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不可撼動的精神力量

關山遠

2020年10月16日08:2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不可撼動的精神力量

1953年7月,中朝兩國軍隊發動對敵的最后一戰——金城戰役,殲敵5萬余人,迫使侵略者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這是志願軍某集團軍坦克部隊在戰前宣誓。新華社發

  70年前,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踏上朝鮮戰火燃燒的土地,准備迎擊強大的敵人。

  人們說,抗美援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國之戰”。原因何在?

  歷史已經給出答案——不經歷偉大斗爭,哪裡會有一個偉大的國家?支撐偉大斗爭的,不僅需要物質力量,更需要精神力量。精神上強,才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

  一

  初入朝鮮戰場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以輕步兵為主,他們面臨的是一場實力懸殊而又非常陌生的立體戰爭。38軍是第一批入朝作戰的部隊之一,時任該軍副軍長的江擁輝在回憶錄《三十八軍在朝鮮》一書中寫道,剛入朝鮮時,遇到了奇怪的景象:白天路上非常平靜,一切似乎都在沉睡,但是到了晚上,公路上突然恢復了生機,人流洶涌,車輛擁擠,仿佛置身於熱鬧的市街,吵吵嚷嚷,難得寧靜。

  這奇怪的現象,都是因為白天美軍飛機十分囂張,見人就炸,江擁輝寫道:

  “逃難的群眾中夾雜著三五人一伙、十多人為伍的小股人民軍,他們見到我們很高興,詢問我們的第一句話就是:‘東木(同志),邊機以梭(有飛機嗎)?’他們最關心的是我們有沒有飛機參戰,似乎靠步兵武器是打不勝這一仗的。看來美國空軍的淫威,正在摧毀北朝鮮的交通、城鎮,而且也正在摧毀人們心中的防線……”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成長起來的人民軍隊,此前不是沒有經歷過敵軍空襲,但是,朝鮮上空的美軍飛機,凶悍無比,給志願軍造成了極大的困擾。美軍步兵的武器,也比志願軍領先一個時代,大海裡,還有他們的軍艦巨炮。

  這是一場極不對等的戰爭。但是,“專打精銳,專收王牌,專治不服”,志願軍戰士打出了讓對手百思不得其解的“謎一樣的東方精神”。他們迸發出的勇氣、智慧和英雄主義,擊破了敵人的海空優勢,粉碎了“大炮主義”“飛機迷信”,酣暢淋漓地打敗了一百年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傲慢與偏見。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偉大勝利,不僅極大地激勵了國人,更讓整個世界對新中國刮目相看,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曾回憶說:他當時在東歐參加“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志願軍取得“清長大捷”收復平壤的消息傳來,幾千名世界各國與會代表集體鼓掌,為新中國高聲歡呼,時間竟長達十余分鐘,實為國際會議中極其罕見的景象。在沈陽接受改造的日本戰俘,一些此前拒絕接受改造的頑固分子,開始變得老實了。而在日本,朝野上下,對中國多年的“支那”蔑稱,一夜之間消失了。

  感受最為深刻的,當屬揚言要“飲馬鴨綠江,回家過聖誕”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即使在志願軍取得第一次戰役勝利后,他仍然不相信中國敢出兵。朝鮮一役后,麥克阿瑟的心理陰影,估計比朝鮮半島還大,晚年的時候,他發出這樣的警告:“誰要想跟中國陸軍打仗,那他簡直就是有病!”

  是的,經歷朝鮮戰爭之后,世界看到了:新中國,再也不是那個一百年來畏畏縮縮的中國了,再也不是那個在幻想與僥幸中掙扎的中國了,再也不是那個一百年來西方一瞪眼就會打哆嗦的中國了。

  二

  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一書中統計了從公元紀元開啟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GDP估計值,分為10個時間點:公元0年、1000年、1500年、1600年、1820年、1870年、1913年、1950年、1973年、1998年。1950年,中國GDP僅佔世界4.5%,是10個時間點中最低的。而1950年,美國GDP佔世界比例高達27.3%,超過當時亞洲與非洲總和,是穩居世界第一的“巨無霸”。

  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無法理解:70年前的中國,那個長期積貧積弱、正值百廢待興的中國,那麼艱難困苦、壓力巨大的中國,為什麼會擁有在朝鮮戰場與一個超級大國硬撼的勇氣?

  精神力量,彌補了中國物質力量的不足。

  耐人尋味的是,中國GDP佔世界比例最高的時間點,出現在1820年,高達32.9%,超過整個歐洲之和(32.3%)。但是,僅僅20年后,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大清帝國,居然被遠道而來的英國的一支並不龐大的艦隊,打得滿地找牙,不得不割地賠款,也由此開啟了恥辱的中國近代史。

  對十九世紀上半葉的大清帝國來說,“落后就要挨打”,這六個字並不全面,至少在物質方面,佔據全球GDP榜首的清朝並不落后——落后的,是精神力量。

  短短幾十年,大清帝國就從極度自大走向極度自卑,起初乾隆皇帝接見英國派來的馬戛爾尼使團,無視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卻以“天朝上國”身份自居,糾纏於英使是否跪拜之“禮節”。旋即英國軍艦打上門來,清軍潰敗,從此落下“恐洋症”。

  時任江蘇巡撫的梁章鉅親歷了1842年6月16日吳淞之戰,清軍佔據地利,炮台極其堅固,雙方裝備差距,亦無后人想象之大,但是,英軍一開炮,清軍主帥、兩江總督牛鑒嚇破了膽,脫掉朝服,抱頭鼠竄,守軍跟著一哄而散。梁章鉅在《炮說》中感嘆道:英軍“桅頂之飛炮”一響,“統軍者驚奔,眾無不潰矣……今日軍中全中此病。”他堅定認為:雙方有武器的差距,但武器的差距,並不是勝負決定因素,導致清軍大敗的,是“此病”——“恐洋症”。

  “恐洋症”注定了即使GDP世界第一的大清帝國,只是“虛胖”,看似龐然大物,其實孱弱不堪。

  這個病,很難治。

  1931年9月18日晚上,沈陽北大營,面對日軍的進攻,那些年輕力壯的國民黨士兵卻接到這樣的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動,把槍放在庫房裡,挺著死。”他們被日軍用刺刀一個個挑死,他們用毫無價值、充滿恥辱的死亡,在中外戰爭史上堆砌成了一個罕見的“弱”字。這是中國人歷史上空前的精神孱弱,中國人的血性,中國人的民族精神,在這一個晚上以及接下來的日子,沉淪到了歷史最低谷。

  “九一八”之后,日軍仍然步步緊逼,國民黨還在步步退縮,當權者幻想西方干涉,不相信中國有能力對抗日本,並且秉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剿紅軍。即使在盧溝橋事變后,全民族抗戰爆發,蔣介石國民政府也一直未對日宣戰,一邊抵抗,一邊秘密談判,心存幻想,直到珍珠港事件后,美國對日宣戰,國民政府才跟著對日宣戰……汪精衛曾問馮玉祥:“大家都說抗戰到底,這個‘底’在何處?”馮玉祥說:“日本無條件投降便是底。”汪精衛居然嘲弄說:“這簡直是一個丘八的狂妄與無知。”在抗戰最為緊要的關頭,作為國民黨第二號人物,汪精衛居然投敵了。

  三

  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這是新中國通過抗美援朝宣示的價值觀。

  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悍然介入,並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那時,他們判斷中國不會出兵。他們太相信自己的“經驗”了,他們還不了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不了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近代以來中國屈辱歷史的切膚之痛,以及對精神力量的蓬勃自信。

  近年來,隨著檔案解密,公眾愈發理解了70年前中國出兵朝鮮前的艱難抉擇。法國人阿蘭·魯林所著《毛澤東:雄關漫道》一書中寫道,毛澤東當時因是否出兵而焦慮甚至夜不能眠,但是在志願軍正式入朝作戰的10月19日,他終於舒舒服服地睡了一個好覺。

  面對敵人的訛詐,單方面幻想委曲求全,可能嗎?委曲躲不開,卻又哪能“求全”?等來的,是下一次訛詐,頻繁的得寸進尺,毫無底線的貪得無厭。心存幻想,又哪能堅決斗爭?

  做出抗美援朝決定后,毛澤東曾用經典的“鋼”和“氣”來分析朝鮮戰場上中美雙方的特點:“敵人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這是對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的辯証認識。

  讀朝鮮戰爭的各種史料,無論是中國人寫的,還是外國人寫的,都能讀出70年前中國軍人強大的精神力量。

  38軍,被彭德懷稱為“萬歲軍”。

  這是因為他們挑戰了極限。38軍的113師,14小時,邊打仗邊行軍,就靠兩條腿,在朝鮮的山地裡走了72.5公裡——還是地圖上的直線距離。他們創造的這個步兵戰爭史上的空前紀錄,至今還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能夠打破!

  這14小時,堪稱“生死時速”,有些戰士,極度疲憊,就地躺倒,等待后面的戰友把自己踩醒,爬起來繼續奔跑。還有些戰士跑著跑著,就倒在地上,再也沒有起來。

  就這樣,他們趕在了全機械化的美軍前,成功穿插三所裡與龍源裡。335團3連以果敢動作搶佔鬆骨峰,一舉切斷了美國第八集團軍南撤退路。

  更殘酷的考驗,接踵而來。裝備著飛機、坦克、大炮的敵人瘋狂突圍,他們以人海戰術去沖擊志願軍的陣地,卻始終未能得逞,他們認為在狂暴的火力打擊之下的陣地,不會再有中國士兵。但是,偏偏有。

  鬆骨峰的戰斗尤為慘烈,以至於美國士兵被打出了心理陰影,雖然鬆骨峰陣地上中國戰士已全部戰死,但他們出於恐懼,不敢再進攻,繞路而逃。

  作家魏巍后來登上了鬆骨峰,滿含熱淚,寫出了幾代中國人難以忘懷的名篇——《誰是最可愛的人》。

  在這場意志的較量中,美軍輸了,他們南北兩部相距不到1公裡,卻始終無法會師,而中國的大部隊已圍攏上來。這一仗,38軍共殲敵1.1萬余人,繳獲坦克14輛,大炮200余門,汽車300余輛,是役,美軍第二師被打殘,美軍二十五師、美軍騎一師也遭受重創,連第八集團軍的沃克中將都在逃跑中翻車身亡。

  整個朝鮮戰局一舉扭轉,38軍從此名揚天下。1951年3月,38軍政委劉西元回國,到毛澤東主席那裡匯報戰況。主席一看到他,立刻起身迎接,緊緊握住他的手,激動地說:“你們打了個蠻好的仗,名氣可大啦,把美國佬打痛了!”

  四

  抗美援朝戰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中國人民志願軍憑借落后的武器開戰,從鴨綠江邊把實力強大的敵人打得抱頭南竄,把敵人逼上了談判桌。

  狂傲的美國官兵,對於朝鮮戰爭的失敗,是心服口服的。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官、極度迷戀狂轟濫炸的范弗裡特就說過:“他們(志願軍)沒有防彈背心,沒有鋼盔……他們所攜帶的數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彈,爆炸力不及美軍的一半。糧食是用米和雜糧磨成粉狀而成的,裝在一條長管形布袋裡,必要時可維持十六天。中國軍隊醫療設備簡陋,萬不能和我們的醫療隊、前線救護站以及完善的后方醫院相比擬……但是,他們永遠是向前作戰的,奮不顧身。”

  親歷朝鮮戰場,后來成為美國著名軍事歷史學家、軍事戰略專家的貝文·亞歷山大則在一本書中寫道:“最令人感到沮喪的是,紅色中國人用少得可憐的武器和令人發笑的原始補給系統,居然遏制住了擁有大量現代技術、先進工業和尖端武器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

  貝文·亞歷山大的這本書,題為《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

  今天來溯源志願軍何以爆發出如此驚人的精神力量,原因隻有一個——不希望積貧積弱的歷史重演,不希望新中國再被侵略。

  一位志願軍老兵回憶說:他在路過平壤時,看到一個朝鮮老婦,拿著錘子,在敲一個由鐵軌做成的簡易報警器,警告人們美軍的飛機又來轟炸了。他看了特別難過,心中隻有一個念頭:我們的母親,我們的鄉親,我們的同胞再也不能冒著寒風,敲著警鐘說日本鬼子來了,或者是誰來了,來欺負我們來了,這種狀況,不能在我們國家再出現了!

  五

  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歷史,終結於抗美援朝,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軍一道,收復平壤,攻克漢城……在殘酷的戰爭中,志願軍打出了一支強大的炮兵、一個新銳的空軍、一條堅韌的后勤線。

  強大的精神力量,彌補了新中國物質力量的不足,更促進了它的強大。保家衛國的鋼鐵意志和匹夫有責的民族氣節,把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凝聚力空前調動起來,既筑起志願軍以弱勝強的堅強后盾,又成為全國上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動力。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掀起了一波波建設高潮——

  經濟數據大幅增長。1951年財政總收入為133.1億元,財政總支出122.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4%和80%。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4000萬噸,比1949年增長26.9%。

  工業化藍圖一步步推進。上海電機廠正在改造15000千伏安的大型電力變壓器﹔塘沽新港,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渤海灣灘頭﹔佛子嶺水庫、蘇北灌溉總渠、荊江分洪工程、成渝鐵路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繼竣工,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先后談成。

  全國人民為朝鮮前線提供作戰物資達560多萬噸,直接戰費為62億元人民幣,戰爭期間國內每年的經濟平均增長率高達15%,創造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要在物質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2020年偉大的抗疫斗爭,見証了中國強大的物質力量,和更強大的精神力量。

  中國的今天,要感謝70年前的“立國之戰”,讓一個國家獲得安全、自信與尊嚴的精神力量!

  致敬歷史,致敬新中國,致敬中國人民志願軍!(關山遠)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