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制勝刀鋒何以鍛造

——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戰斗精神管窺

劉 清 黃 巍 黃立彬

2020年10月15日09:01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制勝刀鋒何以鍛造

引 言

抗美援朝戰爭中,敵我雙方武器裝備對比懸殊,但我軍以劣勢裝備打敗了完全現代化裝備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創造了以劣勝優、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這雄辯地証明了“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戰爭不僅是物質的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等科學論斷。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志願軍正是靠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高昂戰斗精神,與強敵進行了殊死較量,並最終贏得了戰爭勝利。

 

亮劍強敵、沉著應戰的堅毅品質

習主席與美國基辛格博士討論抗美援朝戰爭時,基辛格說:中國軍隊缺乏后勤保障、空中支援,裝備如此之差,居然沒有“打輸”。習主席告訴他:“我們靠的是一種革命的戰斗精神,我們的戰士是不怕你們的,無論拿什麼武器,都敢與你們較量。”當年,我軍初期入朝參戰部隊幾乎都是各野戰軍主力,軍師職指揮員很多都是身經百戰的老紅軍,很多基層指揮員和戰士都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長期的戰爭磨煉,特別是屢克強敵的戰斗底氣和制勝經驗,使志願軍官兵面對強敵敢於亮劍、沉著應戰,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奪取了戰場主動權。

志願軍深入研究敵人的作戰特點,找到其薄弱之處,充分發揮自身特長,從而佔據相對優勢來制敵。戰爭初期形成了白天是敵人的天下,晚上則是我們的天下的戰場奇觀。第五次戰役轉移階段,志願軍部分兵力被敵人截斷在三八線以南,面對突然出現的不利局面,志願軍官兵沉著冷靜,利用夜暗向敵人沖擊,通過奪取敵軍武器彈藥和糧食補充自己,成功突出包圍圈。

抗美援朝戰爭中,盡管我軍現代化武器裝備不多,但部隊憑借著豐富的作戰經驗,發揮主觀能動性沉著應戰,將武器效能發揮到了極致。以炮兵為例,第三次戰役開始時,炮兵部隊改進了解放戰爭中運用的戰術,事先隱蔽進入陣地,夜間集中火炮突然開火,及時為步兵打開突破口。第四次戰役期間,各部隊根據地形對炮兵陣地實行嚴密偽裝,以“火炮分散、火力集中”的辦法,待敵發起攻擊后以突然性的急促射擊,打擊其突擊集團,大大提高了作戰效能。

英勇頑強、無堅不摧的戰斗意志

《戰爭論》作者克勞塞維茨認為:“在戰爭中,任何豐功偉績,幾乎沒有一件不是經過無限的勞累、艱辛和困苦才取得的……隻有那種表現為世世代代受贊賞的堅忍精神的偉大的意志力,才能引導他達到目標。”我軍參戰部隊正是有著強大精神支柱的英雄部隊,以“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的英雄氣概和頑強戰斗意志,打贏了“武裝到牙齒”的強敵。

防御作戰中,“人在陣地在”的口號響徹整個戰場,貫徹在每一次戰斗行動中。持續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中,前線部隊在表面陣地失守后退入坑道,面對敵人終日向坑道口射擊、放毒、投硫黃彈,洞內空氣污濁、缺糧、缺彈、幾天喝不上水的嚴峻情況,開展“一人舍命,十人難擋”的硬骨頭活動,克服常人難以忍受的困難,最后配合增援部隊奪回表面陣地。

進攻作戰中,為盡快壓制敵人碉堡的凶猛火力,黃繼光式的英雄戰士李家發、許家朋等義無反顧地沖上去以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射擊孔。在夏季反擊戰役第二階段作戰中,3000余人的龐大隊伍在敵人眼皮下潛伏了19個小時而未被發現,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在潛伏過程中出現了15名邱少雲式的英雄戰士。

正如毛主席在總結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經驗時所說,志願軍“靠的是一股氣,美軍不行,鋼多氣少”。對此,李奇微也不得不驚嘆志願軍的戰斗意志,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后來體會到,中國人是頑強而凶狠的斗士,他們常常不顧傷亡地發起攻擊。事實即是如此,志願軍指戰員雖然年歲大小有別,出身經歷、文化水平、性格氣質各異,但他們都勇於犧牲,表現出敢於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任何敵人所壓倒、誓要征服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的英雄氣概。

機智靈活、富於創造的打贏勇氣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勝強敵,既需要強烈的任務意識和擔當精神,也離不開行動中的靈活處理與戰法運用中的創新發展。靈活性是基於客觀情況的不同,採用實時、恰當的處置方法的一種體現。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對靈活處置情況和變換戰法而言的。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官兵面對困難不低頭、不退縮,面對挫折不灰心、不氣餒,始終以必勝信心和旺盛斗志以變應變,創造性地完成了各項作戰任務。我軍在入朝作戰初期根據國內戰場經驗,對美軍突出冒進之敵採取大范圍穿插、迂回、分割、包抄,打大規模殲滅戰,取得了很大戰果。美軍受挫后,快速改進戰術,採取了“禮拜攻勢”“月夜攻勢”,導致志願軍出現了想近戰卻難以接近敵人,打夜戰卻當夜不能消化,力求速決卻一時又僵持難下的局面。對此,廣大指戰員及時探索改進戰法,重新贏得了作戰的主動。例如:採取戰役上迂回包圍和戰術上分割包圍相結合的戰法,隔斷美軍步兵與坦克的聯系﹔派小分隊直搗敵團、營指揮所和炮兵陣地﹔發揮近戰特長,集中力量打敵步兵﹔實行戰術性的小包圍,“零敲牛皮糖”打小殲滅戰,集小勝為大勝。

創造性地執行任務既是對上級意圖的准確理解,更是排除萬難、主動作為、敢於擔當的戰斗精神的重要體現。第二次戰役,38軍113師在三所裡、龍源裡穿插迂回戰斗中,面對空中上百架飛機的轟炸,地面近百輛坦克南北夾擊,廣大官兵利用繳獲的武器與敵人搏斗,使南撤和北援之敵相距不足1千米,卻隻能相望而無法靠攏,被迫各自撤逃。對此,彭德懷元帥在嘉獎38軍的電文上特別寫道:“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三十八軍萬歲!”

臨危不懼、全面過硬的心理素質

過硬的心理素質和耐受力,是部隊適應作戰環境條件、釋放戰斗力的重要前提。“一軍打三軍”是抗美援朝戰爭的一個突出特點。我們的對手不但擁有強大的海軍和空軍,掌握整個戰場的制海權和制空權,而且地面部隊全部是機械化和摩托化。志願軍最初隻有陸軍,且主要是持輕武器的步兵,炮兵也不多,更沒有坦克、裝甲車。志願軍一個軍裝備的火炮(包括火箭筒)僅相當於美軍一個師火炮數量的54%,且質量老舊、型號雜、口徑小、射程近、彈藥不足,均由騾馬馱載或由人員肩扛。這一特點決定了抗美援朝部隊長期面臨極其險惡的戰場環境,而廣大指戰員硬是靠著長期戰爭實踐練就的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的過硬心理素質,以及面對重壓絕不退縮的強大耐受力,克服了無數艱難險阻,成為令敵人膽寒的勝利之師。

志願軍官兵臨危不懼,面對戰斗殘酷激烈所帶來的生命威脅,能夠做到不怯戰、不畏死。一級戰斗英雄王學風,帶領戰斗小組在華岳山前沿陣地抗擊敵人。戰斗中,他先后手負傷、臉腮被打穿、頭部中彈,昏倒在工事裡。蘇醒過來后,他先命令戰友撤離,等敵人合圍過來,撐起負傷的身體,把槍摔壞,扔出最后一枚手榴彈,跳下懸崖壯烈犧牲。同一支部隊的劉維漢帶領1個小組守衛鷹峰山的一個突出陣地時,7個小時打退敵人6次沖擊,斃敵100余人,戰斗到隻剩他一人時仍孤膽殺敵,最后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

抗美援朝戰爭中很多戰斗突發性強、節奏快、戰場情況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給指戰員的分析判斷和作戰行動帶來了巨大考驗,志願軍部隊總能依靠過硬的戰場心理承受力機智果敢、從容應對。第五次戰役華川阻擊戰中,在整個排被包圍的情況下,排長沈樹根採取“兵力分散,火力集中”的靈活戰術,殲敵200余人,自己僅傷亡4人,勝利地完成了任務,生動展現了我軍機智果敢的優秀心理素質。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雄辯証明: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鋒利的刀刃。戰斗精神是部隊戰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戰爭勝利的重要方面,是戰略決策的重要基礎。和平時期,在沒有實戰歷練的情況下,部隊要保持強大的戰斗力,必須大力加強官兵戰斗精神培育,防止和避免滋生鬆懈麻痺思想,引導官兵繼承和發揚我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充分利用演習演訓、非戰爭軍事行動等途徑進行戰斗精神錘煉,鍛造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膽魄,使之以昂揚斗志投身備戰打仗實踐,把強大的精神力量轉化為戰爭優勢和戰場勝勢。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