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你的心願都實現了!”

司晉麗

2020年10月20日10:38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你的心願都實現了!”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70年前,無數中國青年喊著這句響亮的口號,告別家鄉,遠赴異國。

犧牲於那場戰爭的烈士中,有一位叫李征明。在前線,他曾對戰友說:“今天流血流汗是光榮的,是為了朝鮮人民的獨立,為了祖國的安全建設,使人民和我們的家人過上好日子……”

70年過去,李征明烈士的心願實現。

“想起了二哥說過的話”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我現在的生活,就是‘幸福’!”10月16日上午,安徽省宣城市第四小學退休教師李曼坐在自家客廳裡,熟練地打開平板電腦和記者視頻。

去年,由於腿腳不便,上下樓吃力,在孩子們的勸說下,她和老伴搬進了這套100多平方米的電梯房。“小區裡人車分流,環境優美,空氣清新,陽光充足,特適合居家養老。親朋好友都說我,每搬一次家,生活就更上一層樓!”李曼高興地展示著家內外的生活場景,還有一張張記錄幸福生活的照片。

其中一張是3年前李曼的外孫從深圳大學畢業,留在當地工作,邀請全家去深珠港澳游玩的合影。走在改革開放的前沿,目睹國家的先進和人民的幸福,照片中的李曼笑容燦爛,內心卻無比澎湃,“當時很感慨,想起了二哥說過的話。”

讓全國人民和家人過上好日子,是李曼二哥李征明生前最大的心願。

與上世紀50年代無數中國青年一樣,李曼的二哥李征明高喊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於1952年赴朝鮮參戰,成為魏巍筆下“最可愛的人”。

1953年6月,在對敵人的一次反擊戰中,李征明因傷勢過重而犧牲,年僅23歲,長眠於朝鮮的土地。

“今天流血流汗是光榮的,是為了朝鮮人民的獨立,為了祖國的安全建設,使人民和我們的家人過上好日子……”戰場上對戰友們說的這句話是他的心聲,也是許許多多抗美援朝戰士的心聲。

“我在上甘嶺一切都好,不要挂念。”李征明在1953年3月25日的信中寫道。朝鮮和中國,戰爭與和平,親情化作一封封家書。“我來教兩句朝鮮話:‘哈兒,媽尼’是‘老大娘’,‘阿媽尼’是媽媽,妹妹是叫‘努以’,另外假使你要學的話,可以寫信給你四哥,他會的比我還多咧!”李征明信中提到的“四哥”是李曼的四哥李智,他比李征明早一年入朝,1952年在戰場負傷后回國休養。就在兄弟倆先后赴朝作戰后,李曼的三哥李昀也報名入伍,准備赴朝參戰。

在炮火連天的前方,任教導隊文化教員的李征明時常牽挂弟弟妹妹們,囑咐他們認字學習,在要求進步中追上時代。在1953年3月31日的信中李征明這樣囑咐李曼:“家中生活困難我再想辦法解決,不要愁,隻要你們能好好學習,我可以把我的津貼都寄回家去。”

現在,生活在滬、豫、蘇、皖各地的李家兄妹都過上了小康生活。“今天的日子多好啊,你卻看不見了!”李曼經常在心裡對二哥說。

“比起父母,不知要幸福多少倍!”

客廳窗明幾淨,牆上挂著喜歡的字畫。退休后,李曼的生活充滿煙火氣又不失格調:燒菜做飯、養花種草、寫詩作畫、上網K歌……她樣樣得心應手。除了一頭銀發外,根本看不出她已經79歲高齡。

此前,李曼和老伴在一套三室一廳的單元房居住多年,直到她從安徽省宣城市第四小學退休,孩子們也成家立業。

說起房子,李曼笑中帶淚——

上世紀70年代,由於單位照顧,她的小家庭擁有了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這間小屋被隔成裡外兩間——6歲的大兒子跟著公公住在外間,李曼和愛人帶著女兒、小兒子四人住在裡間。“那時住房實在太緊張,父親總想到我家來看看,由於家裡實在住不下,我每次隻好找借口推脫。”

1978年,李曼全家搬進了單位新建的宿舍樓,40多平方米的兩室一廳,條件好些了﹔1985年,隨著愛人調入地區勞動局,全家搬進了三室一廳的新房。此后,趕上國家住房政策改革,生活條件越發改善,房子也越來越寬敞。

遺憾的是,父親李肖琰已於1978年辭世。在他生前,未能到安徽看看女兒生活的情形……

李肖琰也是一名小學教師。新中國成立初期,各地都興辦起鄉鎮小學。李肖琰先后在家鄉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的幾個鄉鎮小學任教。“那時,鄉村教師沒有晉升機制,也沒有漲工資一說。我父親每個月趕頭小毛驢,到區裡領兩袋大米回家,就算一個月的工資了。后來每個月能發29.5元的工資,一直到退休。”李曼說。

盡管看盡了父親這一代小學教師的清苦日子,李曼還是聽了父親的話,也做了一名小學教師。成家后,她告別父母,隨愛人到安徽生活,做了多年代課教師。不同的是,上世紀70年代,她趕上了一項好政策:符合條件的代課老師全部轉為正式的人民教師。她的工作更穩定,收入也更高了。

后來,不斷追求上進的李曼獲得高級職稱,與愛人的退休工資豐足,孫子和外孫也已大學畢業,她的晚年生活豐富多彩,每年還出門旅游幾趟。“我趕上了最好的時代。比起父母,不知要幸福多少倍!”

“沒有無數先烈的舍生忘死,哪有70年的和平發展?”

“小時候我隻知道有一個英雄舅舅,直到有一天,母親將舅舅的家書拿出來,我才知道舅舅還是一個愛國愛家、多才多藝的人,我是哭著讀完這些書信的。”李曼的女兒王潔對記者說,“沒有無數先烈的舍生忘死,哪會有70年的和平發展?”

王潔說,現在全家人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找到舅舅在朝鮮的安葬地址。

1953年3月25日,李征明在給妹妹的信中寫道:“現在我已經戴上祖國人民贈送的勛章了,你看見恐怕也很高興吧!我還正在爭取戴上軍功章回去見毛主席。”他還畫了毛主席的肖像和軍功章的模樣,栩栩如生。

收到這封信時,李曼高興地跳起來了,仿佛看到了二哥戴上軍功章的模樣。

但現在,每當讀到這段,李曼都非常悲痛。因為寫下這封信的3個月后,二哥就壯烈犧牲,至今也無從得知他在朝鮮的忠骨埋身之處。

1999年,李曼的母親張訓蘭臨終前留下一句話,“如果有條件,要找到你二哥的墓祭拜。”令人遺憾的是:家人幾經波折,多方渠道尋找,至今無果。

王潔感受到,這幾年國家崇尚英雄、緬懷先烈的風氣日漸濃厚。因此,她積極聯系當地的民政部門,也加入了許多尋找抗美援朝老兵的微信群,希望多了解一些舅舅生命最后的消息。

“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去趟朝鮮不難,可是需要先找到線索。”她說。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和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的相關負責人聯系到她,提出想收藏李征明烈士家書的想法。上個月,王潔陪母親來到北京,將舅舅的家書原件進行了捐贈。“看到家書的人多了,舅舅的消息也會多一些。”

李曼的四哥、抗美援朝老兵李智已年近90歲,10月17日,他在攝像頭那邊向記者展示著自己的一枚枚勛章:1951年的抗美援朝紀念章、1954年的慰問“志願軍”紀念章、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盡管現在出行都要靠輪椅,但李智說,如果有一天找到李征明的墓地,他一定要去祭拜,說說心裡話:“二哥,國家沒有忘記我們,你的英靈安息吧!現在的祖國強大昌盛,人們生活幸福,你的心願都實現了……”

(責編:王靜、呂騰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