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英雄閑日月 深藏功與名

——記抗美援朝老兵張紹仁

蔣睿
2020年10月16日08:16 | 來源:湖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英雄閑日月 深藏功與名

  略帶霉漬的行軍襪、斑斑鏽跡的軍功章、枯黃老舊的軍功証書……這些“上了年紀”的物件,是湘潭市雨湖區姜畬鎮居民張紹仁珍藏的“寶貝”。

  10月3日,張紹仁向記者講述著這一枚枚軍功章的來歷。在部隊服役期間,張紹仁榮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兩次、三等功一次,還榮獲參加各種戰役時所頒發的紀念勛章。這一枚枚軍功章和勛章,承載了這位91歲老人歷經多次戰爭洗禮的榮耀,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戰爭都留下了他的戰斗足跡。

  1950年11月,年僅21歲的張紹仁隨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六軍從遼寧丹東出發,奔赴抗美援朝戰場。此時,朝鮮已是天寒地凍的季節,張紹仁與戰友們每天都在零下30攝氏度的雪地中行軍十幾公裡。

  “當時的條件相當艱苦,美軍運送兵力用的是軍用卡車,開的是坦克,而我們隻能靠兩條腿。”張紹仁回憶,前往預定地點的路山多雪厚,還要時刻提防美軍飛機的巡邏轟炸。

  一天夜裡,張紹仁和戰友們在一處山腰上發現一戶朝鮮農家。見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戶主趕緊將他們迎進門。看見張紹仁凍得直哆嗦,戶主將一床厚被子讓給他捂腳。那一晚,戰士們圍躺在屋裡的土炕邊,伴隨著噼裡啪啦的柴火聲入眠。

  第二天一早醒來,張紹仁發現自己的雙腳腫脹發麻,脫掉襪子發現10個腳指甲全部脫落。為了不影響趕路,張紹仁與戰友換了雙大點的靴子,忍著劇痛繼續上路。

  經過10來天的長途跋涉,他們終於抵達了前方基地武聖山。根據上級安排,張紹仁被分配在后勤籌糧隊。

  “武聖山方圓10余公裡,人煙荒蕪,物資運輸的設備在美方空軍的打擊下損失嚴重,多數物資隻能進行人工搬運。”張紹仁說,為了保障糧食和蔬菜的供應,他和戰友不得不翻山越嶺尋找市集和農戶,通常每個人都要扛著40多公斤的物資,來回運送時間最長要4天4夜。為了提防美方空中打擊,他們隻能在深夜行動。

  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張紹仁在執行籌糧任務的回程中被美軍飛機發現,飛機的轟鳴聲、密集的槍彈聲在他的頭頂上響起。

  “快!尋找掩護物躲起來。”一聲令下,張紹仁與戰友們抱著一筐筐蔬菜和炒米粉沖進一片叢林四散開來。

  為了躲避飛機的炮彈,張紹仁在密林深處發現了一塊巨石,他迅速將地上的樹枝和樹葉蓋在身上,蜷縮在巨石的背面。那一晚,張紹仁抱著一袋炒米粉徹夜未眠。

  “當時的槍彈如下雨一般向地上砸來,差點丟了命。”張紹仁激動地說,爆炸的彈坑大約有2米深,4米寬,離自己躲藏的巨石隻有5米遠。像這樣驚心動魄的場面,他已經記不清楚經歷了多少次。

  1952年,上級安排張紹仁從前線歸國,可是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排長、連長、指導員的生命,永遠留在了朝鮮。

  1956年,張紹仁退役后被分配在林業系統工作。其間,被分派到瀏陽大圍山推廣雙季稻種植。

  “當地因環境氣候等原因,水稻種植不盡如人意,村民對雙季稻種植毫無興趣。”憑著在軍隊中鍛煉出的一股韌勁,張紹仁在當地開辟5畝試驗田,從插秧、施肥到管理,深入田間地頭親力親為。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些試驗田第一年的畝產就增加了50公斤,固守舊觀念的村民徹底服了。從此,當地雙季稻的推廣,在張紹仁的努力下全面推開。

  1987年,張紹仁退休后回到老家湘潭,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時刻謹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國家和社會多做貢獻。”談到現在的生活,張紹仁說,“我有幸見証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為自己生活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感到自豪!”

(責編:曹淼、宋鶴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