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毛澤東決策抗美援朝

楊晴

2020年10月19日08:13    來源:湖南日報

原標題:毛澤東決策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的序幕。抗美援朝,對於剛剛建立的新中國來說,是一件生死攸關的大事。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經歷了艱難的18天,反復權衡利弊得失,最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毅然決然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決策前的未雨綢繆

新中國成立后,政治經濟形勢錯綜復雜。在國內,百廢待興,急需醫治戰爭創傷和迅速恢復國民經濟、開展國家建設,同時還要清除國民黨在大陸的殘余力量,不斷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在國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實行政治上的孤立和經濟上的封鎖政策,妄圖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裡,並開始在中國周邊構筑“遏制共產主義擴張”的新防線。

因此,當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立即決定對朝鮮實行武裝干涉,並將干涉的范圍擴大到朝鮮以外的亞洲地區。6月26日,美國調動其駐日本的空軍和海軍部隊侵入朝鮮,支援南朝鮮軍隊作戰﹔同時,派遣其駐菲律賓的海軍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公然干涉中國內政,阻撓中國的統一進程。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織“聯合國軍”開入朝鮮半島作戰。

凡事預則立。朝鮮戰爭最初階段,在朝鮮人民軍節節勝利的情況下,毛澤東冷靜觀察局勢的發展,估計這場戰爭將不會輕易結束,在軍事上採取了一系列應變措施,作未雨綢繆之計。7月13日,中央軍委作出了《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隨后調集25.5萬人組成東北邊防軍,開始整訓,待命出征。8月4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要做好出國作戰的准備。他說:“如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用志願軍的形式,時機當然還要適當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准備。”9月5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會議上,毛澤東說道:“我們中國人民是打慣了仗的,我們的願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隻好讓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最后打敗你。”這些話體現了毛澤東在嚴峻形勢面前敢於斗爭,不懼怕任何敵人和任何困難的革命氣勢。此時毛澤東已經作了最壞的准備,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要同美國這個不可一世的強國直接較量。

決策中的艱難曲折

隨著美國介入朝鮮戰爭,戰火不可避免地燒到中國境內。從1950年8月27日起,美國侵略朝鮮的空中飛機,就連續不斷侵入我東北邊境地區領空,對東北邊境地區的城鎮、鄉村進行偵查、轟炸和掃射,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損失。9月15日美軍7萬余人在仁川港登陸,30日美軍全線進抵三八線。當天,經毛澤東決定,周恩來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絕不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這是對美國當局發出的十分有力的嚴正警告。10月3日,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把中國政府的態度轉告給美國,再次向美國當局發出嚴正警告。然而,美國當局把這些警告視為恫嚇,認為是中國政府的虛張聲勢。他們錯誤判定,中國在軍事上不具備單獨進行干涉的能力,不會冒險插手解決朝鮮問題。10月7日,美軍大舉越過三八線,向北長驅直入。

10月1日,在新中國成立一周年的國慶日,朝鮮勞動黨和政府關於中國出兵給予援助的請求傳到了北京。同一天,斯大林關於建議中國組成志願軍援助朝鮮的電報也發到了北京。10月3日,朝鮮勞動黨中央常委、內務相朴一禹到達北京,將金日成和朴憲永聯名寫給毛澤東的求援信面呈毛澤東。信中直截了當地說:“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盡管毛澤東對出兵朝鮮有思想准備,但要讓一個剛從戰火中獲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再次面臨血與火的考驗,同美國一決雌雄,不能不反復掂量。當時,中美綜合國力相當懸殊,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工業發達,經濟實力雄厚。1950年,美國的鋼產量為8772萬噸,我國的鋼產量僅有60萬噸,不及美國一個零頭﹔美國的工農業總產值是2800億美元,我國的工農業總產值為100億美元,相差28倍。論軍事裝備,美國擁有包括原子彈在內的大量先進武器和現代化后勤保障,而我軍基本還處於“小米加步槍”水平。敵我力量如此懸殊,出兵參戰,能否打贏?就連實力雄厚的蘇聯,也不願因為援助朝鮮而同美國直接沖突,中國出兵會不會導致同美國直接對峙?美國轟炸我國重工業基地東北和內地大城市怎麼辦?沒有充分勝利的把握,出兵還是不出兵?軍情緊急,壓力巨大,決策異常艱難,毛澤東思之再三,夜不能寐。

10月2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朝鮮半島局勢和中國出兵問題。在這次會議上,多數人不贊成出兵。10月4日至5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再次討論出兵援助朝鮮問題。會上仍有人主張不出兵或晚出兵,甚至建議擺出出兵的架勢,把美軍嚇退。當時在黨內外,甚至黨內高層中都存在著“抗美援朝是不是會影響和平建設”的顧慮,對此毛澤東考慮得更為深遠。毛澤東說:“如果我們對朝鮮問題置之不理,美國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還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國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國的頭上,從台灣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腳下。天下有變,它就從三個方向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所以,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毛澤東的“三把刀”比喻,形象地揭穿了美國亡中國之野心不死,顯示出毛澤東高超的政治洞察力。“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更是體現了毛澤東牢牢把握正確斗爭方向,敢於斗爭、善於斗爭。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經過充分討論,權衡了利弊,分析研究了參戰的困難和有利條件后,在民主集中的基礎上形成共識,最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

決策后的果斷出兵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名義簽署了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其中明確指出,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同日,周恩來乘飛機趕赴莫斯科,同斯大林等商談了蘇聯給予軍事援助並向志願軍提供空軍掩護等問題。蘇聯原本同意為中國出兵提供空軍支持,但后來又取消了承諾,隻派空軍到中國境內駐防,不進入朝鮮境內作戰。斯大林這個決定,對中國出兵作戰雖然十分不利,但也沒有動搖毛澤東的決心。

10月18日,毛澤東向中國人民志願軍下達入朝作戰的正式命令。從10月l日金日成請求中國出兵到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隻有18天的時間。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作出如此重大而艱難的決策並付諸實施,它反映了毛澤東和黨中央無比的膽略和氣魄,以及超凡的決斷力和高效的組織力。

的確,抗美援朝決策是毛澤東一生之中最難的決策之一,也是他國際戰略的經典之作。正如周恩來所說:“毛澤東下這個偉大的決心,是根據科學的預見、實際的分析。”彭德懷也說過:“這個決心不容易定下,這不僅要有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對復雜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斷力。歷史進程証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確。”歷史已經証明,這個決策對於中國和世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對於提高中華民族的自信心,遏止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增強世界人民反侵略斗爭勝利的信心,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系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四級調研員)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毛澤東紀念館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