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吳運鐸的青少年時光

吳昌榮 吳舟

2020年10月15日08:07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吳運鐸的青少年時光

  我國軍工史上的傳奇英雄吳運鐸於1917年1月17日出生在江西萍鄉,其童年和少年時期基本上是在安源路礦度過的。由於家境貧寒,吳運鐸自幼便到礦上務工,分擔家庭的生活重擔。期間,吳運鐸不僅對“制造機械、管理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漸漸認識到“要翻身、要光明,就隻有跟著共產黨走”的道理。

  兒時酷愛“制造”機械

  吳運鐸的家住在安源煤礦八方井附近,前面是礦上的醫院,后面山坡上是外國人的住宅,叫做木架子洋房。礦局辦公樓、發電廠、煉焦處、洗煤台、修理廠,離他家也不遠。

  兒時的吳運鐸經常去工廠的各車間玩耍,時間長了,很多工人都認識了他。由於對轟鳴、運轉的機械感興趣,吳運鐸經常問它們叫什麼?是干什麼用的?工人們有工夫就告訴他。吳運鐸天資聰穎,記住了很多機械的名稱和用途。此外,他還經常揀回一些鐵絲、鐵片、鐵釘、下腳料等物品,學著工人叔叔伯伯的樣子“拼接組合”起來。日子久了,他家裡的小木箱竟讓他變成了“自制玩具儲藏室”。按照他的說法,“我從小就愛模仿,看人家做什麼新奇玩意兒,就動心,就想去做,不做心裡痒痒。”

  一次,吳運鐸看見一個小伙伴吹的哨子很好玩,就好說歹說借回來,讓媽媽照樣子給做一個,媽媽說不會做。他反復研究了哨子后,拿繩子丈量了哨子各部位的長短,又出去撿回來一個罐頭盒,用媽媽的大剪刀鉸開鐵皮,使出渾身力氣,一板一眼地把鐵皮不斷彎曲折疊。一個小時后,哨子成型了。他用嘴一吹,感覺聲音不響,又調試了各部位,終於將哨子“八九不離十”地制作了出來。不少小伙伴見狀,都來向他求助。吳運鐸“來者不拒”,不僅幫助了小伙伴,也讓自己的制作工藝越發純熟。

  天資聰穎,學習成績名列前茅

  吳運鐸6歲時,進入教會辦的萍礦小學一年級學習。每天上下學的路上,吳運鐸都會在沿途各個作坊的門口停留,細心觀察作坊裡工人手中的工作。由於株萍鐵路和萍鄉煤礦均屬重要產業,鐵路工人和煤礦工人眾多,安源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開展工人運動的重點區域之一。不久,吳運鐸轉到安源工人俱樂部辦的第三子弟學校讀書。全校有100多名學生,多是八方井、西絞等東區工人的子女。吳運鐸回憶說:“我們的課本是俱樂部印的。好像是用木版手工印刷,字很大。課程有國語、算術、珠算和唱歌、體操。國語的內容是反映安源礦工生活痛苦之類的事,又識字又進行階級教育。”吳運鐸的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作文、繪畫、英語尤其出色,其作文曾受到全校表揚。通過學習並結合自身的生活感受,吳運鐸很快明白了一些革命道理,其思想覺悟日漸提高。

  接受革命啟蒙

  在東區職工子弟學校讀四年級時,吳運鐸參加了兒童團,擔任東區分團的宣傳員,還是個小號手。每天下午3點鐘下課,他就和同學跑到街上搞宣傳。吳運鐸曾回憶說:“每天下了課,我們都跑到安源大街上去宣傳。講的就是我們在工人俱樂部裡聽來的道理,和在兒童團開會決定要講的事情。我們從礦工的生活說起,說到天下大勢,號召大家團結起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打倒封建勢力。也常常勸人不要抽大煙,不要賭錢。”演講結束后,吳運鐸還領著同學們高喊革命口號,演唱《赤潮歌》《工農歌》,博得聽眾的陣陣喝彩。

  當時,工人俱樂部還經常演出文明戲,向工人宣傳革命道理。一次,在俱樂部前的廣場上,俱樂部成員搭個大戲台演出,一個演員臨時有事,大家就讓吳運鐸頂替。吳運鐸聽了“導演”的交代,立即走上台去扮演一個賣油條的苦孩子。由於他有“苦孩子的生活”,整場演出把這個角色演得惟妙惟肖,深得導演和觀眾的好評。

  安源革命形勢的蓬勃發展,引起了反動派的恐懼。1927年夏,萍鄉的地主武裝聯合進攻安源。為保衛家園,工人們在中共黨組織的指揮下,積極動員起來:修理廠成了兵工廠,日夜趕制梭鏢、大刀和鳥銃﹔工人們夜以繼日地修筑戰壕和碉堡﹔婦女兒童則送飯送水,做好后勤工作。吳運鐸自然成了后勤隊伍中的積極分子。除了后勤工作,他還發揮自己“愛擺弄機械”的特長,為前線戰士們修理各類武器,其熟練程度讓前線的赤衛隊員們大為吃驚。

  小小地下工作者

  在敵人的反扑下,安源的革命形勢暫時進入低潮,安源煤礦停辦了,不少工人子弟學校被查封。但是,安源的兒童團的活動仍然在秘密進行。吳運鐸與小伙伴們經常外出,趁敵人不注意,互相掩護著在大街小巷書寫革命標語、張貼傳單。

  駐守安源的國民黨駐軍發現在自己張貼的各類標語、告示、通緝令上經常出現革命標語、傳單后異常驚恐,一段時間裡不敢單獨出門。后來,敵人在繁華地段加派崗哨人數和巡邏隊,企圖保護自己的標語、告示、通緝令並抓捕張貼革命傳單的人。

  見革命標語和傳單不好書寫和張貼了,吳運鐸等人就改變作戰方式,專門毀壞敵人張貼的標語、告示和通緝令。吳運鐸想出了的一個“絕招”:小伙伴假裝相互追逐,玩擲泥游戲。來到敵人的標語、傳單張貼處后,如果沒有敵人看守,那就立即動手撕毀,如果有敵人看守,就當著敵人的面互相擲爛泥———一團一團的爛泥向牆上擲去,將敵人的告示、通緝令上的人名、人像的部分蓋住。

  夢想一定會實現的

  隨著國民黨反動軍隊開進安源,地主資本家進行瘋狂的反攻倒算,廣大工人又一次陷入悲慘的生活,吳運鐸一家的生活也急劇惡化。為了維持生計,他去萍鄉礦區給開採小煤窯的老板“挑腳”。每天的第一次“挑腳”半夜就得動身。家裡沒有燈籠,他就悄悄潛入電機房,找些用過的油棉紗綁在木棍上點燃照路。

  此后一段時間裡,他挑著重擔,起早貪黑,日復一日走在崎嶇的山路上。一天下來,也隻能掙五六個銅板。不管他有多少沮喪,內心有多少苦澀,還得咬緊牙關,堅持干下去。

  有一天,吳運鐸碰見了小學同學,告訴他去八方井鍋爐房揀煤炭渣收入會高些,一擔炭渣可賣10多個銅板。吳運鐸立即前往。進入鍋爐房后,他看到工人們正在清爐,通紅的炭渣從爐裡拉出來,用水一噴,蒸汽、爐灰混成一團霧,嗆得張不開口。揀炭的窮孩子哪管這些,隻顧圍著渣子堆尋找沒燒盡的炭渣。吳運鐸揀滿了一畚箕,把炭運到外面堆起來。就這樣,他忙了一個通宵,直到天亮,把炭挑到街上去賣,換回點兒錢。

  回到家裡,吳運鐸發現母親還在等他歸來,手中還在為他補著破舊的衣服。母親見吳運鐸的臉都凍青了,打心底心疼他,不想讓他再去干苦差事。但吳運鐸在短暫休息后,背著母親悄悄出門,向鍋爐房跑去。

  在苦難中煎熬,在苦難中成長的吳運鐸,把“苦難”二字當成了他成長的動力。他從冬揀到春,從春揀到夏,手指上燒的泡結成了又厚又硬的繭子﹔腳底下的硬皮長得很厚,赤腳走在煤堆裡也不怕疼了。后來,三哥也來當他的幫手。兄弟倆每天掙的賣炭錢有20多個銅板,可以勉強維持一家人半飽的生活。

  在父親的一位同事的介紹下,吳運鐸進礦當了學徒,憑借著他自兒時積累的知識和經驗,不久便掌握了工作技術。為了弄清機器工作的原理,吳運鐸在繁重勞動間隙把車間裡的一個小閣樓打掃干淨,當成了“書房”兼“實驗室”,把裝機器的破木箱翻過來當書桌,又省吃儉用買來一些工業小叢書,刻苦學習機械知識,不久便成為了一名合格的電機工人。工作之余,他還開辦了講座,把機械知識連同自己在學校學到的革命道理講給工友們聽,並時刻鼓勵工友們:夢想一定會實現的。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共產黨組織回到了煤礦,辦起了抗戰講座,吳運鐸天天去聽課,家中也成了進步工人聚會的場所。他還參加了黨的《新華日報》的發行站工作。不久,吳運鐸參加了新四軍。在被派到新四軍司令部修械所后,他在農舍的茅草棚裡開始了軍工生涯。

  (作者單位分別為江西省萍鄉市政協、安源區委黨校)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