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行文藝工作

—讀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儲峰

2020年10月21日08:06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行文藝工作

  核心閱讀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進行文藝工作的思想,重點強調了“文藝為什麼人服務”和“如何服務”的問題,闡明了文藝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文藝如何為人民群眾服務以及在文藝工作中如何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系等。這對我們黨和國家的文藝工作的健康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42年5月2日至23日,毛澤東親自主持召開延安文藝座談會並發表了重要講話,講話內容后經修改完善發表在《解放日報》上,被稱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后被收錄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圍繞文藝為群眾服務和如何為群眾服務的問題,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進行文藝工作的思想,並就在實踐中如何落實這一思想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對后來我們黨和國家文藝政策的制定以及文藝工作的健康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藝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

  毛澤東指出:“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他認為,文藝是有階級立場的,封建時代的文學藝術是為地主階級服務的,資產階級的文學藝術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現階段的中國新文化,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為人民的”,因此,“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

  毛澤東認為,人民大眾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模糊的概念,而是有具體的內在含義和特定對象,他指出,“最廣大的人民,佔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這四種人,就是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廣大的人民大眾”。其中,工人是領導革命的階級,農民是革命中最廣大最堅決的同盟軍,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武裝隊伍是革命戰爭的主力,城市小資產階級勞動群眾和知識分子是革命的同盟者。“我們的文藝,應該為著上面說的四種人。”在這裡,毛澤東明確了“人民”的概念,從而劃清了無產階級文藝與資產階級文藝服務對象的本質區別。

  既然文藝要為“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這四種人服務,那麼文藝工作者就必須“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而不能站在小資產階級的立場上”。但實際上,一些文藝工作者在“為什麼人的問題他們就還是沒有解決,或者沒有明確地解決”,因此未能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進行文藝工作。在這一問題上,毛澤東著重批評了那些堅持個人主義的小資產階級立場的作家。他指出,這些人的興趣,“主要是放在少數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上面”,他們不去引導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去接近工農兵群眾,去參加工農兵群眾的實際斗爭,去表現工農兵群眾﹔他們對於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寄予滿腔的同情,“對於工農兵群眾,則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缺乏知心朋友,不善於描寫他們﹔倘若描寫,也是衣服是勞動人民,面孔卻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此,毛澤東明確指出,文藝工作者“一定要把立足點移過來”,移到工農兵這方面來,移到無產階級這方面來,“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有真正為工農兵的文藝,真正無產階級的文藝”。

  文藝如何為人民群眾服務

  毛澤東認為,文藝工作者隻有解決好“立場問題,態度問題,工作對象問題,工作問題和學習問題”,才能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才能使文藝成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幫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作斗爭。

  第一,了解熟悉工農兵群眾。毛澤東指出:“既然文藝工作的對象是工農兵及其干部,就發生一個了解他們熟悉他們的問題。”在這方面,文藝工作者需要做很多工作,但了解、熟悉工農兵群眾“是第一位的工作”,不了解、熟悉工農兵群眾,就談不上為人民進行創作。在這其中,他反復強調文藝工作者要解決好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問題,“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要和群眾打成一片,要“經過長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練”,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來一個變化,來一番改造”。如果不解決這一問題,就難以真正做到“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

  第二,到工農兵群眾中去。毛澤東認為,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革命的文藝,則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人民生活是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因此,中國的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眾,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隻有代表群眾才能教育群眾,隻有做群眾的學生才能做群眾的先生”,唯有如此,文藝工作者創作出的作品才能深得工農兵群眾的喜歡。

  第三,幫助工農兵群眾推動歷史前進。毛澤東認為,人類的社會生活雖是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雖比文學藝術有“不可比擬的生動豐富的內容”,但是人民還是不滿足於前者而要求后者。這主要是因為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據此,毛澤東指出:“革命的文藝,應當根據實際生活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來,幫助群眾推動歷史的前進。”要通過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使“人民群眾驚醒起來,感奮起來,推動人民群眾走向團結和斗爭”。

  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系

  在文藝如何為人民服務這一問題上,毛澤東特別強調要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系。他指出,隻有從工農兵群眾的立場出發,對於普及與提高才能有正確的了解,才能找到普及與提高的正確關系。

  毛澤東認為,在文藝工作中,普及的東西比較簡單淺顯,也比較容易為廣大人民群眾迅速接受。高級的作品比較細致,比較難於生產,也往往難於在廣大人民群眾中迅速流傳。當前擺在工農兵面前的最迫切問題,是他們正在和敵人作殘酷的流血斗爭,但“他們由於長時期的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統治,不識字,無文化,所以他們迫切要求一個普遍的啟蒙運動,迫切要求得到他們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識和文藝作品,去提高他們的斗爭熱情和勝利信心,加強他們的團結,便於他們同心同德地去和敵人作斗爭”。因此,“在目前條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務更為迫切”,“輕視和忽視普及工作的態度是錯誤的”。

  當然,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不但一部分優秀的作品現在也有普及的可能,而且廣大群眾的文化水平也是在不斷地提高著”。隨著廣大群眾文化水平的提高,普及工作若是永遠停止在一個水平上,“這種普及工作還有什麼意義呢?”對此,毛澤東認為,“人民要求普及,跟著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這種提高,不是從空中提高,不是關門提高,而是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在他看來,“普及工作不但不是妨礙提高,而且是給目前的范圍有限的提高工作以基礎,也是給將來的范圍大為廣闊的提高工作准備必要的條件”。這樣,就廓清了一些人頭腦中存在的一些錯誤認識。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新的歷史時代,但是,解決好為什麼人的問題,仍然是黨的文化工作的一個根本性問題。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這與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行文藝工作的思想完全一致,也是黨的性質宗旨的體現。在此情形下,重溫毛澤東的這篇講話,更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邃的思想力量。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毛澤東紀念館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