袖標

姚新一妻子關玉華

佳木斯中學第一屆共青團小組合影(一排右一是姚新一)

81年前,也就是新中國成立10年前的1939年,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姚新一在抗日戰場上英勇犧牲,年僅32歲。

提起姚新一,許多人可能不熟悉,但他是魏拯民的摯友,“八女投江”烈士冷雲的革命引路人,周保中妻子王一知的老師。為共和國流血犧牲的先烈,人民不會忘記。2015年8月,姚新一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日前,專家為記者講述了東北抗聯英雄姚新一的故事。

少年心事當拏雲

姚新一,滿族,原名唐吉昆,曾用名唐九英,字瑤圃,1907年農歷七月初七生於吉林省永吉縣大蘭旗屯的一個貧農家庭。

姚新一在鬆花江畔長大,自小擅長游泳,鍛煉出了一身強壯的體魄。1915年,姚新一8歲,父母節衣縮食把他送入本屯私塾讀書,但得邊讀書邊幫家裡干活。1921年,14歲的他以優異成績考入省城最好的吉林一中(即現在吉林市的吉林一中)。姚新一進入中學前后,正是“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全國范圍內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大潮波及東北各地。吉林市當時作為吉林省省城影響和參與面都十分巨大,而一中更是成為接受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舞台。他從小就耳聞目睹了社會的不平等、人民的痛苦、軍閥的爭斗、列強的殘暴,所以他熱烈地接受新思想新文化,並積極投入到省城青年的革命洪流中去。與此同時,他也盡量不耽誤學業,因為深知父母供他讀書之不易,所以對學業更加刻苦勤奮。曾當過他老師的唐賡老先生回憶說,姚新一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平時很穩重,態度和藹,對人親切,同老師、同學的關系十分融洽。

1925年8月,姚新一從中學畢業,適逢省立第一師范(原吉林師范學院)招收初中教員專修班學員,他應試入選,專修文科。不料,父親突然病故,經濟難以為繼,幸有親屬幫助,他才免於輟學。1926年暑假,由母親做主,他與關玉華結婚。

1927年農歷五月初四,姚新一的長子降生。都說一個男孩成長為男人最重要的經歷是當父親,而這年7月他也從省立第一師范畢業,他不僅當了父親而且走出了校門,走進了轟轟烈烈的大時代。

他先后在伊通、德惠等地中學任教,當教員薪水不高,卻也能維持家人的生活。然而,他的志向並非如此,他關心的是祖國的命運,人民的疾苦。為求學深造,他征得母親和妻子的同意后,於1928年又考取了公立法政專門學校,1929年這所學校改為省立大學。在這裡,雖然學業有長進,但還解決不了他的那些困惑。他的目標開始投向遠方,終於他說服家人,中途退學,來到千裡之外的北平求學尋求真理。

戰斗豈止在沙場

姚新一的求學生涯是豐富的,他與抗聯第一路軍政委魏拯民是同窗。

1929年7月,姚新一來到北平,先住吉林同鄉會館(現西單劇場),后經老鄉推薦到北平弘達學院求學。在這裡,他結識了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共產黨員魏拯民。二人一見如故,共同的情懷和追求救國救民的理想,使他倆成為一生的知己。

在魏拯民的帶領、影響下,姚新一開啟了職業革命者的生涯。他們二人甚至為反帝救國的工作方便一起租了間民房,在這裡寫標語、印傳單,然后把這些宣傳品藏在屋內青磚地下。他們常常是兩三個同學上街,以問路、吵架為由把警察引開,再把傳單向人群撒去。有時在人多的鬧市,姚新一竟把標語貼在警察的后背上,這種惡作劇有對不公平社會的不滿,也有在青春裡燃燒的激情。

當時的北平,學生、工人運動風起雲涌,矢志報國的姚新一更難以繼續坐在書齋裡讀書。他和魏拯民一起走出校門,邁入社會,積極參加北平的三輪車工人罷工、郵務工人罷工,以及門頭溝工人、通州農民反對剝削、反對壓迫的斗爭。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中國革命處於低潮,白色恐怖籠罩著古都。北平地下黨受“左”傾盲動主義的干擾,大批黨員在行動中暴露,導致被捕、被殺。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姚新一絲毫不為之動搖。在斗爭的實踐中,他從一個愛國知識分子逐步成長為一個共產主義戰士。1929年下半年,22歲的姚新一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他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

經中共滿洲省委同意,為了更好地開展黨的地下斗爭,1930年夏秋之交,姚新一回到東北,到佳木斯樺川中學當英語教員。他的英文水平很不錯,這一特長后來為抗聯出刊物進行國際宣傳也發揮了很大作用。同年9月,他把家屬也接到佳木斯,在這所中學,他巧遇也在這裡教書的省立第一師范同學張耕野,並發展他成為黨員。姚新一積極利用教課的機會在學生中傳播進步思想,開展抗日救國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他帶領學生走上街頭講演,聲討日本侵略罪行,號召群眾抵制日貨。為了喚起群眾救國熱忱,支援東北義勇軍,他領著學生在街頭募捐,排練話劇“紅樓夢”在佳木斯大戲院公演。多才多藝的他在幕后代演員唱《葬花詞》,唱得情真意切,深受觀眾的喜歡。

在姚新一的宣傳和啟迪下,張耕野的妻子金鳳英、妹妹張宗蘭以及學生趙敬夫(白長嶺)、冷雲(鄭志民)、陳雷(姜士元)等愛國青年也相繼走上了革命道路。1933年,日本侵略者與反動當局鎮壓抗日群眾和進步人士,並開始注意樺川中學。不久,姚新一離開佳木斯,回到家鄉吉林。為了尋找黨組織,他先后到長春、延吉、安東(丹東)等地做過短期中學教員。

依蘭革命故事

現在的黑龍江省依蘭縣,是東北抗聯重要活動地點和根據地,抗聯三、四、五、六、八、九、十一軍都在這裡活動過。由於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抗聯曾在這裡召開多次重要會議,研究討論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重大問題。趙尚志、周保中、李兆麟等重要抗聯人物都在這裡活動過。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姚新一很早就在這裡播撒下了革命的種子。

1934年8月,姚新一被黨組織派到依蘭縣立中學任教。依蘭是座古城,教育發達,進步知識分子雲集,后來有人稱這裡是“東北小延安”。在這裡,姚新一是國語課教師,所以他巧妙地向學生介紹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祥林嫂》《吶喊》等作品。大敵當前,他更是宣講民族英雄,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正氣歌、秋瑾的“秋風秋雨愁煞人”、都和他們的事跡一樣激蕩著青年人的心。他講得壯懷激烈,慷慨激昂,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在燃燒,恨不得馬上沖上前線驅除日寇。

他還有針對性地向一些學生講解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和蘇聯的十月革命道路,並指導學生主辦《前線》刊物,刊登進步文章。在姚新一等共產黨員和進步教師的辛勤培育下,依蘭中學的不少青年學生如高禹民、楊孝(楊超時)、劉淑蘭(林一)、王一知(郭維軒,抗聯名將周保中的愛人)等人先后走向革命。

1934年秋,姚新一同舒滿貴、李大丕等人一起,在依蘭中學創建第一個黨支部,他任支部書記,同時還親自指導依蘭中學學生楊繼懋、龔寶林創建了第一個團支部。截至1935年末,全縣擁有抗日分會4個、抗日救國會23個。

1934年前后,為了支援抗日武裝斗爭,粉碎日寇的經濟封鎖,姚新一領導的依蘭縣黨支部組織抗日群眾為抗日軍籌集、運送槍支彈藥、糧食、藥品,傳遞情報、掩護抗日軍戰士轉移。有時還直接參加武裝斗爭,配合抗日武裝截軍車,破壞交通,襲擊警察,擾亂敵人。

1935年初,他在依蘭中學黨支部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共依蘭區委,任區委書記。同年8月,正式組建依蘭縣委,他任第一屆縣委書記。到1935年,依蘭縣除城鎮裡有黨支部和黨小組外,在農村的二道河子、宏克力、倭肯河等地也都有了黨的活動。同時,依蘭縣委還領導著樺川通河等地的黨組織,共有黨員100多名。中共依蘭縣委成立后,姚新一的家成了縣委的主要活動場所,這也是他和他的家人最后的一段團聚時光。

1936年秋,中共道北特委遭到破壞,白色恐怖籠罩依蘭縣城,很多黨員、革命者被殺害,依蘭縣委也被暴露。面對同志、戰友的斑斑血跡,姚新一潸然淚下,但卻鏗鏘地說:“寧做中國鬼,不做亡國奴﹔頭可斷,血可流,炎黃子孫不可侮。”為了避免更多損失,經上級同意,由高禹民、劉振中等人組成新縣委,高禹民為縣委書記。同年12月5日深夜,姚新一按北滿臨時省委通知,來不及與妻子兒女告別,便同李大丕向抗聯駐地轉移。為了躲開敵人的搜捕,后經高禹民派人將他的家屬送回吉林隱居。作為依蘭縣委的締造者,姚新一懷著眷戀之情,離開了朝夕相處的同志和學生,離開了他為之奮斗、心心相印的依蘭人民,踏上新的征程,來到抗日最前線。

血沃中華肥勁草

在豐滿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有一本1955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署名頒發的唐吉昆(即姚新一)烈士証書。姚新一的家人一直不知道烈士的情況,1948年末,遼沈戰役后東北全境解放,他們熱切地期盼英雄回家,1949年4月,由周保中簽字王一知的復信告知了烈士犧牲的消息。姚新一不僅是周保中軍長妻子王一知的恩師,也是周最為器重的戰友之一。他曾評價姚新一“思想穎達酷肆革命文學,對馬克思列寧學說理論有深心研究,工作活動甚敏活,對革命事業及工作擔負常能刻苦艱忍”。

1937年初,隨北滿臨時省委巡視員經過艱苦跋涉,輾轉一天一夜,姚新一來到湯旺河溝裡的密林深處,找到北滿臨時省委交通站。就在這,他將自己的名字由唐瑤圃改為姚新一。姚諧音瑤,新一蘊含對新中國的向往,這個名字也伴隨了他生命最后的輝煌時刻。同年3月14日,姚新一出席了吉東黨的擴大會議。會上決定成立吉東省委,並設立秘書處,由姚新一任秘書處長。

1937年4月,姚新一帶領省委秘書處4位同志,在三道通密林深處,選擇環山面水之地建房,作為辦公點。當地人叫“木刻楞”的小房子雖粗糙簡陋,但是在姚新一的眼裡,卻比高樓大廈還要美麗。這不僅僅是因為出於自己之手,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這裡重新工作了!他對革命工作總是一往情深。姚新一在秘書處,除了負責起草省委文件,還要傳達上級重要指示,接待各地負責同志、交通員和聯絡員,了解地方情況,分析敵情,當領導的參謀和助手。同時,他還擔任省委機關報《救國時報》和省委機關刊物《前哨》的編委。在艱苦的戰爭環境裡,他經常撰文、寫詩、編歌曲,借以傳達黨的指示,抒發自己的激情,指導對敵斗爭,鼓舞戰士們的士氣。

1937年9月29日,吉東省委在四道河子召開省委會議,30歲的姚新一被任命為省委秘書長,他的擔子更重了。為了提高抗聯戰土的思想文化素質,他親自組織上黨課,編寫宣傳材料,組織開展文藝活動。當年的同志回憶說:“白天工作忙,秘書處的姚新一同志組織我們晚上上黨課。在密營的火堆旁,教我們學習革命理論。”姚新一常和秘書處同志一起開荒種地、採摘野果、站崗放哨。戰士們說,他不像一位大領導。抗聯五軍軍醫徐雲卿回憶說:“姚新一同志在和我們戰斗的日子裡,沒有架子,待人親熱,孜孜不倦地學習,忘我地工作,風餐露宿,同甘共苦,他的音容笑貌至今歷歷在目,就好像昨天的事情一樣。”

1938年初,抗聯斗爭進入最艱苦階段,第二路軍總指揮部和吉東省委在周保中率領下來到牡丹江下游的刁翎地區。日偽軍連續向這裡“討伐”,姚新一帶領省委秘書處的全體同志拿起槍,隨同總指揮部轉戰南北。

1938年夏天,日偽軍開展“三江大討伐”行動,抗聯第五軍在轉移途中多次遭到敵人圍堵。這時發生了著名的“八女投江”事件,以姚新一的學生冷雲為首的8名女戰士,為了保護師長和部隊,僅用3支步槍吸引住了敵人,使大部隊突出了日軍的包圍圈。被包圍的8名女戰士直到子彈打光,誓死不屈,最后挽手步入冰冷的烏斯渾河中壯烈犧牲。她們中最大的25歲,最小的隻有13歲。

1939年2月,姚新一奉命率領一支由10余名戰士組成的小分隊,從二路軍總指揮部赴方正縣省委秘書處舊址轉移印刷物資和重要文件。他們冒著嚴寒,繞過敵人的重重封鎖,走了3天3夜才到達。在他們完成任務返回總指揮部密營的途中,在牡丹江西岸蓮花泡的山谷中,突遭400多敵人的襲擊。槍聲、炮聲、喊聲響徹山谷,在發瘋一般的敵人面前,小部隊在姚新一的帶領下,同敵人展開了殊死決斗。在激烈的槍炮聲中,年僅32歲、正在指揮作戰的姚新一頭部中彈英勇犧牲,他用年輕的生命報效了他無比熱愛的祖國和人民。姚新一的犧牲,激起了戰士們對敵人的無比仇恨與憤怒,他們把生死置之度外,槍口噴射著憤怒的子彈,面對著數倍於己的敵人毫不退縮。最后,終因寡不敵眾,全部壯烈犧牲。

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聽到姚新一和小分隊全體戰士壯烈犧牲的噩耗后馬上派一支小部隊找到烈士們戰斗的地方,將烈土們的遺體掩埋在蓮花泡西岸的一棵蒼翠的古鬆下,並為烈士們召開了追悼會……

抗日英雄,人們永遠懷念。

(朱盾 記者 畢瑋琳)

(本版圖片由永吉縣文旅局提供)

(責編:呂騰龍、王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