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汪建新:毛澤東詩詞中的贊秋情懷

2020年10月16日10:0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主講人】汪建新,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授、副院長

【講座主題】毛澤東詩詞中的贊秋情懷

【主要內容】

一、莫道逢秋皆寂寥

二、湘江北去萬山秋

三、秋風萬裡又重陽

四、逢秋意象皆豪情

【講座全文】

各位網友:你們好!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來欣賞毛澤東詩詞。今天我想解讀一下毛澤東詩詞中的贊秋情懷。

在中國傳統社會,絕大多數古代詩人都將悲情愁緒與草木搖落、萬物凋零的秋景聯系在一起,贊美秋天的詩人廖若晨星。而毛澤東筆下的秋天,充滿生機與活力,絕無哀婉與悲情。僅《沁園春·長沙》、《採桑子·重陽》兩首作品所體現的偉大情懷,就足以使千古文人的悲秋文字黯然失色。他反對肅殺哀婉的文人悲秋傳統,高揚了古典詩詞中微弱孤單的贊秋情愫,展現了寥廓豪邁的藝術境界,彰顯了豁達激越、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堪稱詩詞王國的典范。

一、莫道逢秋皆寂寥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悲秋”是一個恆長久遠的主題。經歷數千年的發展、嬗變和積澱,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個體意識到群體意識,最終形成獨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悲秋”文學意識。

著名文學批評家鐘嶸在《詩品》中,對四季與詩歌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精彩論述。“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侯之感諸詩者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四季不同的自然景觀能引發人各種不同感受,形諸於詩,闡述著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與互動。

《詩經·小雅·四月》有“秋日淒淒, 百卉具腓”﹔《楚辭·九章·抽思》有“悲夫秋風之動容”。在中國古典文學中, 它們算得上最早描寫秋天的詩句。但戰國時期的宋玉,堪稱是“悲秋”意識的開山鼻祖。他的《九辯》刻畫了秋天的蕭瑟寥落、寂寞淒涼,與詩人的惆悵失意、悲愁憤激等情感相互交融,寫景與抒情交相輝映。他在《九辯》中這樣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他由此開創了中國古代文人悲秋的先河。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二詩雲:“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洒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此后,“宋玉悲”成為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結的代名詞。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也對《九辯》進行了肯定:“雖弛神逞想不如《離騷》,而淒怨之情,實為獨絕。”

宋玉之后,古代文壇詠秋的詩賦詞作不勝枚舉。如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潘岳《秋興賦》“秋日之可哀”﹔王勃《秋日餞別序》“黯然別之銷魂,悲哉秋之為氣!”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李益《上汝州郡樓》“今日山城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秋”﹔秋瑾絕筆“秋風秋雨愁煞人”等等。

以“悲秋”為主題的詩歌,常常借秋色、秋景、秋聲、秋葉、秋風這些具體意象,表達羈旅之思,老病之哀,黍離之悲,家國之痛,字裡行間流淌著一種悲天憫人、憂世傷生的悲情慨嘆。

然而,在悲秋情結佔據統治地位的古代文壇上,也絕非沒有不同的聲音與格調。中唐詩人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宋代韓琦《重九會光化二園》“誰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陽景自新”﹔宋代秦觀《處州閑題》“莫夸春光欺秋色,未信桃花勝菊花”。南宋楊萬裡的《秋涼晚步》雲:“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落葉猶開最小錢。”這些詩句一掃低迷悲涼之氣,而充滿樂觀昂揚的主體意識,變悲嘆秋意為盛贊秋景,表現了樂觀頑強的生命品格。

毛澤東詩詞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在毛澤東創作的幾十首詩詞中,幾乎找不到一首直接或間接描寫春天的作品,卻有不少詩詞吟詠秋天或寫於秋天,如《西江月·秋收起義》寫於1927年秋﹔《西江月·井岡山》寫於1928年秋﹔《清平樂·蔣桂戰爭》寫於1929年秋﹔《採桑子·重陽》寫於1929年秋﹔《五律·挽戴安瀾將軍》寫於1942年秋﹔《七律·憶重慶談判》寫於1945年秋﹔《五律·喜聞捷報》寫於1947年中秋﹔《七律·和周世釗同志》寫於1955年秋﹔《七絕·屈原》寫於1961年秋﹔《念奴嬌·鳥兒問答》寫於1965年秋,等等。

在毛澤東的作品裡,根本找不到悲秋情結。他對待秋天的態度,從來不盲目追隨古代文人“自古逢秋悲寂寥”的主流意識,而是像劉禹錫“我言秋日勝春朝”那樣,旗幟鮮明地贊美秋天。毛澤東是叱咤風雲的政治家和氣勢磅礡的大詩人,他具有不同反響的人格特質和豁達胸襟。“秋”這一意象,在詩人毛澤東的筆下增添了異樣的風採和神韻,十分壯麗,令人心馳神往。

二、湘江北去萬山秋

1925年2月,毛澤東帶著妻兒回韶山養病,並領導農民運動。他秘密組織了20多個農民協會,創建了中共韶山支部。同年8月28日,湖南軍閥省長趙恆惕電令湘潭縣團防局逮捕毛澤東。毛澤東得到消息后,連夜從韶山來到長沙。9月上旬,他奉命赴廣州參加國民政府工作,參加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離開長沙前夕,毛澤東重游橘子洲頭。他激情澎湃,詩意盎然,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沁園春·長沙》: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沁園春·長沙》是青年毛澤東的一篇力作,是一篇游故地而觀秋景、憶同窗而思往事、勵斗志而抒豪情的壯美詞章。這首詞的最大特色體現在上闕:在所有毛澤東詩詞作品中,乃至在毛澤東所留下的全部文字材料中,這段話是壯寫秋天、秋景、秋情最直接、最集中、最全面的,也是最傳神、最精彩、最成功的。這首詞一掃自古文人悲秋之氣,寫秋景而不悲嘆,憶往事而不惆悵,景、事、情緊密交融,大氣磅礡,獨具一格。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寒秋”一詞給人一種寒氣扑面、秋風淒厲之感,既點明了作者到達長沙的時間,又暗示了當時軍閥混戰、社會黑暗的現實。

毛澤東運用多種視角來觀賞秋景。遠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岳麓山群峰聳立,層次分明,都象染了紅色,真是“霜葉紅於二月花”。近看:“漫江碧透, 百舸爭流”。秋天裡的湘江可謂“秋水共長天一色”,如碧綠的翡翠, 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 千帆競發, 生氣勃勃。仰視:“鷹擊長空”。晴空萬裡,秋高氣爽, 雄鷹自由翱翔。俯瞰:“魚翔淺底”,湘江清澈見底,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到水中,相映成趣。魚兒在水裡游動,也仿佛是在天空中游走。

毛澤東面對如此壯美的秋景,不禁心動神馳。“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句,深刻把握了秋景奧秘, 揭示出人生哲理。“悵寥廓”三個字,表露出毛澤東理性思考的深邃。江山如此多嬌,而社會現實又無比黑暗。面對寥廓的天空大地,毛澤東在無限悵惘中,從內心深處發出了氣壯山河的詰問:“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1964年1月27日,毛澤東在回答《毛主席詩詞》英文翻譯的一些問題時,曾解釋說:“‘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句是指:在北伐以前,軍閥統治,中國的命運究竟由哪一個階級做主?” 表面上看,這是對大自然的質問, 而事實上這是對現實人生的嚴峻挑戰, 也是對社會現實的強烈否定。這一詰問飽含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深刻感受,凝聚著毛澤東對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百姓疾苦的深深憂慮。這種內心體驗,超越了一切從個人出發的名利意識,顯示出高尚的、純粹的、真正的崇高美。

三、秋風萬裡又重陽

1929年6月,紅四軍第七次黨代表大會在福建龍岩召開,會議圍繞根據地建設和建軍原則等問題展開討論,由於意見分歧嚴重,問題沒有很好解決。毛澤東被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前委書記落選。7月,毛澤東又身患瘧疾,到閩西農村養病。9月下旬,紅四軍佔領上杭,隨即召開紅四軍第八次黨代表大會,紅四軍前委要毛澤東出席會議,但毛澤東回信說黨內是非還沒有解決,加上身體有病,就不參加了。他再次被黨內嚴重警告處分。10月10日,毛澤東坐著擔架趕到上杭,但會議已經結束。10月11日是重陽節,身處逆境的毛澤東,揮筆寫下《採桑子·重陽》:

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但看黃花不用傷。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裡霜。

“人生易老天難老”,毛澤東身處逆境,不免有人生短暫的感慨。人近中年,而革命事業困難重重。作為一個革命家,他胸懷壯志,又深感創業艱難。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每年都有重陽節,今年也有重陽節,現在又到了重陽節。但今年的重陽節與去年迥然不同,毛澤東遭遇坎坷,正如唐朝詩人劉希夷所說:“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但看黃花不用傷”,這句詩曾經有過多次改動,“野地黃花不用傷”“大地黃花突有香”。1962年《人民文學》雜志5月號發表《毛主席詞六首》,《採桑子·重陽》是其中之一。毛澤東將其最后改成“戰地黃花分外香”,可以看出詩人將境界一步步升華。“但看黃花不用傷”,沒有最終定稿的句子那麼高揚,但是更能反映出毛澤東當時的真正心態。

仔細品味這七個字,至少我們能夠感受到:逆境之中的毛澤東情緒還是穩定的,或者說他也在努力進行心理調適,促使自己保持心態平和。“黃花”即是菊花,登高賞菊是重陽節的習俗。秋風蕭瑟,畢竟還有菊花在艷麗綻放著。觀賞菊花,使毛澤東原本抑郁的心情得到一些寬慰,正如唐代詩人元稹《菊花》所說:“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著名書法家舒同曾回憶說:1932年春漳州戰役剛結束時,毛澤東同他在彈痕遍地的戰場邊走邊撿起一枚彈殼,輕輕地說:“戰地黃花呵!” 這個故事,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解讀毛澤東在1929年重陽節登高賞菊時的豐富情感。揣度毛澤東的內心,他也許想到盡管同志們對他的思想、主張、路線還不完全理解,不完全認同,但他堅信實踐將証明他是正確的,用不著傷感和惆悵。如此看來,毛澤東還有幾分自信、幾分樂觀。逆境之中能有這樣的心態,真是難能可貴。

如果說上闕還包含一些身處逆境的抑郁和慨嘆,那麼下闕所表現出來的則完全是陽光豁達、昂揚向上。洋溢著一種天高地闊的曠達胸懷。

“一年一度秋風勁”,春風雖然柔順和煦,卻隻能“吹皺一池春水”。但秋風猛烈,具有蕩滌塵埃的巨大威力,“勁”字寫出了秋天強勁有力的個性,也透露出詩人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洋溢著“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的戰斗激情。

“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秋天是一個具有雙重性格的季節,一邊是成熟與豐收,一邊是蕭條與衰落。取前者,則志得意滿﹔取后者則淒涼悲切。逢秋即悲是古代絕大多數文人的主流意識,如果此時身處逆境的毛澤東寫出一首甚至多首悲秋格調的詩詞作品,似乎也無可厚非。然而,有理由悲秋的毛澤東卻沒有隨大流,而是與古代贊秋的詩人心有靈犀一點通。和劉禹錫的“我言秋日勝春朝”異曲同工,這是在旗幟鮮明地贊美秋天。

“不似春光,勝似春光”,也許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按照自然規律,秋天之后就是嚴冬,詩人跳過這個嚴酷的季節,從思維邏輯上講,比雪萊詩句“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的格調更加激越,更顯得樂觀豁達。

“寥廓江天萬裡霜”,這是對“勝似春光”的具體詮釋。江天寥廓,場面宏大,顯示出毛澤東視野開闊,胸襟豁達。“萬裡霜”的“霜”字,不是“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中的那個“霜”,而是“霜葉紅於二月花”的“霜”。 “萬裡霜”其實就是“萬裡秋”。

這首詞的原稿是下闋在先,先描寫秋天的壯美和江天的寥廓,再感悟人生的短暫和宇宙的無限。毛澤東后來修改時,將上、下兩闋位置互換。採用這種“挪移法”之后,原先字裡行間透出的郁悶情緒銳減,先抑后揚,境界變得更加開闊,更使人感受到生生不息的活力。

在這首詞中,毛澤東以他特有的胸懷、氣魄和藝術眼光,曠古絕倫地譜寫了一曲革命人生的壯美頌歌。逆境中的毛澤東有沉郁的思索,但絲毫不見怨天尤人、憤然不平、消沉郁悶的牢騷與哀嘆,呈現給世人的是健康、積極、陽光、豁達、樂觀、自信、昂揚、奮進的人生追求和洒脫心態。

四、逢秋意象皆豪情

除了《沁園春·長沙》和《採桑子·重陽》專門吟詠秋天之外,毛澤東詩詞中還有很多詩句含有秋天的意象。分析這些詩句,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認識毛澤東對待秋天的態度。很顯然,毛澤東對待秋天、秋景、秋色、秋風的態度是一貫的,要麼都不同於古人的悲秋,要麼都高於古人的頌秋,體現了詩人毛澤東的博大胸襟、偉岸人格、豁達態度、斗爭意志或樂觀精神。下面來逐一分析這些分散於不同作品的詩句。

1、秋收時節暮雲愁

“秋收時節暮雲愁”,出自1927年秋的《西江月·秋收起義》,指傍晚的雲霧帶有愁色。“暮雲愁”當中的“愁”,不是毛澤東個人情感的“愁”,更不是古代詩人筆下的“愁”,而是廣大農民兄弟的“愁”。秋收時節是農民收獲的季節,也是地主催農民交糧交租的季節。正因為“地主重重壓迫”,才有“霹靂一聲暴動”,這就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因而“秋收時節暮雲愁”中的秋意象,是促使廣大農民投身革命,奮起抗爭的誘因,也是毛澤東決心徹底改變的社會現實。

2、天高雲淡

“天高雲淡”,是1935年10月《清平樂·六盤山》中的詩句。六盤山是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天高雲淡”是全詞的開頭。秋高氣爽,晴空萬裡,偶有幾縷淡雲輕盈掠過。在如此乾坤朗朗的秋日,毛澤東登上六盤山主峰,舉目遠眺,怎能不百感交集,豪情萬丈?寥寥四個字,使人眼界頓開,心曠神怡。“天高雲淡”這一秋景,充分表達了紅軍在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之后,那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暢快心情。

3、秋風度河上

“秋風度河上”,是他1947年中秋寫的《五律·喜聞捷報》中的詩句,是得知蟠龍鎮大捷的消息之后的感懷之作:

五律·喜聞捷報

中秋步運河上,聞西北野戰軍收復蟠龍作。

秋風度河上,大野入蒼穹。

佳令隨人至,明月傍雲生。

故裡鴻音絕,妻兒信未通。

滿宇頻翹望,凱歌奏邊城。

“秋風度河上,大野入蒼穹”,詩人起筆就描繪“中秋”的壯麗景色,先提及秋風,“度”顯得從容不迫,秋風從河上從容而至,毛澤東在河邊漫步,悠然自得。而原野無邊無際,天與地融合為一。恰逢中秋,“每逢佳節倍思親”,自然也會勾起毛澤東思念親人的情愫。更何況“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故裡鴻音絕,妻兒信未通”,反映了毛澤東的一種尋常心態。但是“凱歌奏邊城”就使得這個中秋不同尋常,毛澤東心情舒暢、喜悅。面對這般溫馨的“秋風”,自然要發自內心地贊美秋天了。

4、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是1954年《浪淘沙·北戴河》中的詩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毛澤東回想起曹操的文治武功。“蕭瑟秋風”出自曹操《步出夏門行》中《觀滄海》的“秋風蕭瑟”,根據詩詞平仄要求作了調整。曹操真實描寫出了碣石山附近的滄海景色,盡管寫得也很豪放,但畢竟“秋風蕭瑟”是描寫實景,含有幾分蒼涼的味道。

毛澤東並非實寫秋景,因為毛澤東游泳、填詞是在1954年盛夏,“蕭瑟秋風”只是借用曹操的句子,特別是后面一句“換了人間”,毛澤東的立意和曹操有明顯區別。兩個人處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即便“秋風蕭瑟”與“蕭瑟秋風”的外在表現相同,但內在蘊含已經迥然不同。在毛澤東筆下,“蕭瑟秋風”沒有半點悲涼淒愴的味道。在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改天換地、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蒸蒸日上。這種豪邁與激越,曹操怎麼可能感受得到?

5、劍南歌接秋風吟

“劍南歌接秋風吟”,出自1961年9月寫的《七絕二首·紀念魯迅八十壽辰》(其二):

鑒湖越台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

劍南歌接秋風吟,一例氤氳入詩囊。

關於“劍南歌接秋風吟”,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集》這樣解釋:“劍南歌,指陸游的詩集《劍南詩稿》所收詩作。秋風吟,指秋瑾作的《秋風曲》詩和被清政府殺害前所寫書的唯一供詞‘秋風秋雨愁煞人’。接秋風吟,與秋風吟一起。” 這一解釋未必准確,隻談到陸游、秋瑾的作品,而未涉及魯迅的吟秋之作。

如果與魯迅作品無關,又怎麼談得上紀念魯迅壽辰?事實上,魯迅也有詠秋作品,如1934年寫的《秋夜有感》,1935年寫的《亥年殘秋偶作》。

亥年殘秋偶作

魯迅

曾驚秋肅臨天下,

敢遣春溫上筆端。

塵海蒼茫沉百感,

金風蕭瑟走千官。

老歸大澤菰蒲盡,

夢墜空雲齒發寒。

竦聽荒雞偏闃寂,

起看星斗正闌干。

毛澤東對魯迅的《亥年殘秋偶作》十分欣賞。1959年9月,赫魯曉夫訪美,置美國妄圖稱霸世界於不顧,吹噓他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會晤有助於結束“冷戰”。毛澤東對赫魯曉夫喪失原則的做法很鄙視,於1959年12月改寫魯迅的《亥年殘秋偶作》,對赫魯曉夫進行揭露和諷刺。

七律·改魯迅詩《亥年殘秋偶作》

曾警秋肅臨天下,

竟遣春溫上舌端。

塵海蒼茫沉百感,

金風蕭瑟走高官。

喜攀飛翼通身暖,

苦墜空雲半截寒。

竦聽自吹皆聖績,

起看敵焰正闌干。

可以斷言,“劍南歌接秋風吟”中的“秋風吟”,既包括秋瑾的詠秋之作,也涵蓋魯迅的詠秋詩篇。不管怎麼說,此處的“秋風吟”不是描寫秋天景色的詩句,而是指秋瑾和魯迅的詠秋作品,自然也就不包含嚴格意義上的秋意象在內。毛澤東未必和陸游、秋瑾、魯迅那樣感秋傷懷,但是對他們作品中所表達“憂忡為國痛斷腸”的愛國主義思想則是十分贊許的。

毛澤東作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站在時代的高峰上,以他博大的胸懷、偉岸的人格,採用昂揚激越的詩詞語言,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詠秋意境,令人深思,令人振奮,具有無窮的審美魅力。

分享到:
(責編:曹淼、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