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誕生於抗日烽火中的《冀魯豫日報》

賈曉明
2020年10月22日08:07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小字號
原標題:誕生於抗日烽火中的《冀魯豫日報》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八路軍一一五師、一二九師根據中共中央確定的“鞏固華北,發展華中,建立敵后根據地”的戰略方針,先后挺進冀魯豫平原,協助當地黨組織發動群眾,擴大武裝,打擊敵偽,建立政權,極大地促進了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的形成和發展。

  1941年,冀魯豫邊區進入艱苦時期,在這種形勢下,邊區黨委亟待主辦一份大型日報,以加強對抗日軍民的宣傳和工作指導。

  1941年8月1日,作為冀魯豫區黨委機關報的《冀魯豫日報》創刊。該報由魯西區黨委領導的《魯西日報》和(老)冀魯豫區黨委所屬的《魯西日報》和《衛河日報》合並而成,《冀魯豫日報》為日刊或3日刊,每期4開2版,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報道國內外反法西斯戰爭的進展情況、冀魯豫邊區各項工作的成就和經驗以及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輝事跡。

  報社在創刊時有工作人員5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各級黨委選調的年輕、有文化的優秀黨員。當時的工作環境相當困難,他們在地下室或山洞工作,吃的隻有高粱窩頭(很多時候隻能喝高粱粥),照明用的是食油燈或煤油燈﹔機器轉動靠人力搖輪﹔一些同志在殘酷的對敵斗爭中被捕、犧牲,為人民的新聞事業流盡了最后一滴血……即便如此,報社全體同志始終保持著高昂的斗志和飽滿的熱情。按照工作流程,報社編輯部(包括電台和繕寫人員)編好報紙版面並繕寫后,交由石印技師轉成藥紙版,交付給交通員。交通員通過敵人封鎖線送往分散在各地的印刷廠﹔各廠印好報紙后,送交當地交通局或交給交通局駐印刷廠人員,“隨印隨發”。

  報社的採編、印刷和發行工作並採取了“封閉式的保密措施”:報社各部門分散在距敵據點較遠、我黨基礎好、群眾覺悟高的農村﹔工作間往往設在地下室,地下室上方再建一棟新房以做掩護﹔報社工作人員深深扎根在群眾之中,他們平時身著便衣,和所在駐地群眾打成一片,親如一家,讓外人很難分辨﹔為應對敵人“掃蕩”,印刷廠材料科等都設有地下通道和地下倉庫。日偽雖多次進行針對性的“掃蕩”,但在廣大根據地軍民的支持和保護下,報社“非常安全”,不僅未受到任何損失,工作者隊伍反而更加發展壯大。

  1943年后,隨著各根據地被分割的局面逐漸打通,《冀魯豫日報》發行渠道日益暢通,發行量也逐步增大,紙張、油墨、鉛字的使用量也日趨上升。為保障出報物資供應,報社除大力在根據地各地收購“土紙”外,還派人化裝潛入敵佔區,秘密購回油墨、鑄字爐、字模,印刷器材等。到1944年,隨著冀魯豫邊區的大部縣城被八路軍陸續克復,中心區與各專區的交通更加暢通,各部隊將繳獲敵人的印刷器材和物資接連運抵報社和印刷廠,出報物資的供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當年夏,報社設立了3個石印廠和報紙分銷處,不僅把報紙迅速運到根據地機關、部隊和人民群眾手中,還通過報社的通訊員將報紙送入敵佔區。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冀魯豫日報》在第一時間出版號外加以報道。1945年底到1946年初,奉區黨委指示,報社及印刷廠陸續遷入菏澤辦公。

  1946年6月,蔣介石公然挑起內戰,派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冀魯豫日報》於7月被迫撤出菏澤。在隨后的時間裡,《冀魯豫日報》不僅堅持照常出版,更及時刊載《把游擊戰爭的火把在蔣賊進犯軍的側后普遍燃燒起來》等文章,揭露美帝國主義支持蔣介石反動派發動內戰的陰謀,號召邊區軍民奮起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保衛勝利果實。

  隨著對敵斗爭形勢的嚴峻,報社再次開始了緊急且頻繁的轉移(僅1946年9月到1947年初這段時間,報社就轉移了5次)。在轉移途中,即使在晚上休息時,報社同志也時刻保持臨戰態勢,把油燈、火柴、槍、公文包等放在身邊,一有情況,立即出發。為了在轉移期間不停出版,報社領導和編輯、印刷部門同志經過研究,確立了多項應變措施並組織實施,從而有力保障了“每天有報,期號相連不斷”。

  1949年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后,報社遷回到菏澤城內。8月,《冀魯豫日報》隨著冀魯豫邊區的撤銷而停刊,並入《平原日報》社,完成了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

(責編:曹淼、宋鶴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